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戚氏》译文和赏析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暗淡夕阳闲。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 。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假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句、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注释】:
①江关:江河关山。
②宋玉:战国楚著名作家。
③悲感:指悲秋之感 。
④向此:对此。
⑤迢递:遥远。
⑥陇水:陇山流水其声幽咽悲哀。
⑦蛩(qióng):蟋蟀别名。
⑧孤馆:孤栖驿馆。
⑨更阑:五更将近。
⑩绛(jiàng)河:银河。
晚秋的凉一阵淋沥细雨洒落在平台庭院。槛栏里菊花稀疏冷落,天井里梧桐黄叶零乱,残雾缭绕如烟。令人情怀凄惨,远望江海关山,飞驰的暮云昏沉沉,在夕阳余辉中铺展。追思当年此刻,宋玉多情悲感,面对消逝的秋色,曾俯临秋水仰登青山。迢迢千里呵路途遥远,踽踽游子凄楚悲酸,厌类聆听那陇水的潺 。正值秋蝉在残败的叶丛里悲吟,蟋蟀在枯萎的草丛里低唤,秋虫儿此叫彼应地闹闹喧喧。孤单单羁旅驿馆度日如年,只觉秋风寒露渐渐变冷,愁心忧闷熬到更深夜残。辽阔的天空明净无云,一道银河晶莹清浅,一轮皓月明媚娇艳。相思绵绵,夜漫漫对景伤怜,哪忍心屈指计算暗暗回想从前。没有功名,未享利禄,留连繁华街巷、红楼妓馆,往往是一年年流迹迁延。京都里风光美好,想当时青春少年,只顾得朝朝暮暮宴乐寻欢。何况还有狂放怪诞的朋友和侣伴,遇上离歌醉的场面就竞相留连。离虽以来,迅速流逝的光阴如玉梭飞穿,昔日的游乐情景而今像春夜梦幻,前路是烟波无际何处是边岸?我想全是利禄功名长久地将我纠缠,使我形容憔悴,追怀往事空自愁容惨淡。滴漏标时的箭头缓缓移动,选举法选举法感觉到天气微寒,渐渐传来画角呜呜的悲呜。几直播残留的余响在空中荡旋。对着静静的窗沿,停一盏灯直照到曙光东现,抱着自己的孤影焦虑不眠。
这首《戚氏》词,是柳永自制的新调之一,共三片,长达212字,是宋词中仅次于南宋吴文英《莺啼序》(240字)的最长的慢字。从词中“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来看,当写于湖北江陵,当时柳永外放荆南,已经年过五十,只做个相当于县令的小官,心情自然十分苦闷。这种情绪在这首词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全词共分三片:头一片写景,写作者白天的所见所闻;第二片写情,写作者“更阑”的所见所感;第三片写意,写作者对往事的追忆,抒发自己的感慨。上片开头描写微雨过后的薄暮景色。晚秋点时令,先写景前驿馆内之衰残景色。“凄然”以下写出外登临所见之远景。“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暗示出作者也正在临水与登山。前后所写则是所见所闻。“倦听”以下写所闻,有声有色,渲染出悲秋之气氛。中片时间上紧承上片,由傍晚而入深夜。先景后情。“夜永对景”转入忆旧,虽无名禄,却有红粉知已,尚可在欢乐中度日。欣悦中似有悔意,感情很复杂。下片继续写狂放不羁的少年生活,与前片衔接细密,有陇断云连之妙。“别来迅景如梭”以下转写眼前实景,以往日之欢娱,衬今日之落寞。引出“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这一痛苦的根源,作者并未有明确的态度。结尾又以长夜不眠的景语结束,写尽孤苦伶仃之滋味,极为传神。《戚氏》一调为柳永所创,全词以时间为线索,从傍晚、入夜,写到翌日破晓,脉络清晰。音律和谐,句法活泼,韵位错落有致。全词内容上悲恨幽怨交加,声情并茂。
拓展阅读
1、锦瑟原文翻译和赏析优秀
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
注释
(1)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2)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
(3)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4)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5)望帝春心托杜鹃:《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6)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7)蓝田:《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2、南征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桃花汛涨平了湘江两岸,飘忽如云的白帆驶过枫林。
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
当此年老多病乘丹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
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
注释
⑴桃花水:桃花盛开时节江河涨水。又名‘“桃花汛”。《岁时广记》载:“黄河水,二月三月名桃花水。”
⑵云帆:白帆。
⑶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
⑷适远:到远方去。沾襟:浸湿衣襟,指伤心落泪。
⑸君恩:指唐代宗之恩。代宗曾对杜甫两次授官(补京兆功曹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君,指唐代宗。
⑹百年:人的一生,一辈子。
这首诗既是杜甫晚年悲苦生活和忧国优民思想的体现,又是诗人对自己的诗作充满自信和自负的自我鉴定。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是写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这里“桃花水”对“枫树林”,为借对。春天,春水奔流,桃花夹岸,极目远眺,风帆如方阵一般,而枫树也已成林,这是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
“偷生长避地,适达更沾襟。”表现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为了苟全性命,诗人常常是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四处逃难,而今又要远去衡湘,使诗人泪满衣襟。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诗一起首就描写了绮丽的景色,按理说看到这样好的景色本该分外愉悦才是。但是由于乱离漂泊,又想到自己老病跋跄,面对美景,诗人反而潸然泪下了。
