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鹤楼 王之涣 古诗

发布时间: 2025-08-23 11:32:37

登黄鹤楼 王之涣 古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译文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拓展阅读

1、带拼音及注释

xī rén yǐ chéng huáng hè qù cǐ dì kōng yú huáng hè lóu

昔 人 已 乘 去,此 地 空 余

huáng hè yí qù bù fù fǎn bái yún qiān zǎi kōng yōu yōu

一 去 不 复 返,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qíng chuān lì lì hàn yáng shù fāng cǎo qī qī yīng wǔ zhōu

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

rì mù xiāng guān hé chù shì yān bō jiāng shàng shǐ rén chóu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描写了在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怀乡佳作。

前四句写临怀,后四句写站在上的所见所思。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有人请李白题,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在上头。”严羽《沧浪话》评:“唐人七言律,当以崔颢作品《》为第一。”

1.:三国吴武二年修建。为代名,旧址在湖北武昌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白话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

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文学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本欲赋,因见崔颢此作,为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拟此格调。其《鹦鹉洲》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树何青青。”与崔如出一辙。又有《金陵凤凰台》亦是明显地摹学此。为此,说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话》谓:“唐人七言律,当以崔颢作品《》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作品《》的名气就更大了。

作品《所以成为千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因其所在武昌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代仙人子安乘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仙驾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即从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人不可见憾;仙去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慨。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的一种艺术标准,作品《》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的'传说中,描绘了的近景,隐含着此枕山临江,峥嵘缥缈形势。颔联在感叹“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的远景,表现了此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下江上朦胧的晚景。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名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说,此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格律上大忌,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

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而不顾,如《红梦》中林黛玉教人做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2、四年级下册第22课三首芙蓉送辛渐课堂笔记歌译文

《三衢道中》是南宋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山时的浓郁,第四勺写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莺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路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鉴赏

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是一首纪行,全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梅天),难得有这样**晴的好天气,因此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一爽,游兴愈浓。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机巧、剪裁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将往年阴雨连绵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曾几虽然是江西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

梅子时**晴。梅子刚开始的时候是青色,称为青梅,等成熟的时候就变成了色。这句的意思是:梅子成熟变*时候,每天都是晴朗的。

小溪泛尽却山行。泛在这里是乘船的意思,咱们不是经常说泛舟湖上的吗?这句的意思是:坐着小船沿着小溪走到了尽头,就上岸再走山间的小路继续前行。却在这里是在的意思。

绿阴不减来时路。这句的意思是:(路上的树木茂密,苍翠),形成了树阴,和来的时候一样浓密。不减的意思是没有减少,差不多。

添得鹂四五声。这句的意思是:树林里还传来了鹂的叫声,比来的时候更增添了一些乐趣。鹂就是莺,在词里也经常出现:比如两个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比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鹂深树鸣等等。

这首,作者曾几描写了三衢道中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对平淡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3、四年级下册第22课三首芙蓉送辛渐课堂笔记歌译文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4、四年级下册第22课三首芙蓉送辛渐课堂笔记歌译文

教材简析:

《芙蓉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表达了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后两句言志,表明自己的志向。构思别致,情感真挚。

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中高段,前接触了大量的文,基本能掌握学习的方法。本首是送别,特点鲜明,情感真挚。需要学生在品读中体味,想象中理解,吟诵中感悟,走进人的心境,与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设计理念:

课标明确指出: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的吟诵、品味、想象中让学生自读自悟,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徜徉在中,习得方法,拓展延伸,架起语文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了解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人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3.学习并运用阅读的方法,了解送别,感悟不同的送别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人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2.学习并运用阅读的方法,对比学习送别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精彩两分钟《我眼中的昌龄》(学生介绍人作品及生平事迹)

(意图:课前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学生的介绍,为的学习做铺垫。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学会利用网络媒介搜集资料,并有效进行整合。)

一、激情导入,释题。

多情自伤离别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昌龄的送别《芙蓉送辛渐》齐读课题,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芙蓉)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人物、地点)

(意图:直奔主题,定好基调,明确人物关系,认识学习生字。)

二、关注景物,读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读出节奏和韵律。

1. 指名读。(师生评价)

2. 男女生读。

3. 齐读。

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景物?

