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宁《虞美人·归来峰下霜如水》阅读答案
归来峰下霜如水。明月三千里。幽人独立瞰长淮。谁棹扁舟一叶、趁潮来。
洞庭湖上银涛观。忆我烟蓑伴。此身天地一浮萍。去国十年华发、欲星星。
【注】:
①龟山:在江苏盱眙县,作者此时仕宦于淮南。
②洞庭湖:作者是湖南人,家在洞庭湖边。
③烟蓑伴:指渔翁一类的朋友。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词的上下阕分别描绘出怎样的景色?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参***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孤独一身的忧伤之情。(2分)作者已离京十年,如今孤独一身、白发斑斑。登亭眺望,只见秋霜如水,明月千里、不禁忆念旧友,沉吟反思,生出一种前途迷茫的怅然。(2分)
2.词中描绘出两幅阔大的图景:上阕:眼前明月千里,白霜如水,三千里淮河滚滚而来;下阕描写了回想中烟蓑相伴,银涛拍空,八百里洞庭烟波浩荡的景色。(2分)阔大的空间境界反忖出“幽人”的渺小,凸显出诗人茫然无归的沉寂孤独。(2分)
作者
王以宁(约1090年--1146年):字周士,生于湘潭(今属湖南),是两宋之际的爱国词人。
拓展阅读
1、《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阅读练习与答案
(晋·陶渊明)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
1.这首诗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6.陶渊明曾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本诗中“ , ”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7.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8.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9.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二、
(1)卒章显志的诗句是:
(2)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3)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5)“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7)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三、
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2、.这首诗可分 ,三层意思。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
4.这首诗流露了对 的感情。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7、 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
9、前四句为第一层,
10、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
11、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参***】
一、
1.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5.语言“自然、通俗”。
6.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7.D
8.“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9.“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二、
(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6)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7)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8)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三、
1、①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②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③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2、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_
3.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4. 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5.答: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6.语言“自然、通俗”。
7.“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8.(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一整天。)
9、写劳动情形。
10、(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11、(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2、“王显字德明开封人”阅读答案解析
王显,字德明,开封人。太宗居藩,尝给事左右。性谨介,不好狎,未尝践市肆。即位,补殿直,稍迁供奉官。
太平兴国三年,授军器库副使,迁尚食使。八年春,拜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上谓之曰:“卿世家本儒,少遭乱失学,今典朕机务,无暇博览群书,能熟《军戒》三篇,亦可免于面墙矣。”因取是书及道德坊宅一区赐之。其后居位既久,机务益繁,副使赵昌言、寇准锋气皆锐,慢显,显或失误,护短终不肯改,上每面戒之。淳化三年八月,诏加切责,黜授随州刺史。时夏台、益部寇扰,显上疏曰:“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咸平三年秋,加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许便宜从事。十月,契丹入寇,前军过威虏军。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显上言:“先奉诏令于近边布阵,及应援北平控扼之路。无何,敌骑已越亭障,显之前阵虽有捷克,终违诏命。”上章请罪。上降手札,以慰其忧悸。明年,求致仕,不许,时议亲征契丹,显言:“盛寒在序,敌未犯塞,銮舆轻举,直抵穷边,寇若不逢,师乃先老。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若能选择将帅,训练士卒,坚城垒而缮甲兵,亦足以待敌矣。”契丹入寇,上议亲征。显复陈三策,谓:“大军方在镇定,契丹必不南侵,车驾止驻澶渊,诏镇定出兵,会河南军,合击之可也。”已而契丹请盟。景德三年冬,被病,诏中使偕尚*视。明年正月,许还京师。至京,信宿卒,年七十六。
