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的教学设计模板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层次:
通过感受模仿,训练朗读能力,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过程和方法层次:
通过自主选择──捕捉关键──品读感悟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探究和鉴赏能力。
3、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和媒体辅助,让学生阅读实践中体会声音的艺术美,感受安塞腰鼓壮美的一面,从中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通过模仿比较学习朗读的方法,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在自主阅读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品味语言中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中疑难的句子。
自主探究、品读感悟
情境引入、激兴趣──预习交流、展成果──整体感知、理思路──自主选择、学朗读──合作探究、找问题──品味语言、感受美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一、情境引入、激兴趣
小小的白蝴蝶、日夜飘洒的树种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动、思索、领悟……
小小的腰鼓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呢?
1、出示课件:腰鼓。
2、点拨: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简介安塞腰鼓。
4、视频展示:安塞舞姿。
5、说感受:安塞腰鼓给你什么印象?
(雄壮 热烈 火爆 ……)
二、预习交流、展成果
1、掌握的字词:
忘情 狂舞 闪射 火烈 亢奋 晦暗 羁绊
碰撞 搏击 烧灼 奔突 辐射 翻飞 淋漓
2、了解的内容。(安塞腰鼓的响声……特点……)
3、有感受的语句。(读懂了的、觉得写得好的、令你感动)
4、说出你不懂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理思路
自主阅读课文,建议完成以下要求:
思考:文中关键句是哪一句?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何特点?
四、自主参与、学朗读
1、寻找你最喜欢的一段话 用符号作出朗读有关要求的符号:
重音(……),音量(〈〉),语速(──〉),语调(ˊˋˇ),情感基调(平和、高仰、雄壮、悲伤、低沉、哀怨) 。
2、根据自注的符号自读。
3、小组内交流。
4、个别试读,说理由(为什么这样读)。
重点引导阅读:第七段和第21~25段 领会文章主题(生命伟大的力量)
五、合作探究、找问题
就课文内容或语言,展开探究:
1、要求:
⑴ 分组:全班分两大组,大组内各分三小组。(即6~8人为一组)
⑵ 自主发现、寻找问题。(3分钟)
⑶ 小组内流(2分钟),每小组推荐最好两个问题至大组。
⑷ 大组间,相互提问、解答。
六、品味语言、谈感受
找课文你认为值得品味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已的感受和理解。例:
1、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明确:也许很多人认为。黄土地的农民已经被岁月的风霜、土地的贫瘠折磨得丧失了生气。
2、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江南的流水已经蚀消厂生命的“元气”。已经没有承载这样原始生命力量的“厚土”了。
3、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十分陌生了。
明确:人们已经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明确: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
七、课外延伸,求创新
模仿第七段,围绕一个主题(一次表演、活动等),写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语段
八、结课语
九、作业
好一个安塞腰鼓!壮阔
鼓的响声 豪放 凸现生命的伟大力量
击鼓的后生 火烈
击鼓的舞姿
拓展阅读
1、《安塞腰鼓》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出现的重点字词,了解安塞腰鼓。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腰鼓表演的技艺,品味文章的语言。
3.学会欣赏舞蹈表演的艺术,感受舞蹈的美,体会安塞人的内在品质。
一、课堂导入。
师:源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多,哪位同学能够说出自己知道的几种?
生:画画、雕塑、武术
师:我们身边的能列举几个吗?
生:闹元宵、踩高跷、舞狮、秧歌
师:对,其实,还有一种威风锣鼓表演,气势宏大、场面壮观。今天我们学一篇同样为鼓的表演安塞腰鼓的文章,看看安塞人能舞出点什么?
二、理解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就文章题目提出问题,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
教师把生词分为四类:注音、解释、书写、累积。启发学生体会这样分类的目的。指出整理、累积词语的方法,什么样的词语需要整理和累积(不认识的、重要的、有价值的)?如何累积(分类、书写记忆、运用记忆)?
2.文章写了什么?
