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欢迎大家阅读!
清人吴衡照说得好,“言愁之词,必借景色映托,乃具深沉流美之致”(《莲子居词话》卷二)。是的,愁本身是抽象的,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要把它很好地表现出来必借有形之物予以名状。
李清照的词,最使她扬名千秋的就是她的《漱玉词》,《漱玉词》 现存四十九首,其中绝大部分为抒情词,而书写愁苦情怀的占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其他诸如“泪”、“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所以,易安词始终流露出一种浓郁的感伤情调 。而这一哀愁的情绪由作者李清照借有形有色之物表现了出来,使词中的愁变得可感可触。李词中常用的意象有花、酒、泪、雁等。虽然意象不同,表现手法各异,但都表现出词人内心深处的万般愁情。
一、用花表现愁
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对花的欣赏、关注,曾是她少女生话的重要内容;花,也曾牵动着她的少妇情肠,寄托着她的深情相思;咏花,更是她晚年孤苦无助,满是创伤生活的心灵外化。花之所以被采集词人笔下而寓象征意义,是因为她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藉,一种意象的物象,赋予其人的情感来表情达意。因为它们必然随着时间的消磨,季节的更替,大自然的风吹雨打而枯萎、而凋谢。唯其如此,美好纯洁的价值才显得更加美好,由此引起敏感的词人无限感慨,随即产生了一番惋惜,万般呵护之情感。清照笔下的“花”意象,大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早年闺阁词《如梦令》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意浓睡之中,词人的潜意识却处在关注着风雨中的海棠花,想到经过一夜的急风疏雨的吹打,海棠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凋谢了。“绿肥红瘦”蕴集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开的无限惋惜之情,从中亦不难体味到一个花季少女为这些美好事物的消逝而感伤不已的心情。无论是她作于中年的《醉花阴》词中所云:“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是晚年的《声声慢》所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都让我们在凄怆的哀伤之声中品位出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二、借酒消愁
在中国古诗词中,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关于酒的名言佳句。但我却认为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借酒抒情是她试图解除痛苦的一种方式。“我们读《漱玉词》时,可以发现作者的情感中总有个“愁”。精神生活上的一种痛苦感,表现在易安词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是悲伤、忧郁、孤独。
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首词是词人在落日的黄昏后,因为思念别离的丈夫,把自己主观的“愁”与“难熬”分别揉进了客观的空间景物与时间,巧妙地再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传达出对爱人的深切思念。又如“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词人试图用酒来**自己的心灵和情感,还是无法敌得住晚上骤然袭来的寒风的这折磨,反而使身心均感到苦楚。
三、风雨喻愁
自然界的景物随处可见,然而一阵清风却常常会吹起词人情感的涟漪;一阵急雨更会搅乱词人心中的愁绪,使人坐卧不安。无怪乎陆机《文赋》道:“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时序更迭,都会引起生命的律动。雨丝、情思,本是不相干的事物,但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往往不拘泥于客观的现实,而是诉诸人的主观感受。雨丝和情思、愁思在形状上有相似之处,即词人想要借迷蒙霏微的雨丝,表现情思、愁丝之纤细、深永、轻柔,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叶阔,细雨敲打,显得雨意更浓,愈发增加愁苦情调。点点细雨滴在梧桐树上,这种愁苦又有谁去理解?正如她的离愁连绵不尽。
四、用雁来表达思念之愁
李清照词中的“雁”字也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字。一提到雁,人们很容易想到大雁传书,除此之外,在李清照词中,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我们较为熟悉的句子:“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是候鸟,春来北飞,秋来南飞,秋天正是“雁字回时”,在这里,给我们点出了凉秋,使词人萌发出一种悲秋的思绪,同时在这还寄托着渴望收到丈夫来信的心情。又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这里的大雁鸣叫着向南飞去,词人却回不了家,她看到雁的南归心理格外伤心,除了思夫思乡情感之外,还因为丈夫已逝,北宋已亡的因素。词人只能在思念与孤独中度过自己的余生。