【注】信宿:连宿两夜,也可谓两三日。
4.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B. 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C. 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D. 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为庙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事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唐代李世民的庙号即太宗。
B. 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的大政方针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C. 迁、授、拜、黜,都是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专用语,授、拜是授予官职,迁和黜则是贬官。
D. 古代是等级社会,对身份不同者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称为崩,大夫死称为卒。
6.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显年少失学,后来受到皇帝劝勉。他原本读书少,后来又无暇多读书,皇帝鼓励他熟读《军戒》三篇,并赐给他书和一处宅第。
B. 王显为人固执,犯错不改而受责罚。他因机务繁忙常常出错,但他知错不改,于是被皇帝当面告诫甚至下诏斥责,直到后来贬为刺史。
C. 王显性格谨慎,有事没错也要请罪。咸平三年十月。他所率部队的前阵作战胜利,但他仍然认为自己违背了皇帝的命令而请罪。
D. 王显审时度势,进言有理有据。在皇帝因契丹进犯而想亲征时,他分析形势后认为,皇帝只需到澶渊后指挥调动军队合击契丹即可。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5分)
(2)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5分)
参***
4.(3分)D
【解析】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 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
5C
【解析】“迁”指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 “迁淳安知县”, 海瑞由原教谕官升迁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 “拜郎中,再
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 ,如“元 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白居易被降为江州司马。(3分)
6B
【解析】“常常出错”表述有误。
7(1)(5分)当时正连续下雨,契丹人用皮子做弓弦,弓弦浸湿后乏力无法使用,王显趁机大败敌人。(“方”1分,“堪”1分,“因”1分,句意2分)
(2)(5分)况且现在西部边疆不安定,如果北部的部落和他们结盟互相援助,那么中原的祸患不可估量了。(“鄙”1分,“傥”1分,“中国”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王显字德明,开封人。太宗封王时,曾在身边供职。性情谨慎耿直,不喜欢过分亲近,从未踏入集市店铺。太宗即位,逐渐提升为供奉官。
太平兴国三年,任军器库副使,升为尚食使。八年春,任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皇上对他说:“你的家族本是儒生,少年遇到战乱抛弃了学业,现在管理我的军机要务,没有闲暇博览群书,能熟读《军戒》三篇,也可以免于面壁了。”因而取出这部书并把道德坊的一处住宅赏赐给他。此后处于这个职位时间长了,军机事务更加繁多,王显有时失误,护短始终不肯改正,皇上常当面告诫他。淳化三年,下诏严加谴责,贬官授随州刺史。当时夏台、益部侵扰,王显上疏说:“近年来,战事没有停息,合宜的做法是谨慎驻守,加固城垒,积聚粮草,然后选拔有才能有勇气的人,交给他边疆重任,即使发生危急情况,也因平时有防御准备,对方又怎么能造成祸患呢?”咸平三年秋,加官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允许先处理后奏报。十月,契丹入侵,前锋过了威虏军。那时正值多雨。契丹用皮革做弓弦,受潮松弛无法使用,王显趁机大败他们。王显上言“原先奉诏在靠近边境的地方布阵。没过多久,敌军已经越过屏障,我的前阵虽然取得胜利,终究违背了诏令。”送上奏章请求处分。皇上发下亲笔书信,抚慰他不要忧愁害怕。第二年,请求退休,不允许。当时商议御驾亲征契丹,王显上言:“严寒的冬季就要到来,敌人没有侵犯边塞,皇帝轻易出行,直达边境,敌人尚未遇到,军队就先疲惫了。何况现在西部边境不安宁,如果北部边境的部落与他们结成互援,那么中原的祸患就不可估量。如果能选择将帅,训练士兵,加固城垒整修盔甲武器,也足以防备敌人了。”契丹入侵,皇上商议御驾亲征。王显又陈述三条策略,说:“大军正在镇定,契丹一定不会向南侵犯,皇上只要驻留澶渊,诏令镇定出兵,会合黄河以南军队,联合攻打他们就可以。”接着契丹求和结盟。三年冬,患病,诏令宦官带御医*探望。第二年正月,允许返回京城。到达京城,过了两天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3、五年级下册《登天都峰》阅读答案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他风餐露宿,历尽艰险,塌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一次,他和朋友一起攀登黄山的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的第一高峰,上山的道路很陡,几乎是直上直下,使人望而生畏。
走了一段路,他的朋友就抱怨起来:“这路真难走,我的衣服都被汗湿透了。”
徐霞客笑着说:“我还好,咱们慢慢走吧!”