要求: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始部分,写一群后生神情沉稳而安静地站着;紧接着写他们开始捶、发狠、忘情、没命地捶;这样的行为一直持续写到了文章的什么段落?文章最后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由此可见,文章写了一次黄土高原人表演安塞腰鼓的文艺活动。由此,你认为整篇文章的层次可以如何划分?归纳一下各部分的大意。(教师预设:第一,表演前;第二,表演中;第三,表演后。)
(2)在文章中间的部分,同学们是否发现有一些句子反复出现,在整体理解课文方面能给你什么提示?根据这些提示,试着把这一部分划分一下小的文章层次,总结一下层意。(教师预设:第一,写安塞腰鼓的舞姿以及给人的联想。第二,写安塞腰鼓巨大的声响给人的感受。第三,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第四,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对你欣赏舞蹈艺术有什么启示吗?由此初步思考,作者写安塞腰鼓,要表现什么?从哪些语句、段落可以看得出来?试着读一下。
四、重点研读。
师:你认为文章哪一句话、哪一段、哪几段写得比较好?好在什么地方?说一说理由,读一读,体会一下;或者有什么疑问、需要讨论的问题,咱们一起讨论一下。
1.文章写表演前的情况,有什么好处?
师提示:没有一个静止的开始,后面的忘情的动,好像就没有参照系一样。这里的静,是为后面的动蓄势。
分析:人物茂腾腾的后生;背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性格朴实;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2.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用排比写: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然后用比喻写后生的舞姿像强震击起的石头;然后用排比和比喻的方法写鼓点像骤雨;流苏像旋风;脚步像乱蛙;瞳仁像火花;风姿像斗虎。
这样写的好处: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很好地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怎么理解?
写出了陕北高原人的性格特点:粗犷、豪放、开放。表现: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要挣脱、冲破、撞开束缚、羁绊、闭塞,由晦暗追求明晰、光明、富裕生活的一种信心和勇气。
4.如何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的?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以及声势的不同凡响。
第一句写响声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声;第二句写响声撞击在心里,观众的心里产生共鸣;第三句写响声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5.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给人丰富的想象力的?(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
6.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觉,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人会感觉特别的寂静。这里是用静来反衬刚才的闹。
7.如何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鸡啼是天亮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有这些安塞人的精神,他们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正是希望之所在。
五、小结。
1.文章写了一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作者想通过叙写,表达作者对于生命中奔腾的力量的赞美;表达作者对黄土高原人特有的内在的精神品质进行赞美的思想情感。
2.在文章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启发?(按照时间划分来写活动的方法;语言大多使用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表现力;善于抓住生活中美的东西;写表演活动可以从舞姿、声响、给人的想象、给人心灵的冲击等方面着手。)
3.安塞人内在的东西给你什么启示?(人应该有追求,应该这样痛快地生活和追求着。)
4.阅读这样的文章应该注意的问题:学会调动自己的感觉经验,体会问题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选其一)。
1.观看千手观音,写一段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注意运用刘成章写安塞腰鼓的手法,学习他的语言。(教师提供网址)
2.你知道我们家乡独有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吗?试着搜集、整理、交流一下,学习本课的写法,写一写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秧歌队伍表演的情形。
第二部分网络议课实录
问题一: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加法还是减法
