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命中的三位女性散文
鲁迅的故居我去过多次,感受每一次都不同。走在课本中读了无数遍的鲁迅童年的乐园百草园,看着故居中年代渐远的鲁迅家人的照片,一个从“民族魂”高台上的鲁迅渐渐带着他那独特的步履走下来,面目谈吐渐渐清晰起来。
生在绍兴、长在绍兴的鲁迅,其实是一普普通通的人,在母亲鲁瑞眼里他是那个话语不多、个子不高、十分孝顺的长子,在原配夫人朱安的眼中,他是那个从结婚到死都不肯亲近自己的“大先生”,在妻子许广平的心中,他是她亲爱的“风子”。还原一个平常的鲁迅,探寻鲁迅的内心情感,离不开鲁瑞、朱安、许广平这三位鲁迅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
鲁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从他的笔名“鲁迅”就可以看出,他用了母亲的姓“鲁”。三弟周建人在《鲁迅故家的败落·四世同堂》一文中写道:出世前后,我母亲当了家,她性格开朗、宽厚,无论我们怎样顽皮淘气,没有看到她真正动过怒,总是那么和颜悦色,后来,无论家里遇到什么灾难,也从不愁眉苦脸,总是那么坚韧刚强。我想,她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
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没有上过学,以自修获得看书的能力。她喜欢看弹词、小说之类。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对鲁迅说:“老大,我没书看哉!”鲁迅为母亲到处搜集小说,这对他后来编著《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等不无帮助。鲁瑞不仅性格仁慈富有同情心,也是一个思想开明、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人。经历了中年丧夫、晚年丧子等一个个巨大的打击,但鲁瑞仍然能泰然处之,沉着应付。自从丈夫周伯宜死后,鲁瑞一个人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虽然家庭破落,生活贫困,但她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仍一心一意将三个孩子培养成才。鲁迅提出要去南京的洋务学堂读书,以后又去日本留学,后来,二儿子周作人、三儿子周建人陆续外出求学,鲁瑞说一不二,变卖家产,大力支持。
1936年,鲁瑞接到了同乡宋紫佩送来的鲁迅病逝的电报。她悲痛万分,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送走宋紫佩后,便嚎啕大哭。脸色沉痛地说,我不能累宋先生难受。事后,她广集儿子死后的所有记载,当看到各界人士对于儿子的死普遍的悼念,真诚的怀念,她自我宽慰地说,还好,这样子,儿子死得不太冤枉。
鲁瑞是一位慈祥、乐观、开明、坚强的人,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深深地影响了鲁迅,并培养出了被称为“民族魂”的鲁迅,以及周建人、周作人,被史学家称为“周氏三杰”的儿子们。
鲁迅脸部轮廓清晰、棱角分明。陈丹青曾这样评价鲁迅: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配俏皮。……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的“五·四”,非常的中国,又非常摩登,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是非常配他的,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
鲁迅曾对友人说过,一个相貌丑陋、心灵伟大的女人,我不会爱她,但我会尊敬她。面对着母亲为自己安排的没有爱的婚姻,鲁迅选择了接受,然后沉默,然后冷却,然后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夫人。她大鲁迅三岁,有着一双尖尖的小脚,思想守旧,目不识丁,身材矮小。因懂规矩、性情好而深得鲁迅母亲的喜爱。婚事初议在1899年前后,一开始,鲁迅试图逃避,提出了结婚的先决条件是放足和进学堂读书。而朱安家认为读书不成体统,脚已放不大了。这件婚事一拖再拖。一直到1906年,鲁迅26岁,朱安已经是30岁的大姑娘。这一年,被监禁7年之久的鲁迅的祖父获释回家,为了双喜临门,鲁迅的母亲贸然去朱家“请庚”,以便择日正式结婚。
母亲以“母病速归”的一纸电报骗回了在日本留学的儿子。鲁迅急匆匆回到家,只见家中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派娶亲的场面。如此的张扬的场面,家中筹款的不易,和母亲独自支撑败落家道的艰难,让鲁迅无力反抗。想到十年来,母亲接二连三地承受着祖父入狱、父亲病故、四儿子夭折等常人难以承受的打击,为了不在母亲受伤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他只有默默地接受了母亲给安排的婚姻。
鲁迅在《秋夜》一文中写道: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枣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新婚之夜,作为新郎的鲁迅也许彻夜难眠。望着家中后园的枣树不知想了多少,是对爱情的向往,是对这无爱婚姻的无奈,还是对身为周家长子的责任的承担?
