张小娴《重量级的情话》原文赏读
重量级的情话也许不是“我爱你”,这三个字没有独特性,任何人也可以对另一个人说。
重量级的情话也不是《铁达尼号》里的那一句“答应我,无论怎样绝望,你要生存下去。”这一句太多人说了,况且,不是每对情人都要面对生离死别的。
所谓举重若轻,重量级情话是那些听起来很轻松的情话。
他说:“你脾气这么差劲,我到底为什么可以忍受你呢?而且还打算忍受一辈子。”
他说:“你什么时候才会长大?才会变得世故一点?我不用再像袋鼠妈妈那样,把你放在口袋里保护你。”
他说:“看到你,我无法自持。”
他说:“你年纪多大也没有关系,我也会老的。”
他说:“让我抱抱你,我不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
他说:“我不想跟你吵架,因为我不想你不开心。”
他说:“不喜欢上班就算了,我又不是养不起你,不过,你以后可能要吃得少一点。”
重量级的情话要轻得像一根羽毛,不经意飘落在对方心里,却正好搔着她的痒处。
张小娴,1967年11月3日出生于香港,香港女作家,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1993年为《明报》撰写“娴言娴语”专栏文章。1994年于《明报》连载《面包树上的女人》而出名。1993年为《明报》撰写“娴言娴语”专栏文章。1997年5月出版的《荷包里的单人床》进入香港畅销书排行榜首。1998年创办香港第一本本土女性杂志《AMY》,任总编辑至2008年。2005年她的《Channel A》系列中的《那年的梦想》改编成22集时尚都市情感剧《如果月亮有眼睛》,成为第一部被搬上荧屏的作品。
2013年8月,推出爱情主题书《你终将爱我》;张小娴位列2013年第八届作家富豪榜第六名 。2014年4月,张小娴推出散文集《那些为你无眠的夜晚》。2015年推出长篇小说《致遗忘了我的你》。
拓展阅读
1、张小娴《旅行家的感情》原文欣赏
一位女士,美貌出众,已有丈夫儿女,丈夫给她很大自由,她仍然可以独个儿走遍世界各地。她曾经在一个偏僻的村落住下来,跟村民一起生活,建立了感情,几个月后又离开。她也曾因为思念一位上次旅行结识的朋友而特地抛下工作,坐十多小时的飞机到另一个国家见她一面。
我说我不行,我不能忍受这么飘泊的生活。
别以为四海为家,很容易与陌生人建立感情的人必然是感情丰富的,刚好相反,越容易与人熟络的人越寡情,他随时可以从一段关系中抽离。每次在一个地方与一些人建立感情之后,又挥手说再见,感情丰富的人,根本承受不起。飘泊的人,通常是很理智的。
有一位朋友,他一辈子也在旅行。他说是旅行,我认为是飘泊。他一个人在巴黎银塔餐厅吃压鸭,一个人去南非看野兽、骑鸵鸟,一个人去瑞士看热气球升空,一个人坐油轮环游世界,在飞机上一个人横卧在一列经济客位上。一切快乐,完全不需要与人分享。
只有冷漠的人,才不需要分享。
有一位旅行家,二十年来浪迹天涯,从不留下音信,突然从某天开始,他每到一个地方,都给朋友寄一张明信片,原来他成家立室了,被人惦念着,也惦念着别人。他终于变得有感情。
【张小娴的人物性格】
她比她的作品开朗,她的文字比她本人温柔。
她不是个厉害的女人她一度以为自己是个热情和外向的人,后来才知道自己是个冷静而内向的人。
她最怕别人以为她是爱情专家,她跟大家一样,都是在爱海浮沉的人。她擅于观察别人。
她是个很敏感的女人她的预感很灵验,有时候灵验得她自己也害怕起来。
她享受孤独,却又希望被自己爱的男人拥抱着。她喜欢吃,厨艺却很糟糕。
她*不是一个可以到处飘泊的女人。
她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写作。她是个清醒的人。她不能跟旧情人做朋友。
2、张问陶《读《桃花扇》传奇偶题八绝句》古诗赏析与原文
竟指秦淮作战场,美人扇上写兴亡。
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
清人孔尚任所作《桃花扇》传奇,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建都南京的南明弘光朝灭亡的历史悲剧。金陵乃六朝故都,秦淮本歌舞之地。福王朱由崧于此即位,君臣寻欢作乐,荒淫*,朝政*透顶,结果只有一年时间,就被清兵攻陷,南京**垮了台。诗的开头,“竟指秦淮作战场”,寓有深刻的讽刺意味。孔氏《桃花扇》曾自述,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李香君绝色美人,侯方域一代才子,传奇即借侯、李的爱情离合,写南明家国兴亡之事。一、二两句以极精练的语言,概括了《桃花扇》传奇的思想内容和剧情实质。