陈大伟(以下简称陈):读完你的教学后记,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你对教学的理性追求。做事之前要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这虽说是老生常谈,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常迷惑和忘记。你对学生的理解基础、达成理解可能的方式、理解什么、学会描写的方法,学会欣赏舞蹈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给人很多启发。这种启发是对认识教材和分析教材的思路的启发,对我的帮助很大。你在反思中提到这节课,自己设计的内容过于繁重。想法太多,反而一个也没有实现好。我很同意这样的看法和观点。课堂教学不能贪大求全,什么东西都想做,结果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
任念国(以下简称任):非常同意你的观点。追求大而全向来是教师经常犯的一种错误。但是自己感觉:老师备课时还必须要大而全,只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选择最佳的、适时的切入点,以点代面,重点突破,从而更加深入地全面把握。
陈:我同意备课要深、透、全,但关键是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学会舍得,并充分认识到一节课不可能吃成胖子,教学中不是为了展示自己对教材理解多么深刻!想法太多,反而一个也没有实现好。或许,现在教师要做的,不是怎么去扩充,而是应该想想怎么做减法。
陈: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带着沉重的包袱,想着得奖,想着听课者的好评,却失去了自我和真实。实际上,一节课就是一节课,三维目标需要在经常的教学活动中追求,不是一节课就能实现的。评课时,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不能要求一节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必须出现。
任: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如果不能把压力很好地转化为动力,战时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调整的话,这确实是一个授课教师一个用粉笔作战的战士要打败仗的很重要的原因。
陈:这是很难避免的压力。我认为,有更高层次和境界的教师在此时是心中只有学生,只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现状进行教学。
问题二:单篇教学与主题单元如何有机联系
陈:我把你的《安塞腰鼓》教学简记读了两遍,我认为你的把握是对的:以时间为线索,分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进行,而在表演中,又从声响、动作、想象等方面展开。
以时间为线索是一方面,同时考虑到这是一个艺术欣赏的单元,还可以从舞台艺术的角度具体展开,比如:
表演前:
(人物)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场景)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
(动作神态)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
我觉得这是一个电影场景的写法,也是戏剧开幕前的场景,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并在想象中期待那惊心动魄的一捶。
表演中:
鼓点像骤雨(声);流苏像旋风(物);脚步像乱蛙(人);瞳仁像火花(眼);风姿像斗虎(人的整体感觉)。
任:你的建议让我很受启发。从主题单元的角度来考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和策略。因为自己对舞台艺术了解不多,所以没有去涉猎。陈老师所建议的设计,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对于学生来说,文化艺术舞台艺术的涉猎和储备,可能对他一生都有好处。这个思路我会汲取的,谢谢!
陈:在我的听课实践中,我注意到很多老师很难把握一节课的要点,他们仅仅是就事论事,缺乏整体感和前后关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也很难找到展开教学的思路。所以我与中小学教师交流时常常谈到:我们要学会欣赏整个画面,而不是仅仅陷入某一个局部。我注意到你在此处特别强调谢谢,我很高兴,哪怕就这一个问题我们达成了共识,都是我们讨论的成果。
问题三:如何认识和处理文章的特色
陈:我以为这是一位舞蹈艺术行家的杰作。学习排比,是这节课的一个要点。通过这里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排比不是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展开(或者不断深入地迫近,此处是从不同角度展开)。学生要学习观察舞蹈艺术,需要从声、形、动态、眼神、整体感觉等方面入手。
任:关于排比,你的观点让我很受启发。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可能就是缘于教师的考虑肤浅。自己平时的分析也只是站在考试的角度,让学生体会一下:排比的使用有什么具体意义,增强了什么样的语言气势(有什么表达效果)而已。至于如何从哪些方面来增强语言气势、如何在实际运用中学会写排比,还真的没有深入探索过。我想这也许是自己今后应该注意和努力的方向。
陈:另外,我在此受到的一点启示是,比喻首先应该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学习比喻是学习联想和想象。对于这个看法,是否有道理?不知道你怎么看?
任:对于比喻的产生,首先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之上的说法,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个大家或者听话人比较熟知的东西,来陈述自己要说而对方不大容易理解的内容,所以,先有联想,然后才能产生自己认为很贴切的比喻;至于想象,如果在此时有用武之地的话,换成比较好了!
陈:在这里,比较是一种方式,我是从心理活动的角度来考虑的,你说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个大家或者听话人比较熟知的东西,来陈述自己要说而对方不大容易理解的内容,对我认识比喻有好处。但我在想,有没有把比较熟知的东西想象成更美妙的大家不大熟悉的东西(这之中的心理活动可能是想象)?你能不能想到一个例子?