新婚的第二天,母亲发现儿子的双眼哭肿了,枕巾上有大片的泪痕。但鲁迅还是依照礼节陪着新娘子回了娘家,第三天,鲁迅毅然提着行礼回到日本,从结婚到走向生命的尽头,鲁迅始终与原配夫人朱安没有半点肌肤之亲,保持着相敬如宾的朋友式关系。鲁迅说:“朱安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
鲁迅的性格是倔强的、决不妥协的。结婚后的十多年里,鲁迅和朱安分别过着僧人和尼姑般的生活。1919年底,鲁迅将母亲与朱安及二弟、三弟全家一起接到北京的八道湾居住。表面是团聚了,但夫妇同居一室,却琴瑟异趣,精神上很疏离。除了一日三餐的饭口时朱安喊婆母和鲁迅吃饭的声音,饭桌上朱安怯怯的问一声菜的咸淡外,夫妻俩几乎无话可说。朱安也极力想缩短两人的距离,但学识、爱好、思想相去太远,朱安越是努力,越是适得其反。朱安惟一的乐趣,是每天忙完了一天的家务后,在婆母鲁瑞面前咕噜咕噜地抽上几口水烟。在无望的爱中,朱安还存一丝希冀,她相信,自己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总有一天会到墙顶的。当然,除了没有夫妻之爱,鲁迅对朱安在家庭的地位、做人的尊严都是很尊重的。
当1927年,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同居后,朱安也有一种刺骨的伤痛,但也不存过多的妒嫉之心,特别是海婴的出世,朱安特别的开心,因为她觉得海婴是鲁迅的儿子,自然是她的儿子。
1936年10月份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悲痛中的朱安一身孝服,在家里设了灵堂,祭奠鲁迅的亡灵,寄托自己的思念。1943年4月,让儿媳朱安陪伴了大半生的鲁迅母亲鲁瑞在北京故去。临终前,鲁老太太立下遗嘱,将周作人每月负担15元的零用钱,转留给终身服侍她的朱安,说这是她自己的钱,与别人无关。对此,朱安曾含着泪水对人说:“我生为周家人,死为周家鬼,娘娘(婆婆)这样说,我这样办,决不违背!”
孤独地来,孤独地走。1947年6月29日病逝。走完了她孤苦寂寞的人生之路。
在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爱神终于光顾了鲁迅。许广平出现在鲁迅的视线里。她和鲁迅很相似,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这个小鲁迅17岁的女学生,以她内心的激情的火焰,燃起了沉寂多年、身边没有任何女人的鲁迅的爱情。
1950年9月的一天,许广平来到北京鲁迅故居的老虎尾巴卧室里,坐在床上,抚摸着她作为定情物送给鲁迅、上面绣着“卧游”、“安睡”四个字的一对枕头,动情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和鲁迅是在这里确定恋爱关系的,这已经是二十五年前的事了。”
1923年,鲁迅在北京给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每次鲁迅走上讲台,总是注意到第一排中间的位置上,有一位眼睛黑亮的女学生听得最认真,鲁迅提出问题,她总是第一个作答。她就是许广平。她觉得鲁迅可亲可敬,她以“谨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许广平”的真实姓名给鲁迅写信,鲁迅第一天就给许广平回了信,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使许广平不断得到鼓舞和教益。
1924年,因为校长杨荫榆对学生实行高压、虐待政策,女师大引发了学潮。许广平是一个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经常请教鲁迅。女师大的学潮,像一根美丽的红线,牵扯着两个人的心。许广平抑制不住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渴望。这一年的4月12日,她拉着同学卓林凤来到西三条21号鲁迅的住处,仔细地观察了这个秘密窝。先生和师母徒具形式而实同离异的生活,引起了她的深深同情,也引起了她心底的爱的脉动,一种异性间的亲昵慢慢滋生。
1925年10月10日,对于鲁迅与许广平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老虎尾巴”里,两人促膝谈心的时候,许广平勇敢地拉住了鲁迅的手,鲁迅以温柔多情的紧握来回应她。他们紧紧地拥抱着,彼此都能听到对方的心跳。这无疑是对*婚姻制度的一次挑战!她激动得彻夜难眠,她要赞美这爱情!她写了一篇散文《风子是我的爱……》,将鲁迅比作风神,如实纪录了他们相爱的情景:
“淡漠寡情的风子,时时攀起脸孔,呼呼地刮叫起来,是深山的虎声,还是狮吼呢?胆小而抖擞的,个个都躲开了!……风子是的爱,于是,我起始握着风子的手。
奇怪,风子同时也有报我以轻柔而缓缓的紧握,并且我脉搏的跳荡,也正和风子的呼呼的声音相对,于是,他首先对我说,你战胜了!