当然李清照词中抒写“愁”的意象还很多,这些意象既富有诗意,又富有形象性,常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给读者提供一个很广阔的想象空间,也正是这些意象的组合运用,使得李清照的词增强了情感力量。
拓展阅读
1、李清照诗词名句赏析: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释】
⑴初破冻:刚刚解冻。
⑵柳眼:初生柳叶,细长如眼,故谓“柳眼”。梅腮:梅花瓣儿,似美女香腮,故称“梅腮”。
⑶花钿(diàn):用金翠珠宝等制成花朵的首饰。
⑷乍:起初,刚刚开始。金缕缝:用金钱缝成的农服。
⑸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称“山枕”。欹(qī):靠着。
⑹钗头凤: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
⑺夜阑:夜深。灯花:灯蕊燃烧耐结成的花形。
此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综》等都题作“离情”,而《草堂诗余别集》还注云:“一作春怀”。由此看来,这些恐均非原题,是后人据词作内容添加的;此外,“春怀”与“离情”确也概括了词作的主要内容。从词作的内容与风格来看,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婚后不久,夫妻小别,李清照独居时。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开首三句,词人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笔。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词人前期生活虽然没有大的波折,但以其独具的才情、细腻的情感,以及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悟、强烈的关注,常有出人意表之想。表现在词作里,就是经常慧心独照,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暖日晴风”似还不足以表达春天到来的特征,而紧接以“柳眼梅腮”(此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则使到来的春天更直接、更形象。李商隐在《二月二日》一诗中有“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苏轼在《水龙吟》词中描绘柳叶情状是“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看来女词人受此启发,抓住两个极具特点的事物,写出春天的生机。第三句的“已觉春心动”,从语意上看,是对春天来临总的概括,实亦是自己怀春之情已动之流露。词人游春、赏春,目睹良辰美景,必有所思,这句也暗启后二句词人所抒发的情思:“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女词人的细腻、敏感的思绪与感悟进一步强化,面对如此大好春光,自然便联想到自己独处深闺,孤栖寂寞,这与往日和丈夫赵明诚一齐把玩金石,烹茗煮酒,赏析诗文的温馨气氛形成强烈反差。一个“谁与共”,道出此刻词人内心的苦涩。紧接着词人用一个细节来进一步形容自己内心的苦涩,泪水流淌,脸庞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也是沉甸甸的。
词作的下片,词人以细微的笔触,紧承上片末句,着重刻画自己具体的闺中寂寞生活。“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春暖天晴,春装初试,然而词人却足不出户,去观赏那美好的春景,却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词人不出户观赏春景,是因怕良辰美景触引伤感之情,二是表明其心境郁闷,慵懒至极。一个“损”字,也暗示词人慵懒、无精打彩。末二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愁本无形,却言“抱”,可见此愁对其来说有多“浓”,多重,更何况是“独抱”,此情更是难堪。“无好梦”,是说现实很寂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犹”字写活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情态。此外,剪弄灯火,古时妇女常藉以卜数夫君之归期。这两句写得极为细致、生动,看似毫不经意,如叙写生活本身,实是几经苦炼,没有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是无法写就的。清词论家贺裳评这两句为“入神之句”(《皱水轩词筌》)。
2、李清照花木词的审美意蕴探析
摘要:李清照现存词作中专事咏物或涉及花卉意象的占到相当比重,无论其创作态度还是所取得的总体艺术成就在古代诗词创作中都是极其突出的,这些词不仅是作者独特的审美观照和情感体验的外显,还是易安词艺术品格的重要标志。
李清照现存约60余首词中,专事咏物的词约14首。其中涉及花物品类的主要有梅花约7首、桂花约2首、菊花1首、牡丹1首、银杏1首、梧桐1首、芭蕉1首。词中涉及花卉意象的约22首,大抵也在梅花、菊花(黄花)、海棠、桂花、梨花、荷花、梧桐、桃李、杨柳之间。它们都是作者独特的审美观照和情感体验的外显。是易安词艺术品格的重要标志。
一