任:非要找一个例子的话,找张晓风的《行道树》好了。
陈:另外,你很注意抓住词、突破词、强调词,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但短句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短句怎样利用,在运用中体会短句的作用,我觉得还需要讨论或者引起重视。
任:对!自己在词语、短句、铺排句子组合的`整体设计上,确实缺乏一个通盘的考虑,导致在语言的学习上缺乏整体性。
陈:在此,我更想向你请教:长句、短句表达的差异是什么,在此课中怎样处理更好。
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体会:(1)短句、长句、段落的交错使用、融合,与安塞腰鼓鼓点的急促与舒缓,沉重与轻盈,整齐划一的队伍行动与个体的舒展表现相结合的现场描摹是一致的。(2)甚至可以用长句、短句、段落的重复交错使用来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梳理和把握。(3)可以放在文章的整体把握阶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深入理解和体会,以求得对这种舞台艺术的深入体会和领悟。(4)在对这种表达方式的仿写和运用中加以体会。
陈:真好。我还体会,鼓点急促是用短句来突出、来表现的。我在想:关于词的教学是集中好,还是具体到句段赏析时再分散处理好?
任:我觉得是分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要好一些,让词语成为有家的词语、成为句子中、语言中活生生的词语。实际上,我在词语的设计上是想教给学生一种梳理的方法。但最后,还是少了这一环节。
问题四: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
陈:如你所说,对安塞腰鼓你不熟悉,学生也不熟悉。因此你在教后反思中所设想的一次视频的播放的意义和价值似乎不能低估。如何用更好呢?我想把它作为引起和展开教学的核心。我设想:是否可以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样安排教学流程:
(1)引导:看了这一段,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用几个词描述一下。
(2)启发:我们来看一看某某作家的感受,他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
(3)体味:反复咏读、品味字、词、句,体味短句、排比、比喻的用处。
(4)运用:现在我们再看一遍视频,想一想,你对这段舞蹈有了哪些更深刻的印象。
(5)表达:想一想,面对这段舞蹈,你会写些什么?你将怎样写?
这样的线索会不会简单一些,会不会节约出一些时间来?
我没有语文教学经验,所以仅仅是一种设想,要请你思考和批评。
任:关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先由具体的现实录像般的视觉感受给大家一个印象,还是在学生自己感悟语言文字产生印象之后,再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例子予以现身说法?我还是希望:先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本身,将视频放在最后。原因很简单: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先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是很重要的,一是任何事情必须先有自己的判断,二是避免被先入为主的感性材料所左右,泯灭创造的机会和可能,这更符合语言文字理解的习惯吧!
陈:你的意见很有道理。我也说说我这样考虑的理由,它实际上涉及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的问题。我的考虑是:安塞腰鼓舞蹈艺术是源,这篇作品是流,先有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或者艺术活动,然后才有这篇文章,我想的就是先回归本源,而不是首先用文本约束。这样的教学进程就是:直观地回归艺术本身,自己先感受、体悟;然后用文章做参照,体会文章的特色与创造;再回到艺术,提升自己对艺术的感悟和表达。这样,学生将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一千个哈姆雷特更容易出现。我个人的感受是,音乐艺术、形象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比文学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更大,所以《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当然,这种讨论和实践都可以继续深入。
2、按照地理模板设计初中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二节 东南亚 教案设计
第二节 《东南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和国家,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和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2.掌握东南亚的地形特征: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多火山、地震。
3.了解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气候的特征和在东南亚的分布,以及对东南亚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4.学会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5.掌握东南亚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的经济地位,以及锡、石油两种重要矿产的分布。
6.掌握东南亚人口分布特征,了解华人和华侨对东南亚的开发和繁荣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东南亚地形图》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并分析出其地形特征。
2.通过读《亚欧气候图》了解东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特点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3.通过读《东南亚国家图》结合课本第36页的“活动”了解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和河流。
4.通过读〈马六甲海峡图〉分析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认识马六甲海峡为其咽喉所在。
5.通过学习东南亚的人口特征了解华人和华侨对东南亚经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关东南亚华人和华侨等人口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新加坡市容建设的实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与难点】
1.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
2.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4.主要的热带农产区和重要矿产区。 5.东南亚的气候成因分析。 【教学用具】 1.东南亚地形图 2.东南亚国家图 3.马六甲海峡图 4.东南亚物产分布图 5.亚欧气候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法、比较法、演绎法、师生活动
【教学过程】 第二节 东南亚
(引入新课) “当你漫步在椰林婆娑的东南亚海滨,扑面而来的是温暖的热带气息;当你徜徉在西亚古城的街巷,吸引目光的是浓郁的*色彩。来到南亚次大陆乡村的田间地头,你会为这里传统的生活节奏而感慨;走进西欧现代化的飞机装配车间,你将被精湛的科学技术所震撼。世界上的地区虽然多以方位来划分,但每一个地区都有自身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近东南亚。(讲授新课) 1.认识东南亚的范围、国家和位置。
师:(指导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找出中南半岛、马来群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爪哇岛、苏拉威西岛和菲律宾群岛。 生:(识图)
师:(讲解)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是因为在中国以南而得名;马来群岛又被中国人称为“南洋群岛”,是因为在我国南海以南的海洋里而得名。 (提问)东南亚共有哪些国家?