《桃花扇》传奇以侯、李为主人公而展开故事情节,诗的三、四两句则就两位主人公的思想表现而作评论。侯、李爱情原是以共同反对阮大铖等祸国殃民的阉**的*为基础的。起始,阮大铖为收买侯方域,暗中出钱置办妆奁送给香君,以促成侯、李婚姻,但遭到李、侯的拒绝;后来阮大铖依附大学士马士英,继续迫害侯、李。权贵田仰要迫娶香君,香君以首触壁,血溅与侯方域定情的诗扇。剧中《却奁》、《守楼》两出,极写李香君的有为和有守,表现她深明大义、坚定正直、不畏强暴的高尚情操与气节。相比之下,剧中人侯方域已显得有些软弱。不久,清军破南京,侯、李在栖霞山中相会,共约出家,传奇就以侯、李的归山入道结局。
虽然孔尚任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而写成《桃花扇》的;可后来现实生活中的侯方域,比剧中人更差劲。他在明朝时已应过科举;入清以后,于顺治八年又应河南乡试,中了副榜举人。这位复社中坚、名重一时的侯公子,其民族立场并不坚定,“两朝应举”,这可是晚节不忠、不足为训呀!“忍对”,就是不忍对、愧对的意思。侯方域后来的这一丧失民族气节的举动,如何对得起血溅桃花诗扇的李香君呢?曾记否,定情诗扇上不是题着“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之句吗?如今还能忍心对桃花而说香君吗?“李香”即李香君,亦隐含桃李不改芬芳之意。
这“读《桃花扇》传奇”,实是一首咏史诗,它以读剧所感的形式表现诗思。诗人能联系侯方域这一历史人物后来动摇、变节的事实,在对剧中人侯李的贬褒中,突出了民族气节和爱国思想。这既弥补了孔尚任原剧在这方面的欠缺,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感情。在艺术上,此诗纯是议论,以见解的高卓取胜;但因借助了剧中人的形象,还是议论中富于情韵。
3、刘过《贺新郎赠张彦功》翻译 原文 思想感情 赏析 评点
晓印霜花步。梦半醒、扶上雕鞍,马嘶人去。①岚湿青丝双辔冷,缓鞚野梅江路。②听画角、吹残更鼓。悲壮寒声撩客恨,甚貂裘、重拥愁无数。③霜月白,照离绪。
青楼回*何处。④早山遥,水阔天低,断肠烟树。谁念天涯牢落况,轻负暖烟浓雨。⑤记酒醒、香销时语。客里归鞯须早发,怕天寒、风急相思苦。⑥应为我,翠眉聚。⑦
【注释】 ①雕鞍:有饰物的马鞍。②岚:山中雾一般的水气。辔(pei佩):缰绳。缓鞚(kong控):骑马缓缓行进。鞚,马笼头。③撩:挑起、引起。重拥:厚厚地包围。④青楼:妓院。⑤牢落:孤寂。⑥鞯(jian尖):衬托马鞍的坐垫。⑦翠眉:古时女子以黛螺画眉,称翠眉。
【译文】 拂晓,路上霜花印上了我的脚步。还是在似醒未醒的时候,我已被扶上马鞍,随着一声马嘶,匆匆上了路。山中水气已将缰绳打湿,我在马上沿着开满野梅的江路缓缓离去。听画角在呜咽,一直吹到响起最后的更鼓。那悲壮凄寒的声音引发了行客的怨恨,身上的貂裘哟,厚厚地裹住了重重的愁绪。
从那青楼勾栏中回首故乡,可知家在何处?山那么遥远,开阔的江面上天空垂得那么低,近处则是令人伤感的烟树。有谁知道我这流落天涯的孤寂人儿如今是什么情况呢?我正在路上身负着暖烟浓雨。还记得酒方醒香将尽时的那些贴心话语。回家的鞍马还是应当早早启程,只怕那天寒风急时候更增加相思愁绪。想来她正在为我紧皱翠眉,强把相思之苦忍受。
【集评】 近代·俞陛云:“上阕极写晓寒旅行风物,情景兼到。‘离绪’句引起下文。下阕言离绪,而天寒客况,从翠眉人语中传出,更见情致缠绵。”(《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总案】 此词上片写别时愁绪,下片写别后思归。别时,迫不得已,缓骑慢行,角悲鼓残,浓愁包身;别后,青楼难留,触景伤感,念人思旧,归心似箭。上片写因,下片写果,两片以情贯穿,层层递进。全词节拍纡缓,声调凝重,至“客里归鞯须早发”,节奏突然加快,然声调依然沉稳。结尾写“应为我,翠眉聚”,从对方设想,弥见情深,使全词的艺术*力大大增强。
4、古诗《张弘范·读韩信传》原文赏析
一怒燕齐楚赵收,将军今古果谁俦? 后来肯为陈豨计,先日何辞蒯彻谋。自是多能惭哙等,何能轻举学留侯。可怜一片肝肠铁,却使终遗万古羞!