李清照多梅花词。陈祖美先生指出:李清照的“《漱玉集》中比重最大的是咏梅词,假如把它们依次联章,简直可以构成一部堪与两宋之间的三、四代皇室的兴衰史相始终的作者的心灵史”。梅品即是人品。作者咏梅赏梅、爱梅怜梅,即是自咏自赏、自爱自怜的情感的外化。而且都能写得形神高远,物我合一,浑然一体,意境深广,远非一般咏梅词可比。
还在早年的一首《渔家傲》词中,她就曾盛赞“此花不与群花比”:
雪里己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首词吟咏傲立霜雪的寒梅,表现出词人赏梅、爱梅的芳心。词中“香脸半开娇旖旎”、“造化可能偏有意”、“此花不与群花比”,正是作者少女时期处境优裕、孤高自赏、超群拨俗品格和形象的真实写照。
对于盛开的梅花。李清照则用“柳眼梅腮”(《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柳梢梅萼”(《临江仙·并序》)来状写,显出早春风光的艳冶灿烂。即使面对“残枝”、“残蕊”(《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她也仍然充满信心。象《满庭芳》写“残梅”: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红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作者既赞梅花的“韵胜”,同时又为梅花的“难堪雨藉,不耐风揉”的命运担忧。而恰在这时,又传来“梅花落”那凄婉的笛声,更凭添了作者几许浓愁。但紧接着,作者又用“莫恨”、“须信道”这样果决的语气来表明自己的心迹。结句的“难言处”三字,似乎再次向读者暗示了自己不幸的身世。但作者仍然充满了自信,说“疏影尚风流”,这里写梅花。更是写自己。全词一波三折,音调低沉谐婉,确实达到了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体现了李清照词的基本艺术特色。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李清照晚年的创作。可见她对梅花的态度一向是欣赏的。
李清照更有一首《清平乐》,竟概括了自己一生赏梅的经历: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按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李清照19岁婚后,与丈夫赵明诚感情笃深,几乎朝夕相处,歌咏唱酬,文字校斟,抽书斗茶。颇得唱随之乐。首二句的“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即是作者对自己早年赏梅生活的追忆。第三、四句:“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则是作者中年以后的赏梅形象。这时丈夫赵明诚时或有外任。清照便不免时常独居,或者还可能如有学者考断的那样,明诚或有蓄妾之举。因而这一时期,清照的生活也并非后人想象的那样美满和谐,所以她才会“赢得满衣清泪”。下阕:“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无疑是李清照晚年的自我写照。南渡以后历经种种磨难,李清照已经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雍容华贵的少妇变成一个“萧萧两鬓生华”的老妇人了。她这时候是觉得“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的(《菩萨蛮》),又哪来的闲情观赏梅花呢?
二
其实,李清照还盛赞菊花。如《多丽》(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醵。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阜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这首词用典极繁,在易安词中是不多见的。词的开篇即因菊花纤细而用“揉损琼肌”来写。然后进一步用四个历史人物作类比反衬:贵妃醉脸、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一气铺排众多典故来说明白菊既不似杨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孙寿之妖娆作态。其香幽远,不似韩寿之香异味袭人;其色莹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争妍,乃是屈子所餐,陶潜所采。下片续写,用一“渐”字表示时间推移,秋阑菊悴。“雪清玉瘦”呼应“揉损琼肌”。紧扣白菊在风雨中挣扎自立从开到谢的神态。这里不说人对残菊的依恋,反说菊愁凝泪洒,依依惜别。又用汉皋解飒、纨扇题诗两个典故说明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失落、捐弃的悲哀。怅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风、浓烟暗雨之中,又通过这既清朗、又迷离的境界具象化。同时,还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洁而又迷漾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李清照词中经常将菊花称为黄花,《礼记,月令》:“鞠有黄花。”鞠本作菊,黄花被看作是菊花的别称,但李清照好用“黄花”而不用“菊花”,大概还看到了“黄”字的衰飒之气。如《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及《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把为伊憔悴的人与经霜不凋的菊花比,实质是要表达看谁更“瘦劲”之意。