“老病南征口,君恩北望心。”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诗人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尽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忘怀朝廷。杜甫在成都时,代宗曾召他赴京兆功曹,杜甫没接受,后因严武表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他对代宗还是有着一定好感,存有一线希望的。这里“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前后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诗人一生抱负远人,“*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在当时社会里,文章上的知音,也就是事业上的援手。这两句感慨很深,很大,自视也很高。不能不使杜甫伤感:对于同时代的人诗人或较有成就的诗人,他本着“乐道人之善”的态度儿乎都评论到,全都给以相应的评价,他成了他们的知音。然而很少有人谈论到他的诗,他自己也没有知音。天宝末,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高适、岑参、薛据等还有一些实在不高明的作家都入了选,独杜甫“名落孙山”。但杜甫并不急于求人知,也并不因此而丧失了自己的自信:他知道将来总会有他的知音的。但这不能不说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诗以明媚的自然春景开头,但由于诗人晚年浪迹天涯,光景无多,前途渺茫,只得作诗自苦,慨叹当时没有知己,这样就使前面所描写的欢快、轻松的气氛消逝的无影无踪。这样对照写来,景与情似乎极不相称,但却显得深刻悲痛,更具艺术*力。
创作背景
这是诗,是唐代宗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去往长沙时所作。诗人此行是想要到衡州投靠老友韦之晋。船开之后,诗人深感自己贫病的境遇,还朝和归乡都没有希望,于是赋此诗以遣怀。
3、宋方壶《山坡羊·道情》原文及译文赏析古诗赏析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1)这首元曲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2分)
(2)这首元曲在表现手法上,既有用典,也有对比,请任选其中一种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4分)
参***
(1)景物特点:淡远、野僻(一点1分,答“自然、清新”或类似的词语也可给分。)
(2)(4分)参***:用典:“陋巷箪瓢亦乐哉”,以颜回身处陋巷箪瓢壶浆也安贫乐道的典掖(2分),表现了诗人贫贱不移,安贫乐道的志趣。(2分)
对比:用“青山”“白云”“茅斋”、“野花”的隐逸生活与“紫罗袍共黄金带”的*生活进行对比,(2分),表现了诗人厌弃浮华富贵,安贫乐道的情怀。(2分)(答成“茅斋”、“野花”所表现的自然的永恒与朝代兴废的频繁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豁达淡定的情怀也可给4分)
二:
1、前三句中“梦不到”一句,展现了诗人怎样的襟怀?
2、曲中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气概?
参***
①极言想都没有想过,展现了诗人弃绝功名富贵的云水襟怀。
②表达了诗人不肯随波逐流,追求清白人生的超然飘逸之气。
注释
①紫罗袍:古代高级*的服装。
②陋巷箪瓢:《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③“贫,气不改”二句:《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两句话,是上述引文的概括。
我爱青山,愿与它相伴;我爱白云,想让它相陪。
做梦也梦不到穿上紫罗袍系了黄金带。
只要有一间茅屋,四周围野花盛开,管他谁家兴旺,谁家衰败。
过着穷日子,我也挺愉快。
贫穷时,骨气不丢;富贵了,志气不改。
此是一首言志曲。它表达出了作者的一片浩然之气,真正达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境界。不管谁人成败(无力改变,并非消极避世),谁兴帝业,我绝不依附,永葆自由之身。
4、马诗・其二十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唐代:李贺
武帝爱*,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武帝爱*,烧金得紫烟。
汉武帝祈求长生迷恋*,让方士烧炼金石药物却只得到一缕青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御马棚里饲养的全是痴肥的凡马,这种马啊又怎能懂得驰上蓝天?
武帝爱*,烧金得紫烟。
武帝:汉武帝刘彻,汉景帝之子,《史记・孝武本纪》谓其“尤敬**之祀”,《汉武内传》称其“好*之道”。据《汉书・武帝纪》载,武帝又喜爱西域汗血马,使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得马甚众。烧金:谓烧炼金石药物以制丹,迷信者认为服之可以长生。
厩(jiù)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厩:马棚。肉马:痴肥的马,凡庸的马。
诗人借古喻今,用诙谐、辛辣的笔墨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
前二句写汉武帝炼丹求仙的事。汉武帝一心想长生不老,命方士炼丹砂为黄金以服食,耗费了大量钱财。结果,所得的不过是一缕紫烟而已。“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份量,对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作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深得“一字褒贬”之妙。
后两句写马,紧扣诗题。“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迫切希望能飞升成仙的汉武帝,不豢养能够“拂云飞”、“捉飘风”的天马,而让不中用的“肉马”充斥马厩。用“肉马”形容马平庸低劣,非常精当。由于是“御马”,吃住条件优越,一个个喂得肥大笨重。这样的马在地面上奔跑都有困难,更不可能骑着它上天。这两句寓意颇深,除了暗示汉武帝求天马上青天的'迷梦破灭之外,还隐喻当时有才有识之士被弃置不用,而平庸无能之辈,一个个受到拔擢,窃据高位,挤满朝廷。依靠这些人是不可能使国家蒸蒸日上,实现清明的*理想的。此诗集中地讽刺了当时最高统治者迷信昏庸,所用非人,颖锋内藏,含蕴丰富,而又用“嬉笑”的口吻说出来,读来使人感到轻松爽快,这在李贺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30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