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故事

发布时间: 2025-07-14 10:31:15

世界名人故事

关于世界名人的故事有哪些呢?从这些故事中,你发现世界名人身上都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呢?

世界名人故事: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在波兰的一个城市里,肖邦家客厅里的灯光特别明亮,好多孩子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钢琴的伴奏下,围成一个圆圈跳舞。只有一个3岁的男孩没有跳舞,他圆睁着明亮的眼睛看着妈妈弹钢琴时手指的动作,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肖邦。他那么出神地看着,好像入了迷一样。晚会结束后,妈妈送走了参加晚会的孩子。准备睡觉的时候,楼下突然传来了一阵清脆的琴声,妈妈觉得很奇怪,这么晚了,谁还在弹钢琴呢?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妈妈走下楼来一看,原来是小肖邦在弹琴。小肖邦穿着睡衣,坐在钢琴前面弹得可认真了!妈妈惊喜地问:“小宝贝,你在弹什么呢?”肖邦说:“我在弹你弹过的曲子呢!”妈妈看到自己的儿子对钢琴这么热爱,心里高兴极了,第二天,就请来了一位音乐家教他弹钢琴。

自从有了老师,小肖邦学钢琴更认真了。他整天坐在钢琴前面不停地弹呀弹呀。可是,肖邦的岁数小,手也小,这怎么办呢?小肖邦就在自己的手指缝里夹上木塞子,好使指头间的距离大一点。这是很疼的,有时小肖邦晚上睡觉的时候疼得直哭,但他还是坚持了下去。就这样,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了。小肖邦勤学苦练,进步快极了。他6岁的时候,钢琴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并且还会写钢琴曲。8岁的时候,小肖邦第一次登上剧院的大舞台演奏钢琴,成千上万的听众都被从小肖邦指尖流淌出来的优美的琴声迷住了,剧场中不时地响起热烈的掌声。第二天,波兰首都华沙到处都传颂着肖邦的名字,大家都称赞肖邦是神童,这是小肖邦自己辛勤学习获得的成绩呀!

陈毅是中国人民*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还是一个非常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陈毅孝敬父母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在路过家乡时,他就抽空去探望已经身患重病的老母亲。陈母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看见陈毅进了家门,母亲非常高兴,陈母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于是她赶紧示意身边的人把尿裤藏到床下。陈毅见了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长问短。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知道瞒不过去了,只好说出了实情。陈毅听后,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这时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来,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他们,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每天都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却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玻尔出生在文化素养极高的家庭。父亲是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院士,在哥本哈根大学任生理学教授。孩子们还蹒跚学步时,父亲就带他们去看尖屋顶上装有金色皇冠的宫殿,到港口去看轮船进港出港,还去看那些满手鱼鳞的渔妇如何忙碌。孩子们稍谙世事,就参加在家里举行的学术聚会,听父亲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商讨哲学、科学和丹麦社会的种种问题。

虽然从小在这种口若悬河的聚会中泡大,但玻尔却有点笨嘴拙舌。有一次,弟弟提议两人一起玩“互相挖苦”的游戏,伶牙俐齿的弟弟连珠炮似的一通挖苦,说得玻尔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只好一个劲儿地央求弟弟别说了。轮到玻尔了,弟弟紧张地等着哥哥“报复”,谁知玻尔双唇紧闭,面容严肃地思考了几分钟,终于挤出一句:“瞧你衣服上有块脏印儿……”在场的人都笑了。

与他笨拙的言辞相“媲美”的还有笨拙的笔头。那时,玻尔作文写得糟在全校都有名。比如,在写《在港口散步》时,常跟父亲到港口散步的玻尔只写了一句:“我和弟弟到港口边散步,在那里看到船只在装货和卸货。”别人都说这不能算一篇作文,但玻尔认为人物、地点、情节都有,怎么能不算呢?更绝的是《自然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用》,玻尔认真考虑一番后写道:“我们家不使用自然力。”

另外,玻尔还有点死心眼。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上图画课,老师让学生画自己家的房子。画了一会儿,他突然要求回家,老师问他为什么,玻尔认真地回答:“回家去数围墙的柱子。”后来人们发现,玻尔画中的柱子果然与他家的一根不差!