3、李贺诗歌风格
李贺诗歌充满奇崛冷艳、幽冥凄冷和荒诞离奇的风格色彩,他笔下的诗歌世界充满了鬼气和阴暗之色,却也不乏明洁的色彩。
一、李贺诗歌的总体特征
幽冷、荒诞是李贺诗歌的整体风格。杜牧在《李长吉诗歌序》中曾用“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概括李贺诗歌总体风格,并高度赞扬了李贺天才般创作才能。钱钟书先生则认为,李贺的苦心创作,专在修辞设色上用力,不考究命意谋篇,同时指出李贺虽然立意谋篇不能情意贯注,而修辞设色,确实有惊心动魄、爽肌刺骨的力量。
钱钟书先生对于李贺诗歌的品评非常独到,钱先生说:“长吉词诡调激,色浓藻密”,概括出了李贺诗“构思奇特、想象诡异、手法新颖、意象跳跃、语言峭奇、瑰丽”等艺术特点。
文体风格的表现总是离不开具体可感的语言形式,用字不仅是语言艺术技巧,同时也是创作主体胸襟、才思的反映。李贺诗歌的文体风格在“炼字”中得到充分体现。钱钟书先生《谈艺录》 “长吉字法”论李贺诗风虚幻荒诞、词诡调激,凝重险急,指出其用字上的特点。李贺用字刻意求奇, “无一句不经百炼”。李贺诗中常常出现创新词,长吉诗中“奇”处处可见。在《感讽五首・其五》中“蟾光挂空秀”的“蟾光”指月;《贵公子夜澜曲》“腰围白玉冷”的“白玉”指腰带;《南山田中行》“冷红泣露娇啼色”中的“冷红”指秋花;以上所举,正是钱先生论李贺用字中所说“长吉好用代词,不肯直说物名。如剑曰‘玉龙’酒曰‘琥珀’”,以新奇之物代替常见之物。
李贺诗中的离奇比喻也同样是求新,李贺抓住喻体的特征,淋漓尽致的发挥想象。以此向读者展示一个迥异的艺术世界。《大堤曲》中的“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一句,把难得一见的“菖蒲花”与多节的老“枫树”相对,用“菖蒲花”比喻容易流逝的女子的青春年华,用多节的老“枫树”比喻老丑之状,用这两种植物来曰美曰丑,颇具令人震撼的审美效果。
李贺“好取金石硬性物作比喻”, “昆山玉碎凤凰叫”、 “荒沟古水光如刀”。李贺也喜欢用动词、形容词之“有硬性者”,如“空白凝云颓不流”“霜重鼓寒声不起”。钱钟书说 “长吉化流易为凝重,何以又能险急。曰斯正长吉生面别开处也。”钱先生把李贺诗歌比作如冰山之忽塌,沙漠之疾移,说其“势挟碎块细石而直前,虽固体而具流性也。
李贺诗中修辞手法多样,无论是淋漓尽致的想象,还是天马行空的夸张,都体现了其诗歌的“炼字”艺术,展示了非凡的创造力。
李贺善于营造幽冥凄冷诗境,往往选取一些冷僻的意象。“秋”“月”“霜”“冷”“血”“泪”等意象,如“星依云渚冷,露滴盘中圆”,“竹黄池冷芙蓉死”,“秋明空旷间”,“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这些“冷”的意象更是与“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钱钟书说李贺能营造出“意境阴冷,悚人毛骨”的鬼的意象。
《南山田中行》中“秋野明,秋风白,塘水虫啧啧。云根台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这首诗首两句,描绘了秋季原野的景色,秋风掠过的田野、秋风淡白,塘水澄清,虫声唧唧,具有一种素雅、苍茫之感。长满苔藓的石头上,云雾缭绕,红花上依旧缀着冷露,像哭泣的女郎一般。野田稻熟,叉芽待割,这本应是繁荣浑厚之感,可接着,暗淡的残萤在田径上低飞而过,顿时削弱了这种爽朗之感,而后两句更是阴森、凄冷,石隙间的泉水低落到了沙上,冷森的鬼火点缀在松枝之间,上句描画所闻的幽冷,下句描画所见的幽冷。这首诗把深秋时分的原野上的情景描画得鲜明、细致,而诗尾仍未摆脱“冷”的气质,依旧充满幽冷的色彩。由这首诗,我们不仅看到了李贺作为写“冷”大师的用笔之妙,也看到了他诗中所展现不多的明洁、灵动、素雅之感,而这种风格除了一系列“鬼诗”外,在他其他题材诗篇中也能找到,虽然描写的不多,其中也会包含些许抱怨、牢**,可仍是表现了他那种充满希望,不甘颓老,内心充满欣喜之感的感情。而他的艳情诗虽然会写的直白显露,为人诟病,可是却也有一种**洒脱的情绪于其中,旖旎之气十足。这也就是杜牧为李贺诗歌诗集作序所说:“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
综上所诉,李贺凭借其奇气、其奇才,在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独放异采。钱钟书先生以敏锐而独到的观察力对李贺诗歌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评论,他对于李贺诗歌的整体把握,对于李贺修辞设色的鉴赏,对于他炼字艺术的品评,都为我们研究李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4、李白诗词《秋浦歌十七首》的诗意赏析
【年代】:唐
【内容】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大约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本篇是其中第十四首。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天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果真把寒川激荡了么?当然不会,这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象,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59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