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年的获奖手抄报
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8、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9、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10、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
拓展阅读
1、关于2022元旦节手抄报大全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的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这寓意着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都是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从哪一天开始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非常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者是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
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1、古代中国元旦风俗
古代元旦是农历正月初一,是为了纪念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堆火等庆祝活动。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2、现代中国元旦风俗
1949新中国成立后,把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由于元旦是在我国民国时期才诞生的。庆祝的习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的习俗,或者也可以说是春节的袖珍版,毕竟元旦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虽然沿用了部分的传统庆祝方式。比如放烟花,杀三生,祭**,拜祭先祖等。
元旦在中国人的眼里看的并不重,因此庆祝的那个习惯习俗也比较简单。元旦属于国际节,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列为法定的节日,在中国也同样如此,新中国成立以后,规定元旦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后来改成元旦放假三天。但在中国各地,并没有规定的习俗来庆祝元旦。
庆祝元旦的三大方式
方式一: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定为法定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方式二: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反正元旦这天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在这一天放假了,随你怎么玩都行。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方式三: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在于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圆,聚一餐。至于更为浓重的庆祝方式暂时还没见过。
2、关于2022元旦节手抄报大全
古代元旦习俗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古代,完成了庄稼的收割,劳作一年的人们会准备丰厚的食物来迎接春天,即“五谷皆熟为有年”,俗称“年”。在宋代就有燃放鞭炮,逛年会,吃团圆餐的记载。
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中提到:“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说明当时汴梁百姓会准备面条之类的食物来过年。元旦的习俗逐渐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的元旦习俗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我国采用公元纪年法,元旦就是阳历新年。元旦放假三天(今年放假*,只放一天),元旦就成了我国重要的节日组成。元旦的喜悦一直延续到农历春节。团圆、祭祖、吃饺子,赏花灯,成为每个中国百姓,每个家庭度过新年的习惯。
北方的元旦习俗
我国的北方冬季天气寒冷,昼短夜长。从元旦开始,农闲的百姓杀猪宰羊,盘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干活,不出门,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因天气寒冷,东北元旦饮食主要以冻品、腌菜、乱炖为主。像冻饺子、酸菜炖粉条、腌雪里红等都是元旦必备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芦,象征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跷,东北二人转,都会在庙会上接连表演。天津剪窗花,贴对联,文娱活动应接不暇。山东在元旦这一天学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来年金榜题名。
南方的元旦习俗
较之于北方元旦习俗之“俗”,南方元旦的习俗则偏向于“雅”。在江浙一带,元旦时节把竹竿束于草上,点火燃烧,称为“庆田蚕”。绍兴元旦会用“茶碗茶”待客,有的还要放入橄榄和金桔,称为“捧元宝”。
在福建,闽音“春”与“剩”相同,元旦吃饭时要在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花,俗称“春饭”。春饭是“年年有余”的象征。在广东,元旦拜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也是吉祥如意,来年结余的象征。
台湾元旦习俗
在宝岛台湾,元旦这一天全家老少都要围在一起聚餐,餐桌上摆放火锅,这叫做“围炉”。参加“围炉”的人,桌上的每样菜都要品尝,也要象征性地喝酒,以讨来年红红火火。
在元旦,台湾同胞会吃长年菜。所谓长年菜,其实就是俗称的芥菜,台湾人认为这种菜叶长象征命长。有些人在煮菜时还要加上粉丝,意喻绵绵不断,长生不老。
西藏元旦习俗
在藏历新年中,家家要摆上“卓索切玛”,上面插上用酥油塑制作的彩花,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妇女要做“卡塞”这种用酥油制作的糕点招待客人。窗户要换上新布帘,房梁和厨房要装扮哈达,好歌善舞的牧民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展现出一派喜庆的气氛。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元旦的习俗还有很多。地大物博的祖国,元旦国内各地习俗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习俗汇聚成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礼物。这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大融合的象征。这些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并不断传承下去,构成中华民族的魂魄。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3、关于收获的作文:收获过程550字作文
"再有两天就开学了,我现在的心情是既高兴又郁闷,为什么呢?高兴的是,我又能见着阔别两个月的老师和同学了,我们又能在一起玩耍、学习......郁闷的是,一上学我不能像现在这么轻松了,就该进入紧张的学习中了,不能和院子里的小朋友一起玩了,五年级,我又升了一个年级,就会比四年级更紧张一些,那么我就更应该努力了。
在这个暑假中我的收获很大:
手工制作环保大赛,我得了一等奖,免费去夏令营玩了两天;校信通“读四大名著,度快乐暑假”的活动我获得了一百元的图书和最终大奖,还不知道能不能去香港迪斯尼和香港大学呢!好激动。
我看的书籍有:《狼王梦》、《小鹿班比》、《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正在听小说单田芳讲的《花木兰》。
我还学会了滑滑板,而且越来越熟练了,在院中经常和小朋友一起比赛。
我的毛笔字写的也不错,每一张都工工整整,一笔一划,爸爸说:“不错!快赶上我的字了!”我知道爸爸是在鼓励我,我知道我的字还需努力,我一定会超过我爸爸的字。
我收获最大就要数写博文了,妈妈说我的作文写的越来越好了,通过写博文我的写作水平也在慢慢的提高,同学们老师们都会给我评语,都是一些鼓励我的话语,在这里我谢谢大家。
这个暑假我过得快乐而充实。"
4、2019建国70周年作文国庆节手抄报内容素材
各位领导、各位**:
伴随着新世纪的钟声,中国**已经走过了八十年的历程。八十年,艰辛曲折;八十年,灿烂辉煌!
我们的*,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把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已的根本宗旨。一代代**人,用他们的青春、热血和生命,为这个神圣的信念增辉添彩。一代伟人*、*,以及无数**先烈,用他们毕生的心血,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引导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富裕文明的道路;雷锋、张思德、焦裕禄、孔繁森、吴天祥等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用他们平凡而又感人的足迹,谱写了一曲曲无私奉献的凯歌,给我们的时代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他们,是无私奉献的典范!是**人的杰出代表!是“*”的忠实实践者!
**们,我们是神圣的税务工作者,历史将为国聚财的重任赋予了我们,我们的工作连着国家民族经济振兴的血脉,我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每一个城镇村寨。通过我们的双手,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一架架钢铁长城巍然屹立,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蒸蒸日上……于是我们的工作有了更广阔的领域,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肩上的担子也更加沉重。
在人生的长河中,对税收事业的追求,是激流勇进的拼搏,是泥沙俱下的较量。
人生稍纵即逝,事业任重道远,让人生在税收事业中闪光,这是我们世纪之交税务工作者的共同心声。我们的脉搏,将与时代息息相连;我们的足迹,将与*开放同步。我们将用勤劳的双手,为祖国的建设敛金聚财、添砖加瓦;我们要用无私的情怀,默默奉献出自已的一切!
各位同事,热爱自已所从事的税收事业吧!今日的岗位,正是你一展宏图的天地。在对税收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奋斗努力中,去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吧!一流的工作,正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也许,有人会抱怨税收工作的艰辛;也许,有人会抱怨税收工作所遭受的误解和白眼,甚至还要付出眼泪、鲜血、乃至生命。但是,我们更应看到,我们维护的是国家的尊严,我们肩负的是*和人民的重托,我们的身后还有亿万群众的支持。
我们是新时代的税官,既然选择了税收这项职业,那么,无论这条路上布满了多少荆棘,那怕是万丈深渊、刀山火海,我们也要义无反顾地去开拓、去书写世纪之交税收事业新的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63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