它——风子——既然承认我战胜了!甘于做我的俘虏了!即使风子有它自己的伟大,有它自己的地位,藐小的我既然蒙他殷殷握手,不自量力也罢!不相当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风子是我的爱……呀!风子。”
鲁迅为了能和许广平结合在一起,于1926年8月离开北京在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去了广州,并相约,奋斗两年,打下基础后再结合在一起。两地分居四个多月。两人通信达80多封,平均36个小时写一封。这些书信都收在《两地书》中。这期间,鲁迅对许广平的爱的浓烈的,很多介绍鲁迅的书上都记载过这件趣事:当时,厦大种有很多相思树,一日,鲁迅坐在相思树下想念许广平,一头猪跑过来吃相思树叶,正在热恋中的鲁迅看到代表爱情的相思树被猪吃,愤怒油然而生,当场与猪决斗。他对看见这场景的教员说,不要对外人说。最终,鲁迅受不了两年约定的折磨,于1927年1月18辞去厦大的教职,来广州与许广平结合。
婚后,海婴出世,许广平陪伴鲁迅度过了十年的幸福生活。这十年是鲁迅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这也是鲁迅一生文学成就最为辉煌的十年。
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母亲鲁瑞,给了鲁迅以生命,以坚韧的性格;原配夫人朱安,默默地为鲁迅奉献了一生;妻子许广平,以她的爱,为鲁迅的文学和生活点燃了绚丽多彩的霞光。
拓展阅读
1、顽强的生命作文700字初中初三作文
春风微微地吹,天空下起了连绵不断的小雨,乌云密布,时不时还打个春雷,震惊人心。
叮铃铃电话铃响了,奶奶接下了电话,跟爷爷聊了几句让爷爷帮我们煮晚餐,匆匆的赶到了医院。原来是婶婶在帮别人干活的时候不小心从人字梯上摔了下来,现在已经被叔叔送到了医院。爷爷向我们说完了也赶去了医院。
过了好一会,嚎啕大哭的奶奶和脸上微有悲意的爷爷回来了。我们赶紧跑过去问奶奶婶婶的情况。奶奶擦了擦眼泪用嘶哑的喉咙小声地说:“医生说很难治好你婶婶她的后脑严重摔伤,出血严重。”“你看见奶奶了吗?”我着急地问。奶奶的嘴巴抽动了几下后说:“看是看到了,她的眼睛直视前方,手很冰,也不知道能不能救活现在赶去大医院博一搏。”
听奶奶这么一说简直是九死一生啊。这时天空打了一个响雷雨更大了。让我的心头一震,眼泪落了下来。奶奶打了个电话给叔叔,我们在旁边守着,想要知道一点消息即使在小不过的转机也好,我清楚地听见奶奶对叔叔说:“你老婆对你这么好,经常帮你干活,如果没有你老婆你的生活也不知道能不能过下去,不管怎么样也要试一试,有什么可以让我帮忙的你就直管跟我说。”
第二天,叔叔婶婶的兄弟、姐妹和我的大表哥(既是婶婶的大儿子。)都去了河源市的市医院陪婶婶。“钱这边暂时没有问题,哥他们都帮我解决了,其他方面也没有问题了。”奶奶又向叔叔问了起来,说如果有需要帮助的就叫我。
雨仍然在下,婶婶的伤仍在*中。一天,两天,三天…十五天过去了,婶婶仍然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地接受*。
一个月过去了,大家都对这个生命失望了。突然叔叔打电话来说婶婶终于醒了。
大雨终于停了,小草伸出了头,春意盎然,充满新鲜的气息,让人充满美好的希望。
2、鲁迅《野草》散文集:《淡淡的血痕中》
——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目前的造物主,还是一个怯弱者。
他暗暗地使天变地异,却不敢毁灭一个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却不敢长存一切尸体;暗暗地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迟鲜禣E;暗暗地使人类受苦,却不敢使人类*远记得。
他专为他的同类——人类中的怯弱者——设想,用废墟荒坟来衬托华屋,用时光来冲淡苦痛和血痕;**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他必须使一切也欲生;他还没有灭尽人类的勇气。
几片废墟和几个荒坟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们都在其间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弃,以为究竟胜于空虚,各各自称为“天之僇民”〔2〕,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辩解,而且悚息着静待新的悲苦的到来。新的,这就使他们恐惧,而又渴欲相遇。
这都是造物主的良民。他就需要这样。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
造物主,怯弱者,羞惭了,于是伏藏。天地在猛士的眼中于是变色。
