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9-05 15:25:26

课文《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

一、整体把握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短歌行

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诗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就回家了。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

(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辞官归田,这年他41岁。从此直到他63岁时去世,再也没有出仕。我们不难发现,是出仕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多次反复,而从彭泽县令任上的逃离,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他之所以再三出去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有时衣食都不能周全,一是因为他小时候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然而他的天性是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事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己,无心致力于清明*。他一介文士,投身其中,并不能发挥一点有益的作用。因此,在奔波劳累的仕宦生活中,他时时觉得不适和厌倦,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往日读书、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对自己违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为产生怀疑,后悔的念头甚至也冒了出来。而一旦暂时脱离了*,回到家里,亲身参加耕种和收获,让他感到无限欣悦。不过,陶渊明真正解决了思想上的矛盾,确立自己要走的生活道路,是在辞去彭泽县令以后。如果说,此前他的诗文是动的,那么,此后则是宁静的。辞赋《归去来兮辞》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期,真实、完整地记录了他的这一思想变化过程的作品。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诗的开头八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诗人真诚的自我表白,不一定是愤激之词。表达类似意思的诗句在他的诗歌里有不少,如诗书敦宿好,园林无世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所谓俗世情人间等语,指的是士大夫之间应酬交往、*上迎送酬酢等。接下来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了诗人对*生活极端厌恶的心情。用如此愤激的语言指斥*,在陶渊明此前的诗歌里没有出现过,它表明诗人此时已彻底醒悟过来。尘网一词代指*,同时又与下文的羁鸟池鱼相应,让人自然地联想到,羁鸟和池鱼都失去了最适合它们生长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而诗人的处境和它们也没什么区别。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表达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这两种景象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陶渊明还有这样的诗句:望云惭高鸟,临渊愧游鱼。羁鸟池鱼两词,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而本性是难以改变的,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大河里,诗人也还是要归隐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以上这八句诗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到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误入*)→思归→归隐田园

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述:方宅草屋是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诗人的要求很低,田地十余亩足矣,住所有几间草屋就行;

榆柳桃李,是农村人家房前屋后常见的树木;远人村墟里烟鸡鸣狗吠是乡村里常见的景象声音;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的是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作者笔下的田园乡村生活平淡无奇,然而这几句诗读起来有着盎然的诗意,并且能从中感受到诗人轻松、平和、喜悦的心情。

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生活的否定。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回应前面写自己的住处和心情:无尘杂,没有世俗之事的烦扰;有余闲,日子过得安闲舒适。正因为如此,才真正体会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快。这里的樊笼即上文的尘网,指*生活,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和池鱼之感。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樊笼,返回大自然的怀抱,就会处处皆春,其乐无穷了。返自然照应开头爱丘山,表示自己长久的愿望到今天才真正成为现实,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大自然的一切都令人神往。

二、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具体分析可参见有关资料中朱光潜的《〈涉江采芙蓉〉赏析》,不过可以有不同意见。

三、关于练习

一、阅读这三首诗,探讨下列问题。

1.《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2.《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3.《短歌行》里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你认为这首诗的情调是怎样的?

设题意图:抓住一个切入点来把握诗歌的关键处和耐人寻味处。

参***:

1.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

3.作者可能忧的是人生短暂,自己老年将至而大业未成;也可能单纯地忧人生短促,也可能忧的是别的什么。这首诗的情调开头低沉,后来昂扬。

二、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设题意图:品味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揣摩诗歌的妙处。

参***:

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四、教学建议

一、可向学生介绍《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间及主要内容,以使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所抒发的感情带有普遍性,加深对这首诗的认识。

二、《三国演义》里说,《短歌行》创作于赤壁大战前夕,这个说法没有什么根据,因此不可轻信;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可能会对学生有负面影响,教学时要注意引导。

拓展阅读

1、高三数学说稿模板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两向量之间的乘法,而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把向量之间的运算转化为数之间的运算。本节内容是在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运算律的基础上,介绍了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为解决直线垂直问题,三角形边角的有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办法。本节内容也是全章重要内容之一。

二:说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

(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以及它们的一些简单应用,以上三点也是本节的重点,本节的难点是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以及它的灵活应用。

学过程中,我主要用了以下几种学方法:

(1)启发式学法

因为本节重点的坐标表示公式的推导相对比较容易,所以这节我准备让学生自行推导出两个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公式,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几个重要的结论:如模的计算公式,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2)讲解式学法

主要是讲清概念,解除学生在概念理解上的疑惑感;例题讲解时,演示解题过程!