这种精准执着随着年龄递增,渐渐让玻尔的优势显露了出来。到中学高年级的时候,他已经能指出中学物理课本中的错误。在大学一年级时,玻尔指出了多次到他家参加聚会的哲学家霍夫丁教授所著逻辑学教材中的错误,霍夫丁欣然接受批评,并对玻尔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大为赞叹。

1920年,年轻的玻尔第一次到柏林讲学,和爱因斯坦相识,开始了长达35年的友谊。爱因斯坦本来早该获得诺贝尔奖,但由于当时有不少人对相对论持有偏见,所以直到1922年秋才授予他上年度诺贝尔物理奖,并决定把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玻尔。玻尔得知后非常高兴,立即写信给旅途中的爱因斯坦,在信中表示,自己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是因为爱因斯坦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因此,爱因斯坦能在自己之前获得诺贝尔奖,他觉得这是“莫大的幸福”。爱因斯坦当即回信说:“我在日本启程之前不久收到了您热情的来信。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像诺贝尔奖一样,使我感到快乐。您担心在我之前获得这项奖金。您的这种担心我觉得特别可爱——它显示了玻尔的本色。”

拓展阅读

1、古代刻苦读书有关刻苦读书的

匡衡是西汉著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一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感悟】

这个告诉我们,外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2、古代刻苦读书有关刻苦读书的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而别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数学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后来这条定理被命为“陈氏定理”。

【感悟】

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巨大的成就。青少年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这里提供两种方法借鉴:1、鞭策法:让警官、好友监督自己,自己要尽量配合。2、自制法:为自己找一个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你最在乎最怕失去的。然后为了那个目标,让自己勤快起来。并且可以在醒目的地方贴上自己的目标提醒自己 。

3、古代刻苦读书有关刻苦读书的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感悟】

学习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会学习的,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半功倍。

4、经典:达·芬奇画蛋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他出生於意大利佛罗伦萨城附近的芬奇镇,父亲是当地的公证,母亲是农村妇女,但很早就*。

达·芬奇从小就很聪明,长得也很漂亮,非常惹喜爱。上小学时,他各门功课的成绩都很优异,算术课上他提出的一些问题,经常使老师感到棘手。课余时间,他的爱好是绘画。他在木板上、地面上、墙壁上居然无师自通地画出了栩栩如生的蛇、蝙蝠、蝴蝶、蚱蜢……父亲见了,非常欢喜。邻居们见他画什么像什么,都亲切地称他为“小画家”。

芬奇的父亲本来不想让孩子学画,希望他子承父业,当一律师。但儿子非凡的画艺,把固执的父亲征服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终於高高兴兴地把他送到了当时的欧洲艺术中心佛罗伦萨,拜着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费罗基俄为师。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他的教法也很有些特别。达·芬奇来到画室的第一天是学画鸡蛋,第二天是学画鸡蛋,第三天仍是这样。无休止地画呀画呀,枯燥乏味极了,就这样画了一年。芬奇画腻了,心里想:“这有什么必要呢?一笔下去画一个圈儿就行了。”费罗基俄老师仿佛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对他说:“别以为画蛋很容易,很简单,要是这样想就错了。在一千只鸡蛋当中从来没有两只蛋的形状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所以,如果要在画布上准确地把它表现出来,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听了老师这番教诲,达·芬奇懂得了老师的苦心,就决心不停地练习基本功。他每天一大早就对着鸡蛋画起来,直到夜深静了,仍然对着鸡蛋画。经过3年的努力,达·芬奇的技艺大长,他画的鸡蛋各具形态、维妙维肖,对色彩的感觉敏锐了,线条的把握准确了,手中的.画笔也能*服从自己的意志了。老师看了非常满意。

有一天,费罗基俄画了一幅《*受洗图》,他自己很满意,得意之余,对达·芬奇说:“芬奇,在这幅画上再画两个天使吧!”芬奇高兴地答应了一声,很快就把两个天使画好了,这两个天使体态活泼自然,面部表情生动柔和。老师一看大吃一惊,相比之下,自己画的是多么生硬板滞呀。他在心里承认学生超过了自己,感到既高兴又惭愧,从此竟然搁笔不画,专门从雕刻了。

达·芬奇结束了学徒生活,开始了独立创作,《最后的晚餐》《蒙那丽莎》等都是他的不朽作。他的绘画成就越高,作画越是严肃。据说达·芬奇在画《最后的晚餐》时,为了把出卖*的叛徒犹大画好,曾到各种场合去潜心观察赌徒、流氓、罪犯的各种形象和举止。最后,他终於找到了让犹大惊惶失措和手里紧握钱袋的表现手段。这两处细节描绘的巨大成功,是与少年时长达数年的刻苦画蛋分不开的。

点击查看更多世界名人故事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14469.html

热门阅读

  1. 叶落生活随笔记
  2. 8月1日建军节的祝福语精选
  3. 桃花心木语文教案
  4. 201年元宵节祝福语
  5. 三字经读后感
  6. 情人节感人的暖心祝福语
  7. 大足石刻导游词
  8. 助理工程师实习报告范文900字
  9. 暑假英语日记及翻译
  10. 体育兴趣小组暑假训练活动计划
  11. 酒店管理暑期社会实践的报告
  12. 《一朵小花》教案
  13. 2019女人励志早安语录
  14. 三十年交情与三块钱散文
  15. 在挂职锻炼临行座谈会上的表态发言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