生:读《东南亚国家图》(回答)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东帝汶。 师:(提问)哪个国家是内陆国? 生:(回答)老挝。
师:(提问)在东南亚的国家中,与我国陆地接壤的有哪几个国家? 生:(回答)越南、老挝、缅甸。 师:(提问)哪些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
生:(回答)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和马来西亚。 师:(提问)哪个国家的面积最大? 生:(回答)印度尼西亚。
师:(讲述)印度尼西亚的领土由一万多个岛屿组成,有“千岛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也是东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还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又有“火山国”之称。 (提问)东南亚的经纬度位置如何? 生:(回答) 师:(指导读图)东南亚位于10°S~25°N的纬度范围,赤道穿过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提问)东南亚的海陆位置如何?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 生:(回答)东南亚位于亚欧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之间,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
师:(引导归纳)东南亚地处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十字路口”,居于世界重要的交通位置,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500年前我国郑和下南洋、下西洋,到西亚、北非,东南亚为必经之地,增进了我国与海外各国的文化交流。 (指导读图)读《马六甲海峡图》,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呈西北—东南走向,包括新加坡海峡在内,全长900千米,西北部教宽,东南部较窄,最窄处37千米,航道最窄处仅2千米,沿岸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
生:完成课本37页“活动”。
师:(讲解)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海峡底部较平坦,水深在25—113米之间,可通航25万吨的巨轮。由于马六甲海峡走向与当地盛行的风向垂直,当海峡外的海域风浪滔天时,海峡内却风平浪静,有利于船只航行。马六甲海峡处于太平洋至印度洋的重要航线上,过往的航线有许多条,是世界上通航量最大的水道之一,年过往船只5万多艘,马六甲海峡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航海环境被称为世界航海线上的“咽喉”。由图上看,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向西可到欧洲、非洲、西亚、南亚等地,向东可到亚洲东部、大洋洲等地。 2.课堂讨论。
师:(提问)日本将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生:讨论。 【课堂小结】
1.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东南亚位于10°S~25°N,赤道穿过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3.东南亚位于“十字路口”的世界交通位置——马六甲海峡 4.东南亚的国家(11个) 中南半岛——越老柬泰缅马新
马来群岛——印尼、文莱、菲律宾、东帝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东南亚
一、东南亚的范围、位置和国家 1.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位置
(1)纬度位置:10°S~25°N 赤道穿过马来群岛 热带 (2)“十字路口”的世界交通位置——马六甲海峡 3.国家(11个) 中南半岛——越老柬泰缅马新
马来群岛——印尼、文莱、菲律宾、东帝汶
二、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 1.中南半岛
(1)特征: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影响
地表形态:“V”型谷 宽谷 三角洲(冲积平原)
资源:河流上游水力资源丰富
人类活动:河流下游两岸农业发达,城市沿河分布 2.马来群岛
(1)特征:地形崎岖,山岭众多,平原狭小,河流短促,多火山、地震 (2)影响
资源:水力资源丰富
人类活动:在火山口居住、耕种
三、东南亚的气候 1.中南半岛
(1)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2)影响:农业雨季播种,旱季收成 2.马来群岛
(1)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多雨 (2)影响:农业随时都可播种,四季都有收成
四、富饶的物产
1.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油棕、椰子的重要产地 2.世界重要的稻米产区 3.著名矿产——锡和石油
五、经济特征: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
六、人口稠密,华人众多
(布置作业) 完成《能力提升》