此诗旨在鉴古,以卓识胜。
对于韩信其人,张弘范并不在枝叶上用功夫,而是从审时度势的高度集中笔力评析他的成败得失,自是独具慧眼。
韩信是有相当*头脑的军事家,为创立汉帝国作出过卓越的贡献,但以晚节不好,贻笑千古,成了后人聚讼纷纭的一位历史人物。该怎样认识韩信呢? 比如在一些元曲作家的笔下,他就是作为笨伯而受到嘲弄的。清人沈绍姬也写到过韩信,其《淮阴侯》诗云: “鼎足才堪角两雄,当年应悔灭重瞳。分羡父子恩犹薄,推食君臣谊岂终。独有千金酬漂母,曾无一语感滕公。名成自古身当退,没齿休论战伐功。”尽管沈归愚谓此诗写“报一饭之漂母而不报救死之滕公”,“此意无人道及”(见《清诗别裁集》卷二十一),然而作者在批评韩信不知功成身退的时候,连同他赫赫的战功也一概抹煞掉,终不免失之偏颇。
在张弘范看来,韩信是一个集合着伟大与渺小、英雄与小丑的复合体,他既是古今难与比俦的英雄,创建过伟大的功业,又是个“终遗万古羞”的小丑,在历史长廊里总显得那么渺小。如此尖锐对立着的两种特性竟奇妙地统一在韩信身上。诗即从这儿切入,生发出绝大的议论。
按诸《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本布衣,贫而无行,抱负却不小,可是项羽、刘邦最初并不把他看在眼里,甚至一度“坐法当斩”,幸亏滕公夏侯婴救了他命。此后萧何以“国士无双”向刘邦推荐,他才得到机遇施展抱负,成为“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的齐王,在楚汉之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时齐人蒯通(即蒯彻,汉人避武帝讳,故改称通)向他纵论天下大势及自身处境,反复劝说他“三分天下,鼎足而居”,殊不知这位曾经指斥楚霸王为“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的人,此刻乃谬托知己,认定汉王待之“甚厚”,表示不愿意“向利背义”,起来造刘邦的反。然而刘邦却早在疑忌他了,待到天下初定,立即就腾出手来收拾他,终因证据不充分才没杀掉他,仅徙为淮阴侯,使之抱着满腔委屈与樊哙等辈为伍。一场剧烈冲突实际上已不可避免。汉十一年(前196)陈豨按照事先同韩信的策划从钜鹿(河北平乡、任县、晋县一带)起兵叛汉,韩信为内应,事泄,被吕后斩于长乐钟室。张弘范诗所议论的重点就是叛汉这桩公案。他明白指出韩信有两大失误:一是选择人生道路上的不一贯,先前既拒绝了蒯彻的劝说,后来就不该串通陈豨作乱,前后异轨,善始而不能善终;二是地位变化就心气浮躁,轻举妄动,颇类乎张良年轻时之刺击秦始皇。这两大失误突出地反映了韩信的小丑特性。作为一个复杂的人,当其能审时度势的时候,韩信的英雄特性就占上风,就能够创立大功业;反之,则功败垂成,身首异处。叛汉固然有不得已而然的因素(“可怜一片肝肠铁”),但他毕竟扮演了一位丑角。诗起笔褒中带贬,中间两联议论生风,以“轻举”遥应“一怒”,至尾联方结出许多感慨,你看,主旨岂不是非常明白吗?