汇报交流:雨、江、楚山

借助地形图介绍楚地和吴地的地理位置,解析送别场景。

三、想象画面,品

带着孤寂的心情读前两句,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景色和人的心情。)

(意图: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入情入境融入人的情感世界。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送别的感人场景。)

四、补充资料,悟

是啊,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人与友人分别时,嘱托了什么?(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境想象:家人会问友人 朋友会问友人

昌龄托付友人转达的一句话: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玉壶:装酒的壶,晶莹剔透。

像冰一样清澈,像玉一样纯洁,人拥有一颗冰清玉洁的心。

补充资料:当时正处于唐朝中晚期,朝廷**愈演愈烈,昌龄本为唐朝*,*清正廉洁,为人刚直不阿,坚守*为民的原则,不为贪官污吏所容,因迫害被贬,离开国都洛阳到江宁(今南京)县任县丞。他的朋友辛渐路过南京到洛阳,顺道来看望他,于是就有了这首送别

此时,谁能真正读懂人的心,人是个怎样的人?(不向权贵低头,刚正不阿,正直清廉)他要表明自己的心志和品格。

这份情,这样高贵的品质就藏在语言中。

引读:

难怪面对家人殷切思念,昌龄坚定地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面对朋友的关怀,昌龄充满豪情地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情吟诵一下这首

(意图:通过抓住冰心玉壶来感悟人那颗高尚的心。在情境对话中,升华情感,产生共鸣。在感悟情的同时,落实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在送别的话语中,凸显人物高贵的品质。)

昌龄再次遭贬,他的挚友李白寄相赠,堪称千佳。请大家自由读一读《闻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指名读

2.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左迁:被贬 龙标:昌龄被贬后的官职)

3.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人以怎样的方式相送,表达了人怎样的情感?

(杨花、子规、五溪、明月、风、夜郎西等景物。人千里明月寄相思,以月相送。表达了对人的思念,不舍,牵挂,安慰情。)

(意图:习得阅读方法,在品读中拓展运用。从昌龄的送别引出李白的送别,架起了送别教学的桥梁,为后面的对比学习作铺垫。)

五、拓展延伸,比

过渡:悠悠中华史,千送别情。离别自以来就是一个凄美的话题,请同学们自读学习单上的三首,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完成表格。

作业超市:

1.运用读,想画面,悟情,比表达的方法,自读自悟《芙蓉送辛渐其二》。

3.实践活动:制作一本送别集。(绘制封面封底配插图,目录,文)

(意图:语文教学建构的知识体系上习得阅读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真正的授以渔。在知识的累加上,提升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让语文融入生活。)

板书设计:

寒孤 想画面

冰清玉洁 悟

比表达 表明心志

5、四年级下册第22课三首芙蓉送辛渐课堂笔记歌译文

1.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于是这句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这也是极平常事,可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而且,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领略春光。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写的犹如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情画意。

点击查看更多登黄鹤楼 王之涣 古诗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58497.html

热门阅读

  1. 语文《动物行为的特点》教学设计
  2. 新年来了600字作文
  3. 唐朝关于中秋节的诗句
  4. 2016年送客户的端午节祝福语
  5. 琵琶星的睡前故事
  6. 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的教师节演讲稿
  7. 我的第三只脚随笔
  8.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初一
  9. 感恩节暖心祝福短信贺词
  10. 201年毕业留言的优美句子
  11. 历史文明手抄报内容
  12. 那一次我真惭愧小学作文600字
  13. 共创辉煌的周年校庆征文
  14. 爱国诗句书法作品
  15. 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哲理故事
  16. 述职述廉报告范文
  17. 4月1日愚人节祝福语短信
  18. 感悟审计超越平凡演讲稿
  19. 学校素质教育标语宣传
  20. 201年鸡年春节给同事的简短吉祥祝福语大全
  21. 2019唯美晚安祝福语
  22. 安徒生童话经典语录
  23. 2018辞旧迎新的诗句
  24. 关于电子商务实训总结
  25. 写春天的古诗九首
  26. 201年最感动的结婚纪念日祝福语
  27. 平安夜给客户祝福短信有哪些
  28. 学前班优秀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
  29. 201年鸡年拜年贺词祝福语
  30. 平安夜英文祝福语
  31. 赞美春天的诗句大全
  32. 激励工作的句子
  33. 圣诞快乐的短信祝福语
  34. 成人节教师代表的发言稿
  35. 以七夕节的习俗为话题的作文
  36. 学习小组的组名和口号
  37. 201腊八节经典祝福句子
  38. 《天安门》教案设计
  39. 201世界睡眠日祝福语短信
  40. 感情无奈的句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