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风景优美的诗句精选
1、《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5、《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8、《山居秋瞑》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9、《早春》
唐·白居易
雪消冰又释,景和风复暄。
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
官舍悄无事,日西斜掩门。
不开庄老卷,欲与何人言。
10、《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
1、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韩愈<感春五首>
2、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芳菲美盛的花草。描写风景优美的诗句。——唐·韩愈<晚春>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飒飒风声。——唐·李商隐<无题四首>
6、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
7、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描写风景优美的诗句。——唐·杜牧<怅诗>
8、日照香庐生紫烟,谣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汀水岸平地。——唐·戴叔伦<苏溪亭>
1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3、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唐·韩愈<春雪>
14、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一夜风一夜春风。——唐·王涯<春游曲>
1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16、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17、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1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19、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0、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21、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
2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23、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1、《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5、《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6、《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8、《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9、《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10、《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拓展阅读
1、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诗人独坐在幽静的竹林里奏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心田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如胶似漆。《鹿柴》也是这样的: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扬着断续的人声,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模糊而凄清。这正是王维所寻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地步,固然孤独,却也蕴藉。
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也便是说,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转达出了禅的意蕴。自然,也就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咀嚼。
一.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二.白天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三.迟日江山丽,东风花卉香。(杜甫:《绝句》)
四.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六.清早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七.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八.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零.两岸青山*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诗中月
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三.迟日江山丽,东风花卉香。(杜甫:《绝句》)
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王维:《山居秋瞑》)
四.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五.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六.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七.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八.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九.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零.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2、精选描写秋天的诗句
我向往秋天,钟情于秋天,也热爱秋天。
战国楚·宋玉《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
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唐·李山甫《寄太常王少卿》:
别后西风起,新蝉坐卧闻。秋天静如水,远岫碧侵云。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唐·李颀《望秦川》: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李白《赠庐司户》: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月》: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南宋·陆游《秋旦》:
将旦溪风急,新秋天宇宽。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3、描写爱情甜蜜的诗句精选
第一部分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人如风**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第二部分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
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4、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大全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宋濂
为爱湖光好,一步一长吟。
黄莺见人至,飞起度湖阴。
题西湖钓艇图
唐寅
三十年来一钓竿,几曾叉手揖*?
茅柴白酒芦花被,明月西湖何处滩?
入武林
张煌言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渐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秋山
杨万里
梧叶新黄柿叶红,更兼乌桕与丹枫。
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好事近西湖
辛弃疾
**过西湖,冷浸一天寒玉。山色虽言如画,想画时难邈。前弦后管夹歌钟,才断又重续。相次藕花开也,几兰舟飞逐。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5、精选描写下雪诗句
村居苦寒
唐代: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紖被,坐卧有馀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译文
译文元和八年的十二月,接连五天大雪纷纷。
竹子柏树都被冻死,何况那缺衣的农民!
遍观村里所有人家,十有八九户小家贫。
寒风吹来好似利剑,衣衫单薄不能遮身。
只有点燃蒿草取暖,终夜愁坐盼望清晨。
我才知道大寒年岁,农人更加痛苦酸辛。
反思自己在此时刻,紧紧关上草堂屋门。
穿着皮袍盖着棉被,不论坐卧都有*。
庆幸免遭饥寒之苦,且又不必躬耕力勤。
想起他们我很惭愧,叩问自己算是何人?
赏析
唐代中后期,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控制的地域大为减少。但它却供养了大量军,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侣、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民负担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对此深有体验。他在这首诗中所写的“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同他在另一首诗中所写的“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夏旱诗》)一样,是他亲眼目睹的现实生活的实录。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写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过得十分痛苦,后一部分写作者在这样的大寒天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饿受冻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诗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慨叹。
古典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很多,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加以对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像此诗中把农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尤其这种出自肺腑的“自问”,在*士大夫中更是难能可贵的。除对比之外,这首诗还具有这样几个特点:语言通俗,叙写流畅,不事藻绘,纯用白描,诗境平易,情真意实。这些特点都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艺术风格。
从军行
唐代: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译文
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却看不见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鉴赏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望蓟门
唐代: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译文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鉴赏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苑中遇雪应制
唐代:宋之问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译文
清晨的朝阳破云而出,就像皇家的銮驾从天边驶来。高楼上谁穿着青袍眺望,就像望春台边随风飘扬的青旗。
我不知道今天庭院中竟然落下了雪花,还以为是昨夜院中的树枝上开出的花。
简析
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还以为昨夜庭院枝上开了花,比喻生动、贴切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53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