3、按照地理模板设计初中地理教案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二)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同学们:长城、日本富士山、喜马拉雅山脉在哪里?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S)~北纬80度(N)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E)~西经170度(W)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应该明白,当谈及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我们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老师刚才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现在请你们来分析一下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西经9度(W)~东经66度(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知识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 (讲授新知识)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 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 2.时区及换算
讲述 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172.5°E~172.5°W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 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4.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板书 3.北京时间
讲述 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 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课堂总结)
本节学习世界时区的知识,同学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作为初一的学生,对于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及换算 3.北京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
4、按照地理模板设计初中地理教案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课题:
第九单元 主讲教师:
课时:1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目的:
让学生们了解澳大利亚的基本概况;使其理解并学会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各方面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教育,让他们对世界其他国家有更深入的了解,并鼓励同学们学习国外积极先进的观念和科研成果将来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祖国。 教材分析:
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黑板(板书、板画);
(最好能运用投影或者网络找一些相关图片,使学生们直观了解澳大利亚。) 重难点:
重点是掌握澳大利亚的基本概况,如位置、面积、人口等。
难点是记忆澳大利亚主要城市的分布及其基本职能。 引言: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前往澳大利亚这个美丽的国度,去看看那里究竟有什么特别吸引人们的地方。在出发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澳大利亚用英文怎么说又怎么拼写呢?
学生:A-u-s-t-r-a-l-i-a——Australia 教师:这位同学拼写的非常正确!(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用英文字母组成的澳大利亚动物简笔画,吸引同学们的注意)Australia这个单词在拉丁文中是南方大陆的意思,17世纪中叶欧洲人发现这里的时候以为它是一块通往南极的大陆,所以就起了这个名字。由此可见澳大利亚位于地球的哪里呢? 学生:南半球。
教师:很好,相信大家对于澳大利亚都有一些初步的认识,那么当提到澳大利亚的时候同学们脑海中首先呈现的是什么呢? 学生:迷人的海滩、
神奇的大堡礁、独特的野生动物······
教师:不错,现在老师就给大家一点儿时间回想一下,你们所知道的澳大利亚特有的野生动物有什么!一会儿我们请几位同学来给大家说一说。(在黑板上画出澳大利亚几种特有动物的简笔画)好,有哪位同学想跟我们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澳大利亚独特动物? 学生:考拉、袋鼠、蜥蜴、鸭嘴兽······ 教师:非常好!看来大家对澳大利亚的野生动物都很了解。
第五课
澳大利亚
1 现在黑板上有三种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大家找到它们了吗?在最前面的这个貌似鸵鸟的动物叫“鸸鹋”,它的确属于鸵鸟类,不能飞,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鸟。接下来这个大家都很熟悉,它就是袋鼠,袋鼠属于哺乳动物中的有袋类,大家知道袋鼠的英文名字叫什么吗? 同学:Kangaroo!
