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龟和破碎的真理幼儿故事
曾经,在一片美丽而遥远的土地上……
然而,从某种角度来说,并不是非常远……
在那里,每块石头都是一位老师,每阵微风都是一种语言;在那里,每汪湖水都是一面明镜,每棵树木都是一架直达星空的天梯。
向着这片遥远而可爱的土地,正在掉落一个……
它从群星中急速坠落,拖着长长的尾巴划过天际。
但在坠落的过程中,它碎成了两半。
一半在夜空中燃烧殆尽,另一半掉落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清晨,一只乌鸦发现了掉落的一半。它看起来像是一种石头,微微发光,赏心悦目。乌鸦不禁拾起了它。
“这是一个可爱的真理。”乌鸦说,“我要留下它。”说完,他把它带走了。但当他拿了一会儿,近距离仔细检查过后,乌鸦说:“这个真理有点儿不对劲,缺了一部分。我要去找一个完整的。”说完,他扔下了它,飞走了。
其他喜欢发光体的动物们一个接一个地都注意到了这个真理——狐狸、郊狼、浣熊,每个动物都把它捡起来留了一会儿。“我们不需要这个破碎的真理。”他们都说,“我们要找一个完整的。”
没过多久,再也没有动物注意到这个破碎的真理了,它静静地躺在地上,彻底被遗忘了。
后来,一个人发现了它。
当时,他正在漫步,倾听微风,凝望周围满眼的美好,就在这时,他看见了这个破碎的真理。真理上写着一行字:“你是被爱的。”
这个人把它小心地捧起,他觉得这是他见过的最好的东西。他把这个破碎的真理裹起来,放在最安全的地方,随身带着。有时候,他会把它拿出来,欣赏一番。而这个真理只为他一个人闪耀,也只对他一个人低语。他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骄傲与幸福。
他把这个奇妙的真理展示给其他人——那些和他住在一起,说相同的语言,穿戴相同的服饰,和他面容相似的人们。所有人都对这个新发现的真理视若珍宝,对它深信不疑。他们将它紧拥入怀,它成了他们最最重要的财富。
不久之后,这个人和他的族人们再也听不见微风和石头的语言,他们能听见的只有他们的真理。他们再也看不见湖面反射的美景和直达星空的天梯,他们能看见的只有他们发光的真理。对他们来说,有了它已经足够了。
他们把它称作……
这个真理让这些人们感觉快乐、骄傲和强大。但很快,他们又开始感到害怕,甚至是气愤,因为有些人不喜欢他们,也不愿与他们分享真理。这片可爱土地上的其他生命和其他族群的人类在他们的眼里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而微风的语言几乎再也听不到了。
时光流逝,一天,其他族群的人说:“我们必须把这个伟大的真理占为己有,有了它,我们就会变得幸福和强大。”
于是,战争频发,这个不完整的真理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反反复复。而正是人们所深信不疑的它的力量和美好,让那些失去它的人们感到莫大的空虚。
就这样,石头和树木深受其害,微风和流水备尝艰辛,而动物们、大地……尤其是人类自己,更是痛苦不堪。
最后,动物们不得不去找老龟——她同山一样古老,同海一样智慧。动物们说:“我们都曾拥有过。它是不完整的,而且没有什么用。请告诉人类吧。”
“对不起。”老龟答道,“现在人类不会听的,他们还没有准备好。”
痛苦仍在继续。
直到有一天,一个小女孩儿来找老龟。她从遥远的地方而来,一路上翻过了想象之山,渡过了思考之河,穿过了发现森林。每当累了,她就坐在动物们的背上或是鸟的翅膀上走一程。
最后,她爬上了世界最中心的山顶。从那里,小女孩儿看到了最远、最美的景色。
但当她看见老龟时,她几乎说不出话来。她只是满眼惊叹地看着老龟。
“你为什么不远万里来找我,小家伙儿?”老龟先问道。她的声音如远处隆隆作响的雷声,又如拂过毛毛虫触须的一丝轻风。
“我……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小女孩儿回答道,“在我的家乡,大地满目疮痍,人们饱受苦难,战祸连年,永无休止。人们说情况一直是这样,而且永远不会改变。可以改变吗。老龟?我们可以改变它吗?”
老龟开口道:“你描述的世界本不是这个样子的,小家伙儿。”
然后老龟告诉了她人们如何找到破碎的真理,它又如何引发了种种苦难。
“这全都是因为它太接近于一个伟大而完整的真理,它如此美好,人们才那么爱它。”老龟说,“如果想让这个世界再次成为一个整体,人们需要找到它缺失的部分。”
“那么缺失的部分在哪儿呢?”小女孩儿问,“我们还能把真理拼回到一起吗?”