一九二六年四月八日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九日《语丝》周刊第七十五期。
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段祺瑞*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的血痕中》”。
〔2〕“天之僇民”语出《庄子·大宗师》。僇,原作戮,僇风,受刑戮的人、罪人。
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段祺瑞*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的血痕中》,其时我已避居别处。”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段祺瑞*以“啸聚群众”、“闯袭国务院”、“丛击军警”等罪名,严令捕拿*等五人;不久又列了包括作者鲁迅在内的五十人通缉名单。鲁迅在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自3月26日至5月2日,先后避居于莽原社、日本山本医院、德国医院和法国医院等处,这首诗就是于1926年4月8日在山本医院避难时所作,最初发表于1926年4月19日《语丝》周刊第75期。
文学赏析
主题思想
文章一开篇指出造物主“还是一个怯弱者”。理由是:他可以暗暗地使天地发生自然的变化,却不敢毁灭这个充满不平和罪恶的世界;他暗暗使生物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却又不敢长存一切尸体以做为*者的证明;他暗暗地使统治者任意*善良的人类而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远鲜浓以唤起人民反抗;他暗暗地使被压迫的人民受尽苦痛,却又用时间的流驶冲去人们的记忆,不敢使人们永远记得痛苦,而进行复仇的战斗。这里,对造物主(天、神)的诅咒,实际上是暗示对段祺瑞军阀*屠戮人民罪行的诅咒,诅咒造物主(天、神)的怯弱,就是揭露军阀*的虚弱本质。
文中写到造物主“专为他的同类——人类中的怯弱者——设想”,教给“怯弱者”(庸众)一套苟且偷生的办法,看见华屋的生活而忘记了废墟和荒坟(现实的苦难);用流驶的时光冲淡血液和苦痛;在一杯微甘的苦酒中,过着若醉若醒、若生若死、若有知若无知的苟安者的生活,使他们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还“各各自称为‘天之谬民’,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辩解,而且悚息着静待新的悲苦的到来”。以此来维持那个似人非人的罪恶的世界。这些“庸众”就是“造物主”用各种欺骗手段培植的“良民”,以为这样,他们的天堂便可永远巩固下去了。这里,作者鲁迅通过对“庸众”麻木的批判,深刻地揭露了军阀的罪恶阴谋。
艺术特色
这篇散文诗第一个艺术特色是运用形象的对比,抒发强烈的爱憎感情,揭示深刻的思想内容。作者首先集中笔力描写造物主的凶残、怯弱和虚伪,和人类中的怯弱者的麻木、善忘和苟且偷生,然后刻划叛逆的猛士的清醒、坚毅和无畏。抓住了形象的本质特征,使它们形成鲜明的对比,呈现出难忘的印象和巨大的*。
另一个艺术特色是语言形象精炼,特别是排比句的运用。如第二小段全用排句,对“造物主”既凶残又怯弱的本质的揭露,一气呵成。一连串排比句,一层层地撕下军阀统治者凶神恶煞的假象,把它色厉内荏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描写叛逆猛士的出现,也用了排句,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表现深刻,艺术*力强,排句的反复运用,增加了散文诗的音乐感,具有浓郁的诗味。
名家点评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孙玉石:在造物主与人类的怯弱的鲜明对比中,鲁迅完成了他对于真正的反抗者精神的赞美与塑造。
3、用生命浇灌梦中的“橄榄树”优美散文范文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流浪↓
还有还有↓
很喜欢三毛的《橄榄树》,记得她自己是这样评价的:“橄榄树不是代表和平,那是一个人一生的追寻,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梦。”橄榄树就是三毛追逐的梦想。她的一生是绚烂的。梦想的追逐与绽放,都是她生命里最华美的乐章。“我做任何事都是用生命去做。”正如她自己所说,她是这样一个作家—一个用生命去创作的作家。