主要辅助学的手段(powerpoint)

(3)讨论式学法

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来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

学生是堂的主体,一切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借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堂上和学生的交流,从而达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精讲多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两个向量数量积的坐标公式,引导学生推导4个重要的结论!并在具体的问题中,让学生建立方程的思想,更好的解决问题!

这节我准备这样进行:

首先提出问题:要算出两个非零向量的数量积,我们需要知道哪些量?

继续提出问题:假如知道两个非零向量的坐标,是不是可以用这两个向量的坐标来表示这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呢?

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公式,在此公式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得到以下几个重要结论:

(1) 模的计算公式

(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两向量夹角的余弦的坐标表示

(4)两个向量垂直的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第二部分是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更加熟悉公式并会加以应用。

例题1是书上122页例1,此题是直接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公式的题,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这个公式,并在此题基础上,求这两个向量的夹角?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两向量夹角的余弦的坐标表示公式例题2是直接证明直线垂直的题,虽然比较简单,但体现了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这种方法要让学生掌握,其实这一例题也是两个向量垂直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的一个应用:即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否为零是判断相应的两条直线是否垂直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题3是在例2的基础上稍微作了一下改变,目的是让学生会应用公式来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在这要有建立方程的思想。

再配以练习,让学生能熟练的应用公式,掌握今天所学内容。

2、高三数学说稿模板

1.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弄清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关系.

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3.在尝试、探索求反函数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认识,总结出求反函数的一般步骤,加深对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4.进一步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学重点:求反函数的方法.

学难点:反函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

1.复习提问

①函数的概念

②y=f(x)中各变量的意义

2.同学们在物理学过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即S=vt和t=(其中速度v是常量),在S=vt 中位移S是时间t的函数;在t=中,时间t是位移S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t=是函数S=vt的反函数.什么是反函数,如何求反函数,就是本节学习的内容.

由实际问题引入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展示了学目标.这样既可以拨去"反函数"这一概念的神秘面纱,也可使学生知道学习这一概念的必要性.

二、实例分析,组织探究

1.问题组一:

(用投影给出函数与;与()的图象)

(1)这两组函数的图像有什么关系?这两组函数有什么关系?(生答:与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与()的图象也关于直线y=x对称.是求一个数立方的运算,而是求一个数立方根的运算,它们互为逆运算.同样,与()也互为逆运算.)

(2)由,已知y能否求x?

(3)是否是一个函数?它与有何关系?

(4)与有何联系?

2.问题组二:

(1)函数y=2x 1(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函数?

(2)函数(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函数?

(3)函数 ()的定义域与函数()的值域有什么关系?

3.渗透反函数的概念.

(师点明这样的函数即互为反函数,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其特点)

从学生熟知的函数出发,抽象出反函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通过这两组问题,为反函数概念的引出做了铺垫,利用旧知,引出新识,在"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使学生对反函数有一个直观的粗略印象,为进一步抽象反函数的概念奠定基础.

三、师生互动,归纳定义

1.(根据上述实例,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反函数的定义)

函数y=f(x)(x∈A) 中,设它的值域为 C.我们根据这个函数中x,y的关系,用 y 把 x 表示出来,得到 x = j (y) .如果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 = j (y),x在A中都有的值和它对应,那么, x = j (y)就表示y是自变量,x是自变量 y 的函数.这样的函数 x = j (y)(y ∈C)叫做函数y=f(x)(x∈A)的反函数.记作: .考虑到"用 x表示自变量, y表示函数"的习惯,将中的x与y对调写成.

2.引导分析:

1)反函数也是函数;

2)对应法则为互逆运算;

3)定义中的"如果"意味着对于一个任意的函数y=f(x)来说不一定有反函数;

4)函数y=f(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函数x=f(y)的值域、定义域;

5)函数y=f(x)与x=f(y)互为反函数;

6)要理解好符号f;

7)交换变量x、y的原因.