张弘范“善马槊,颇能为歌诗”。他写这首诗显然是要从韩信身上汲取教训,有以古为镜的意思。他是蔡国公张柔的九公子,一直生活在蒙汉上层统治集团,对他来讲,如何做到既保全自己又建功立业,自然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于是他想到了韩信。考其一生行藏,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颇具*眼光的军事家。元至元二年(1265)移守大名(河北大名县),遇上涝灾,他下令免掉当年的租税,被朝廷责以“专擅”。为此他去向元世祖说:免掉租税让老百姓存活下来,使国家有“恒收”,此乃“陛下之大仓”,远比“朝廷储小仓”要强得多。元世祖认为“知体”,遂不加追究。至元十五年(1278)元世祖任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兵都元帅去攻打赵昺、张世杰,他却坚不受命,理由是“汉人无统蒙古军者,乞以蒙古信臣为首帅”。元世祖向他剖白心迹仍不奉旨,最后命其自择剑甲,对不听令的副手有斩杀权,他才领命出征(《元史·张弘范传》)。卒谥武略,赠太师。诸如此类,较之韩信之请封齐王,羞与樊哙辈为伍来看,他在审时度势方面到底要略胜一筹。因此,其《读韩信传》、《读李广传》诸诗,许从宜评以“英气伟论,卓荦发扬”(陈衍《元诗纪事》卷四引《淮阳集》序),也就不是溢美之词了。
5、《《道情》 张可久》原文 翻译 赏析 释义
人生底事辛苦,枉被儒冠误。读书,图驷马高车,但沾着者也之乎。区区,牢落江湖,奔走在仕途。半纸虚名,十载功夫。人传《梁甫吟》,自献《长门赋》,谁三顾茅庐。白鹭洲边住,黄鹤矶头去。唤奚奴,鲙鲈鱼,何必谋诸妇。酒葫芦,醉模糊,也有安排我处。
“道情”是元散曲常见的题目,一般还是说青天白云、远山近水的归隐之情,不过加上了一些道家的思想。
这是一首带过曲,上下两曲分开来说。
〔齐天乐〕实际上是自叹。叹什么?“枉被儒冠误。”儒家讲进取,是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当然,不排除荣华富贵、光宗耀祖、大济苍生、流芳百世这些因素在内。读书干什么?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也为自己博得个封妻荫子、高车驷马。但是,成功之路艰难,成功之人少之又少,“牢落江湖,奔走在仕途”。结果是“半纸虚名”,就耗费了“十载功夫”。
《梁甫吟》是一首古诗,写春秋时齐国的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据说诸葛亮就特别喜欢这首诗。《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他“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即《梁甫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自献《长门赋》”,写司马相如。汉武帝陈皇后阿娇失宠后,想再得到汉武帝的宠爱,就请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献给汉武帝。古人为了求仕,自己跑去给皇帝献赋的事很多。就连杜甫,都曾经向朝廷进献过《三大礼赋》,但有结果的少。像诸葛亮这样受到三顾的殊荣,风风光光地出山,辅佐明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然后封侯拜相的人就更少了。这有一点像今天的人买*,常常都看到报纸上说有人中了几百万大奖,但自己和身边的人却是月月买,月月失望;年年买,年年失望。张可久也是买不中*的人,所以只能感叹“谁三顾茅庐”。其实意思就是说,谁也没有来三顾茅庐。
既然功名无望,富贵无望,那么,还是只有走老路,进而为儒,退而为道了。
〔红衫儿〕就写失望后的归隐之心。既然“帝乡不可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那就去“白鹭洲边住”;既然“欲渡黄河冰寒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那就不如“黄鹤矶头去”。“何必谋诸妇”用苏轼《后赤壁赋》中感叹“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然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这里是说酒多得很,完全不必“归而谋诸妇”。所谓“自有安排我处”,也不过是**醉乡里行而已。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36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