三毛的创作有着浓厚的主观意向性和“自叙传”的色彩,她把一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很自然地融进她的众多“故事”之中。在她的眼中,少女的迷茫与感伤、撒哈拉的壮阔与美丽、异域风情的神秘与追求以及自己与丈夫荷西的真挚爱情都是她笔下美丽动人的故事。
雨季不再来
在早年的《雨季不再来》集子中,收录了《惑》、《秋恋》、《月河》、《一个星期一的早晨》等早期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不多,尚带有青春期的迷惘、阴郁、晦涩、矛盾甚至不无病态的心理投影,但它却是三毛日后从事文学创作的必不可缺的“练笔”阶段。作者多愁善感的性格及其情感世界的丰富细腻、微妙敏锐,已在这些作品中初步显露出来。正如后来三毛自己所说这“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和感受。它也许在技巧上不成熟,在思想上流于迷惘和伤感;但它的确是一个过去的我,一个跟今日健康进取的三毛有很大的不同的二毛”。那个年少忧郁的女孩正在慢慢成大,直到她遇见了自己最美丽爱情与撒哈拉。
生命的华彩乐章
当黄昏的落日把无边的沙漠染成凄迷的血红色,沙漠毫无顾及地涌到三毛的面前,她热情地走进了它的怀抱。迎接她的除了这广阔的大漠,还有她深爱的荷西。然而,这大漠里不仅仅拥有那迷人的神秘与美丽,也还有沙漠那呜咽的悲风和哭泣的骆驼。《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等集子里,三毛用心灵抒写着异域的独特风情与自己浪漫热烈的沙漠爱情。沙漠的结婚、旅行、洗澡,一切生活内容都是她故事里的趣事。
在无尽的沙漠里,三毛快乐到当荷西的“守望的天使”;她看着热爱生命,勇于“再寻找幸福”的老艾力克和老安妮,感受着美丽的人生;她为哑奴的命运而愤怒,看着哑奴的身影消失在夕阳里,“我的泪,像小河一样的流满了面颊”。
在她的笔触里,流动着的文字就是一曲曲牵动人心的音乐。美丽的、哀婉的、奇特的、有趣的,珍珠般缀起了她的沙漠之梦。于是,在她的世界里,没有花,没有树,没有绿色的大漠上,天空在她的眼中燃烧,夜晚的星空近乎纯净,一切似乎触手可及。这是她梦中的撒哈拉啊!她挚爱的撒哈拉,她的另一个爱人!
梦里花落知多少
我想起那个男孩子的爱情,想起马德里的那个雪夜,一个男孩在雪地上奔跑的身影,十八岁的荷西,一边回头,一边喊着:“Echo再见!Echo再见!”六年后的重逢,他们的爱情之花盛开在了熟悉的马德里。然而,大西洋的海水无情的湮没了她深爱的荷西。那一刻,她的世界一片黑暗。三毛坐在地上,荷西安眠在她的身边。她双手环抱着十字架,她的手指,一遍一遍轻轻划过荷西的名字,心里说着:荷西,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在逝去爱情的日子里,三毛的眼里写满了哀伤,点点滴滴,诉说着她对荷西的思念与回忆。孤单与流浪,三毛的心再也停不下来……
三毛说:“我写的都是记录性的,我只写自己的故事。”是的,故事里我们看见那个潇洒浪漫、机智风趣而又充满好奇、渴望冒险、不无任性的“我”,那个喜欢拣破烂儿的、把大笔金钱藏在枕头套里拎在手上的、自开沙漠中的“中国饭店”请荷西吃“雨”(粉丝)、甚至用指甲油给沙漠居民补牙齿的活泼的“我”,那个为荷西的死肝肠寸断的“我”,无数个“我”成了三毛的“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于是,在她的作品中,几乎每一篇中都有“我”的足迹。“我”的身影,“我”的表演,“我”的倾诉,读者在这里就可以便看见生活中真实的作家三毛。强烈的自我叙述是三毛“故事”的鲜明特色,但是,她文章中的情节起伏曲折也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性。
三毛虽离开我们了,但她这朵顽强绽放在撒哈拉上的奇葩,至今还是令多少人难忘的梦里落花。告别的时候,没有太多伤痛,“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她走向了她深爱的荷西,我想,她离开的时候应该是幸福的。佛说:这样离开的孩子不会变天使。但是,在我的心里,三毛永远是最美丽的天使。含着泪,却依然幸福——
4、真情先生鲁迅散文
在中国,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鲁迅先生。先生奋斗且光辉的一生,以其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对中国的独立特行的思索与笔耕,激励着鞭策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我对先生的景仰与推崇,要从我读大二开始,有好几个晚自习,我从校书馆借来《鲁迅全集》,贪婪地翻阅,渐渐地我从先生的字里行间发现先生并不是一个冷酷无情、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不是一个只会舞着“匕首”与“投一槍一”与敌人战斗的人。先生很多或简或繁,或怒或喜,或忧或叹,或思或想的文字,无不洋溢着实实在在的男人情怀。