3.两次转换x、y的对应关系

(原函数中的自变量x与反函数中的函数值y 是等价的,原函数中的函数值y与反函数中的自变量x是等价的.)

4.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关系

定义域

A

C

值 域

C

A

四、应用解题,总结步骤

1.(投影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y=3x-1 (2)y=x 1

【例2】求函数的反函数.

(师板书例题过程后,由学生总结求反函数步骤.)

2.总结求函数反函数的步骤:

1° 由y=f(x)反解出x=f(y).

2° 把x=f(y)中 x与y互换得.

3° 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

(简记为:反解、互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例3】(1)有没有反函数?

(2)的反函数是________.

(3)(x<0)的反函数是__________.

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揭示反函数的定义,学生有针对性地体会定义的特点,进而对定义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自己的预设产生矛盾冲突,体会反函数.在剖析定义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函数与方程、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并对数学的符号语言有更好的把握.

通过动画演示,表格对照,使学生对反函数定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消化理解.

通过对具体例题的讲解分析,在解题的步骤上和方法上为学生起示作用,并及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题目的设计遵循了从了解到理解,从掌握到应用的不同层次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体现了对定义的反思理解.学生思考练习,师生共同分析纠正.

五、巩固强化,评价反馈

1.已知函数 y=f(x)存在反函数,求它的反函数 y =f( x)

(1)y=-2x 3(xR) (2)y=-(xR,且x)

( 3 ) y=(xR,且x)

2.已知函数f(x)=(xR,且x)存在反函数,求f(7)的值.

五、反思小结,再度设疑

本节主要研究了反函数的定义,以及反函数的求解步骤.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将在下节研究.

(让学生谈一下本节的学习体会,师适时点拨)

进一步强化反函数的概念,并能正确求出反函数.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落实程度.具体实践中可取同学板演、分组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堂.

六、作业

习题2.4 第1题,第2题

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概念的形成是螺旋式上升的,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本节通过一个物理学中的具体实例引入反函数,进而又通过若干函数的图象进一步加以诱导剖析,最终形成概念.

反函数的概念是学中的难点,原因是其本身较为抽象,经过两次代换,又用了抽象的符号.由于没有一一映射,逆映射等概念的支撑,使学生难以从本质上去把握反函数的概念.为此,我们大胆地使用材,把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系预先揭示,进而探究原因,寻找规律,程序是从问题出发,研究性质,进而得出概念,这正是数学研究的顺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概念的建立与形成.另外,对概念的剖析以及习题的配备也很精当,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学生多层次需要,起到评价反馈的作用.通过对函数与方程的分析,互逆探索,动画演示,表格对照、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求欲,在探究与剖析的过程中,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人。

3、《迷人的张家界》

材分析

《迷人的张家界》是人版九年义务育五年制小学语第八册的第4

张家界以其举世罕见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闻名中外,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本正是介绍张家界自然景观的一篇美,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意境优美。如何让学生通过的学习,欣赏章的语言美,感受张家界的景色美,了解武陵源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原因,是选编这篇的意图,也是这节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张家界的迷人景色,是本学重点。

设计理念

标强调,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那么,如何上好这节阅读呢?堂上,我以“神游”导入,贯穿全,层层深入,步步激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语程整合的功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会读书的方法,得到情感的体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用眼看,用手找,足不出户,就领略到了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从而完成了学目标。

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风光,增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3、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4、了解张家界的武陵源在世界自然遗产中的地位,揣摩章的写作顺序。

学重点

从哪几方面描写张家界的迷人景色。

学难点:

感受、欣赏张家界迷人的自然风光。

学方法:

品读法、整合法、情境学法

具准备:

CAI件(优美词语、张家界的风景图、张家界的风光录像、网址链接——“说说张家界”、“养在深闺人未识”、“精彩图片”“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名人赞张家界。

学时间

学流程

一、谈话导出“神游”,揭示题。(出示件、板书题。)

1、与学生交流谈话:章写得好,我们把书也读好了,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叫“神游”。

2、交代本节学任务。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想调动起学生与老师对话的积极性,想让学生投入到宽松、愉悦的堂氛围中来,为后面的师生互动奠定基础。]

二、准备“神游”,扫清障碍。

1、出示件“我来读读”,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给读书的方法:不管读任何书,不能有不识之字。]