又走了一段,到了半山腰,他的朋友气喘吁吁地说:“我的包袱太重,我背不动了。”
徐霞客接过他的包袱说:“我的包袱不太重,我帮你背吧!”
好容易爬到了离山顶不远的地方,他的朋友喘着粗气,筋疲力尽地说:“我的鞋磨破了,脚掌也磨出了血,我实在走不动了。”说着,坐在地上,简直不想起来了。
“我的包袱里还有一双鞋,你换上吧!”徐霞客把鞋递给朋友,热情地鼓励说,“我们慢慢走,一定可以走上去!”
他们好不容易登上了峰顶。他的朋友这时才发现,徐霞客的衣服比自己还湿得厉害,两个包袱把他的腰都压弯了,两只脚都磨开了口子,脚掌也流着血。他的朋友惭愧地说:“原来你并不比我轻松,可你为什么一点不叫苦呢?”
徐霞客回答说:“上山怎么会没有困难呢?如果我们都叫苦,互相抱怨,恐怕我们就上不来了。”
1、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⑴ 形容旅途生活十分艰苦,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 )
⑵ 累得大口大口地喘气。( )
⑶ 累得没有一点力气和精神。( )
2、在登山途中,徐霞客帮助他朋友克服了哪三个困难?概括一下写下来: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括号里打“√”:
⑴ 本文记叙的方法:
① 先总述后详述。( )
② 先概括叙述后分述。( )
③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
⑵ 本文赞扬了徐霞客:
① 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
② 关心别人,乐于助人的精神。( )
③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精神。( )
参***:
1、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⑴ 风餐露宿
⑵ 气喘吁吁
⑶ 筋疲力尽
2、在登山途中,徐霞客帮助他朋友克服了哪三个困难?概括一下写下来:
⑴ 鼓励朋友慢慢走。
⑵ 替朋友背包袱。
⑶ 给朋友鞋穿。
3、在登山途中,徐霞客帮助他朋友克服了哪三个困难?概括一下写下来:
⑴ 本文记叙的方法:
① √
⑵ 本文赞扬了徐霞客:
② √
4、史记人物的悲剧之美的阅读答案
宗白华说:“在悲剧中我们发现了生命价值的真实性,因为人类曾愿意牺牲生命、血肉及幸福,以证明他们的存在。在悲剧中人类自身的价值提高了,在这种悲壮的毁灭中,人生显露出意义了。”可以说,《史记》中,多是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这并不是由于太史公笔下的人物注定要如此,而是太史公在选题上,将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从而映衬出一片壮美之光。
“灾难在成为压迫时同时也成为精神的内驱力和凝聚力。”所以司马迁笔下的悲剧人物面对灾难表现出的超拔的行动,具有一种悲壮美。司马迁以其细腻的描写在《刺客列传》中为我们刻画了一幅以超拔的行动面对死亡较量的群英图。他们勇敢赴死的超拔使他们高昂的精神在人们的心目中定格且百世流芳。“荆轲刺秦王”是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描写最细腻的一篇,司马迁把易水之别写得极其悲壮。荆轲属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典型,而且他的选择没有无奈,没有哀怨,有的只是豪壮与慷慨。至此,荆轲完成了他人生的一次超越。易水悲歌是一种视死如归的超拔。
李长之在《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中评述道:“司马迁爱一切奇,而尤爱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才。”司马迁在所爱的才之中,最爱的是哪一种?一般地说,超凡的才智,是不平庸,或不安于平庸,或意识到自己不平庸的。《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就是司马迁所钟爱的具有超凡的才智的一位悲剧性英雄。司马迁通过“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反围剿战”及随大将军卫青进行的人生最后一战等内容的描写,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李广骁勇善战、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英雄本色,让读者领会到李将军天下无双的才气。李广之才越是卓越超凡,与他的“不遇时”、“数奇”、不被封侯的事实相比,与其他才能不及李广反而被封赏的人相比,李广人生的悲剧性就越是深刻。
在司马迁的人物列传中, 彭越、黥布、韩信都是汉朝得天下的大功之臣,作为汉初的异姓王,他们的超常功绩令人非常钦佩,而他们的人生结局也大同小异,令人悲愤痛惜。“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就是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真实原因。正因为他们屡建奇功,功绩超常,所以他们的被害才更具有悲剧效果,更具有震撼性。