先看看先生的亲情吧。1900年1月26日,先生由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南京矿路学堂回家过年,2月19日返校后写了三首与弟弟周作人惜别的诗,其中之一为 “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1901年四月初,先生又写诗向周作人诉说离别之苦:“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夜半倚床忆诸弟,残灯如豆月明时。”尽管后期与周作人人生观世界观背道而驰,但在当时年轻的先生因为谋生而奔波在外,想念手足之情确是无遮无掩。
1932年3月20日夜,在致母亲鲁瑞的信中先生说海婴疹子已无妨碍,海婴“所说之话亦更多,大抵为绍兴话,且喜吃咸,如霉豆腐,盐菜之类。现已大抵吃饭及粥,牛乳只吃两回矣。”1933年12月19日再致母亲信中说:“海婴仍不读书,专在家里捣乱,拆破玩具,但比上半年懂事得多,且较为听话了。”一个儿子对母亲所关心孙子情况的详细叙说,令母亲宽慰而安心,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细心与一舔一犊之形象跃然纸上。
先生早期的爱情夭折了,四十岁以后却迎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师生恋。1925年3月,先生与自己的学生许广平,开始了书信往来,双方很快都进入了热恋状态,这时先生已是人过中年了。先生写到:“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在好多两地书中,先生屡屡称许广平为“乖姑、小刺猬、小莲蓬”,可见之亲一昵。在更多的书信中,两人均是在信中对社会对人生问题做严肃的探讨。许广平说:“没有灿烂的花,没有热恋的情,我们的心换着心,为人类工作,携手偕行……”。
先生唯一一篇爱情小说《伤逝》,主人公涓生与子君,以浪漫的恋爱开始,以残酷的现实、悲剧的婚姻结束。用涓生事后反省时的话说,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可是他们为了单纯的爱、盲目的爱,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都疏忽了,一个在抑郁中死去,一个则剩下了无穷无尽的悔恨和悲痛,独自在寂寞中品味着历历往事。
可以看出先生对爱情与生活的态度始终是热烈的是理智的是冷静的是成熟的。
同样把友情也看得很重的先生,在许多交友情节上也为我们提一供了趣味与佳话。
1930年1月8日先生在致郁达夫、王映霞夫妇的信中说令郎的诞生已经有四十多天了,“然而祝意是还想表表的,奉上粗品两种,算是补祝弥月的菲敬。”可见先生对朋友的家事是很关心的,作为中国民间的传统礼节,礼尚往来,先生一点也不马虎。
1932年11月下旬至1933年7月,先生曾三次接纳*夫妇,让他们在自己上海的寓所躲避白色恐怖。1933年3月,先生来到*的新居看望并送给*一盆堇花,以作乔迁之贺礼,并书赠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此时先生早已将*作为可照肝胆可倾肺腑的朋友和**了。*非常珍惜和先生的友情,以至在身陷囹圄、生死攸关之际,还时常回忆这段人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者之一的刘半农,也曾是 先生的一位朋友。初始与先生交往时刘半 农与先生是共同战斗的朋友,后来他思想日趋保守,与先生渐行渐远了。刘半农死后,先生在1934年8月1日《忆 刘半农君》中追忆与刘半农的合与分,该文写得既有感情又有分寸,私交公谊两个方面均照顾到了,先生提出了自己论人论事的标准,首先是看怎样“于中国更为有益”,而非一般人对不能志同道合者的怀疑与贬低,猜测与谩骂,显示了一个品德高尚、人格纯净者所具备*怀与气度。
先生是个伟人,但先生首先是个男人,他在“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人生边上,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刀光剑影背后,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真情先生形象。对待亲情他温一存而又细致,对待爱情他热烈而又冷静,对待友情他厚重而又理性,于国于家于人于己,先生这辈子堪称了不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53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