“首先,我的孩子,”老龟说,“记住,我们身边和我们中间到处都是真理。它们在夜空中闪烁,在大地上开放。它们每天都会降落在我们身上,像雪一般安静,像雨一般轻柔。而人类,只是紧抓着他们唯一的真理,却忘了它只是生命中所有微小而可爱的真理中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再也看不见这些真理,再也听不见它们。
“但是……也许,小家伙儿,你可以……”
“我——我愿意试试。”小女孩儿说。
她又重新回想自己漫长的旅程。她环顾身边的一切美好,从遥远的群山到脚下的花朵。她看见云朵飘流,鸟儿翱翔,青翠欲滴、生机勃勃的大地上舞动着跳跃的光。她听到了微风的浅吟低唱。
渐渐地,一种奇妙的感觉抓住了她,好似整个世界都由真理构成,仿佛世界为她而存在,她也为世界而生。她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某一个地方漾出了一丝神秘的微笑……想到这里,也许,她领悟了。
她再一次看向老龟,她的眼里满含了更多的惊叹。
老龟又开口了。“现在,小家伙儿,你该回去了,回到你的族人中,告诉他们你所看到和学到的东西,帮助他们修补好破碎的真理。”
“把这个带上。”老龟说着,把一个东西放进了小女孩儿的手中,“我已经保存了它很久很久,一直在等一个像你这样的人到来。”
小女孩儿看了看老龟给她的东西,那是一种石头,神秘而美丽的石头。它摸上去感觉很奇特,拿着它就能让人心生愉快。
她把它紧紧握住,然后仔细收好。
“谢谢你,老龟。”说完,她抱了抱这位朋友粗壮、坚韧的脖子。
然后,踏上了归途。
她又一次穿过了发现森林,渡过了思考之河,翻过了想象之山。乌鸦为她领路,而且和来时一样,当她累了时,所有的动物朋友都会帮助她。她时不时地摸一摸老龟给她的石头,以注入新的力量。时间过了很久,久到似乎根本没有时间的存在……
她终于回到了家。
但她走得太远了,经历过一程伟大心灵之旅的人已经改变了。
人们已经认不出她了。她说的话,人们无法理解。她给他们讲述旅程中的一切,人们听不懂。她说世界是由微小而柔和的真理组成的,所有人都亲如一家,但人们完全不能领会她的意思。她向他们解释关于破碎的真理,以及如何将它变得完整,但人们根本不相信,也理解不了。
最后,见证了所有事情始末的乌鸦飞到了保存伟大真理的村庄最高点一人们都能看到真理的地方。他一边盘旋,一边用最低沉的声音嘎嘎叫着,小女孩儿突然明白了该怎么做。她爬上了塔顶,从口袋中拿出老龟交给她的石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一直丢失的一半与原先不完整的一半拼合在一起。
它们拼合得天衣无缝。
人们看着。
看着。
看着。
有的人眉头皱起。
有的人嘴角上扬。
有的人甚至放声大笑。
有的人哭了。
但他们都渐渐开始领悟。
时间一天天、一年年地过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树木参天生长,就像直达星空的天梯;水面平静清透,就像闪光的镜子。微风轻抚,人们听见了它的乐音。一个个小小的真理日夜散落下来,温柔如雨滴、如雪花。每当人们发现它们,就会把它们留存在心里。
慢慢地,当人们再遇到其他不同于自己的人时,他们开始看见自己。
而在远方,世界最中心的山顶上,老龟,笑了。
拓展阅读
1、幼儿哲理小故事优秀
小老虎有两个好朋友小熊和小鹿,去年小老虎给小熊量身高在向日葵的三分之一处,可今年小熊却变矮了,这是为什么呢?
小鹿说:“我们去问问小兔吧,它可是植物专家啊!”到了小兔家,小兔说:“今年我给向日葵浇水、施肥、晒太阳。”小熊说:“我可是每天都洗澡,没事儿就晒太阳,我想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小老虎说:“是啊,小熊天天喝牛奶,瞧,它长得多么强壮啊!怎么没去年高呢?”
小动物们都在仔细的思考着这个问题。突然小鹿发言了。它说:“这下,我明白了,小兔子今年对向日葵照顾的特别精心,向日葵比去年长的粗壮、高大了许多。而小熊还是一样的成长速度,所以就被向日葵落下了呀。”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生活处处有学问,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奥秘。
2、幼儿哲理小故事
有个人一生碌碌无为,穷困潦倒。
一天夜里,他实在没有活下去了勇气了,就来到一处悬崖边,准备跳崖自尽。
自尽前,他号啕大哭,细数自己的种种遭遇和挫折。
崖边岩上[**]生有一棵低矮的树,听到它的种种经历,也禁不住地流下了眼泪。
此人见树流泪,就问道:“看你流泪,难道你同我有相似的不幸吗?”
树说:“我怕是这世界上最苦命的树了。你看我,生在这岩石的缝隙之间,食无土壤,渴无水源,终年营养不足;环境恶劣,让我枝干不得伸展,形貌生得丑陋;根基浅薄,又使我风来欲坠,寒来欲僵。看我似坚强无比,其实我是生不如死呀!”
此人不禁与树同病相怜,就对树说:“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苟活于世,不如随我一同赴死吧!”
树说:“我死倒是极其容易,但这崖边便再无其他树了,所以不能死呀。” 此人不解。
树接着说:“你看我头上这个鸟巢没有?此巢为两只喜雀所筑,一直以来,它们在这里栖息生活,繁衍后代。我要是不在了,两只喜雀可咋办呀?”
此人听罢,忽有所悟,就从了悬崖边退了回去。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其实,每个人都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一个再渺小、再卑贱的人,对于他人来说都是一棵伟岸的树。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要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
3、幼儿哲理小故事优秀
《孔融让梨》
从前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懂事。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不少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们让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盘中的梨,发现梨有大有小,但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这个故事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讲给孩子听后,可以告诉他们要懂得谦让,礼让他人。
4、幼儿哲理小故事
看到一则小故事:有一次,美国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应邀来中国给企业管理人员讲课。然而,听完课,很多人却感到大失所望。他们问杰克·韦尔奇:“您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杰克·韦尔奇回答:“那是因为你们只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知道”与“做到”,也就是知与行的关系,实在不是一个有新意的话题。可是因为二者脱节导致的天壤之别,又让人觉得总有发不完的感叹。
几千年来,我们的先贤一直在强调“行”的重要性。《荀子》有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朱子语类辑略》载有朱熹的类似观点:“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亦曾论述:“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孔子家语》则说:“知而弗为,莫如勿知。”言下之意,知道了却不去做,还不如不知道。可见,“做到”比“知道”重要,并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60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