2、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出示件“我来猜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看画面的内容用中的哪一个词形容最恰当。

[这一环节的设计,首先肯定借助字典理解字词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接着出示画面,让学生猜词,使学生知道根据画面及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字词也是一种解词的方法,同时也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学科的整合。]

3、快速默读,理清写作思路。

[突破学难点,学习写作方法(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有顺序地写),注重生活的体验(旅游的经济效益——短时间内,看完美景。)]

三、“神游”品美,感受“迷人”。

1、指导“神游”。

师讲“神游”方法:必须到章的语言中去“游,才会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把心放到章的每句话中,细细体会章的语言字,看脑海中是否出现一幅幅优美的图画。

[真正学会读书,学会感悟:静下心来读,入到中读,到语言字中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

②学生默读,进行“神游”。

[把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以思维、想象和感悟的空间。]

③学生谈“神游”的感受,师评价,适时朗读。

[发扬堂民主,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个人见解,交流个人独特的读书感受,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感悟章的语言字之美,大自然的造化之美。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读书,学会感悟;在交流中分享读书的快乐,体会成功的喜悦,得到个性的张扬,受到情感的熏陶。]

师总结学生的“神游”感悟。(板书:山奇、水秀、物丰、人间仙境)

2、放张家界风光录像,欣赏美景。

学生用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表达你看完录像录像后的感受。

[体现新程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与网络对话,拓展知识。

出示件,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网址,自由进行“张家界网上旅游”。

学生表达:用最简练的语言说说自己看到的张家界。

[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学科的整合:张家界是人间仙境,是绿色的海洋,大自然的迷宫,是鸟兽的天堂,是地质博物馆,也是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又是巨大的风景园林。它浓郁的民族风情,动人优美的传说,古老的历史演变……有待学生理解,而章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这里给他们拓展知识的机会,给他们自由驰骋的空间,找到自己想马上知道的信息,对张家界迷人的感悟也就更深了。]

2、师呈现资料,拓展感悟。

师语言描述景点之多,件展示“名人赞叹之美”,学生真正感悟张家界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原因。(板书:自然遗产)

[丰富知识,激发探索大自然之美的兴趣,激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感。]

3、总结“神游”之妙,启迪升华。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自己到书中感悟,到大自然中感悟,生出独特的个人感受,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因为语能力。]

点击查看更多课文《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62011.html

热门阅读

  1.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教案
  2. 生日作文600字高中
  3. 关于立秋的祝福语
  4. 门、窗、墙小学美术教案
  5. 中学教师岗前培训心得范文
  6. 2016红线碰不得心得体会
  7. 《地心游记》读后感优秀范文
  8. 平安夜的英文祝福语
  9. 关于感恩朋友的诗歌
  10. 《金山农民画》教案
  11. 春节搞笑祝福语
  12. 睡前晚安祝福语精选
  13. 外甥打灯笼歇后语
  14. 我学《弟子规》三年级作文
  15. 冬天心情好的句子
  16. 区科协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范文
  17. 给上司长辈的元旦祝福语句子
  18. 长征故事:长征伊始的情歌
  19. 201年腊八节微信群发问候语
  20. 大学生调查报告心得体会
  21. 2016关于3植树节的祝福语
  22. 藏露有道的美文摘抄
  23. 公司周年庆典贺词精选
  24. 5青年节微信朋友圈祝福语短信
  25. 让你坚强的微笑的句子
  26. 让心花不再怒放教学反思案例
  27. 关于感情的经典句子
  28. 幼儿园中班社会水儿姐姐的呼救的教学设计
  29. 给媳妇的检讨书2000字
  30. 《查理九世》读后感350字左右
  31. 201年端午节搞笑幽默祝福语
  32. 文艺队员岗前培训心得范文
  33. 公司送员工的生日祝福语短信
  34. 冷库工程合同范本精选
  35. 儿童故事《小狐狸萌萌哒》
  36. 长寿之道美文
  37. 玫瑰公主童话故事
  38. 中秋联谊会作文作文
  39. 公司员工履行质量安全责任演讲稿
  40. 201年小年夜祝福语短信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8 22:17:18
本页面最近被 559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河北,TA在页面停留了 99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