教师:那大家知道它为什么叫Kangaroo吗?据说在1770年英国探险家库克船长最先发现这片大陆的时候,看到这种蹦蹦跳跳、肚子上长口袋的动物觉得很惊奇!但是由于当时语言不通,他只能比划着询问当地的土著居民那是什么,土著居民就冲他喊”Kangaroo”于是袋鼠就这么被命名了,其实,“Kangaroo”在土著语里是“不知道”的意思。大家说这是不是又为这种可爱的动物增添了一些传奇色彩呢!前面两种动物被同时标记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因为这它们只会前进不会退步,这也表明了澳大利亚人对对他们国家的期望。但与其他许多国家不同的是这两种印在国徽上的动物数量非常多,所以在他们的国家是可以被射杀和食用的,大家想想其实咱们国家的国徽上也有可以食用的东西哦!(麦穗)最后这个动物就是考拉了,他也被叫做树袋熊,因为它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在树上完成的,和袋鼠一样它属于有袋类,不过它的袋子开口在身体的侧面的,考拉是一种性情温顺、憨态可掬的动物,但同时也因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濒临灭绝。下面,我们就跟随这几种奇特的动物进一步的了解澳大利亚!首先看它的概况。
(利用多媒体或者板画,向同学们展示澳大利亚板图)
一、概况
(一)澳大利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最大的岛屿,也是单一国家的大陆。它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组成。
(二)这里最初只有30万原始土著居民。1788年1月26号第一批英国移民抵澳,从此1月26日就被定为他们的国庆节。现在,77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仅有2030万人口,人口密度为没平方千米2人。
(三)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矿产生产国和出口国,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同时它的农牧业也很发达,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牛肉出口国,又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知道吗?澳大利亚人均拥有羊的数量是9—10只。
二、主要的城市
(指着的图)从这幅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大陆由西澳、南澳、北领地、昆士兰、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这六个州组成。比较重要的几个大城市已经被老师标记出来了,图上(从上到下)A、B、C、D代表的城市中,包括堪培拉、悉尼、墨尔本和布里斯班,现在,老师希望你们能够通过对澳大利亚的了解和课前的预习告诉我,A、B、C、D四点分别代表哪个城市。(与同学互动) 学生:A布里斯班,B悉尼,C堪培拉,D墨尔本。
教师:很好!看来同学们课前都认真的预习过我们的课本。接下来,我们就逐个了解一下这几个城市。
(一)堪培拉:它是澳大利亚的首都,被称为花园城市,但是澳大利亚人并不喜欢住在这里,因为它是*、经济、文化中心,职能过于严肃,反而吸引了不少新移民在此居住。
(二)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和港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现代都市,拥有400万人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里的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吧!悉尼歌剧院的建造历时14年耗资5000万英镑(即1亿2百万澳元,4亿9千万人民币)我国也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在这里举办过演唱会,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宋祖英)
(三)墨尔本:是世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这里的公园绿地面积占到了全市的四分 2 之一。而且每年都会举行一些体育赛事,比如澳网,F1的澳大利亚站比赛以及墨尔本杯赛马等。
(四)布里斯班:是澳大利亚的第三大城市,因为这里有考拉保护区因此被称为考拉之都。这里向南75公里处有世界数一数二的疗养基地——黄金海岸,它全长70公里,有35个冲浪海滩。
三、居民
刚才已经跟同学们提过这里有2030万的人口,这其中95%以上都是白人,即欧洲移民及其后裔,土著居民仅占1.5%,华人华侨有40万人。这就说明这里是一个多人种的国家。看过《澳洲乱世情》这部电影的同学一定记得其中有这么一个场景,一个英国女人、一个在澳出生的英移民后裔、一个土著居民、土著人和白人的孩子以及一个中国人一起在猴面包树下聚餐。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们有史以来的杂居生活方式。
四、居民生活方式
说到生活方式,不得不提澳洲人的安逸和悠然自得。在澳大利亚,出了中国商铺外,其他店面的营业时间都是在上午11点到下午5点之间,而其银行、邮局周末都不营业。每周星期三发工资所以星期四是他们的购物日,这天商场通常会相应延长营业时间。
总结:
通过以上学习的这些,我们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知道它是一块很早以前就和其他大陆分离的岛屿,自然环境单一,因此演化速度缓慢,少有外界物种的干扰,从而保留了一些奇特的原始动物。还了解了这里的大型城市主要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整个国家都在这些城市的带动下迅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各国的移民纷纷在这里投资,居住,同时这里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留学国家。希望同学们以后都有机会去澳大利亚,不论去旅游还是深造,都能利用到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国家。
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课下大家再学习一下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澳洲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网上查找一些相关资料。也可以看一下《澳洲乱世情》这部电影,它是澳大利亚*为了宣传澳大利亚而拍摄的,启用的都是本土的著名影星来讲述澳洲的一段历史,这部影片的原名就叫做“Australia”好,同学们,下课。 板书设计: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47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