当悲剧主人公面对人生的困境,经过顽强的抗争,最终陷入死亡与屈服的两难境地时,超然地面对死亡,那么这种死亡反而更加具有美学意义。死亡是悲剧主人公最激烈的抗争,是最超越现实的悲剧性所在。项羽自刎于乌江令人惊骇。虽然项羽自身的性格存在着一定的弱点,但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通过合理的艺术加工渲染英雄末路的悲壮。“虞兮虞兮”的悲歌,“天之亡我”的反复呼告,瞋目吓退赤泉侯数里的气势,宁死愧见江东父老的诉说,将宝马赠给乌江亭长的举动,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加工,使项羽的死亡超越了他在历史事实中的成与败,更加有力地彰显了项羽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他自刎乌江,将自己高贵的*用自己的手亲自割下送给仇敌,这使我们认识到“勇气在于勇猛无畏的灵魂,连同其坚定性及真实性一道所显示的从容赴死的能力”。当悲剧主人公自由地选择了毁灭,并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迎向死亡的时候,观众发现毁灭本身乃是实在的胜利。他超然面对死亡,用不同于常人的悲剧性结局,实践了一生的守护,即生命的极度尊严与价值。
悲剧人物虽然以悲剧结束,或在生命中不断被困苦厄运所缠绕,但“生命的真实没有在失败中丧失,相反,它使自己完整而真切的被感觉到。没有超越就没有悲剧。”《史记》多是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这正是司马迁在深刻的体悟中,将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通过浓墨重彩的艺术描写,使得这些悲剧更具有震撼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崇高美、悲壮美。(有删改)
1. 关于《史记》人物悲剧之美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人物面对灾难表现出的超拔行动,使他们高昂的精神在人们的心中定格为一种悲壮美。
B. 人物超凡的才智与人物在现实中遭遇的不公平命运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出深刻的悲剧感。
C. 人物功绩超常,最终却因为“勇略震主”而被害,所以他们的被害更具有悲剧的震撼性。
D. 人物面对人生的困境,经过顽强的抗争,守护了生命的极度尊严与价值,体现出悲剧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文章最突出的是举例和引用论证,二者结合使文章既有典型实例作具体印证,又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B. 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为了证明才能不及李广的人反而可以被封赏,由此表达对统治者的批判。
C. 文章选取彭越、黥布、韩信为例进行类比,突出他们结局的同中有异,揭示了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真实原因。
D. 文章从四个角度阐述了《史记》人物的悲剧之美,一层比一层详细。最后对项羽的悲剧结局的价值阐述最为详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史记》中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不仅是由于太史公笔下的人物注定要如此,而且是太史公在选题上将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从而映衬而出的。
B. 由第二段可知,《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豫让、聂政等刺客,太史公将他们都描绘成了以超拔的行动和死亡进行较量的英雄。
C. 在记叙项羽之死的时候,太史公通过合理的艺术加工渲染英雄末路的悲壮,目的是彰显了项羽的英雄风采,淡化项羽的性格弱点。
D. 悲剧主人公自由地选择了毁灭,并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迎向死亡,由此产生的崇高美与悲壮美证明了只有毁灭本身才是实在的胜利。
1.【答案D D项没有体现出“悲剧”二字的涵义。】
2.【答案A ; B 对比论证是为了突出李广的悲剧美,不是为批判统治者; C 突出的是几个人结局的大同小异;D 第三个角度的阐述没有前两个详细。】
3.【答案B A项原句为“不是…而是”,并列关系;C项,目的不是淡化项羽弱点;D项并非只有毁灭才是胜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58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