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乡故人偶集客舍》的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9-09 10:09:22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的全诗翻译赏析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诗文解释】

天气到了,秋天月亮又圆又大,京城夜色深沉。还能在京城与江南友人相会,反而怀疑是在梦中相逢。风吹动树枝惊动鸟鹊,露水打湿野草,寒虫悲凉地鸣叫。身在异乡经常喝醉,相互慰留,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

天气到了,秋天月亮又圆又大,京城夜色深沉。还能在京城与江南友人相会,反而怀疑是在梦中相逢。风吹动树枝惊动鸟鹊,露水打湿野草,寒虫悲凉地鸣叫。身在异乡经常喝醉,相互慰留,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

(2)

秋夜里一轮满月高挂天空,光华洒满宫城的门户千重。

在京城能和江南一样相聚,大家反而怀疑是梦里相逢。

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露草里唧唧哭叫着的寒虫。

漂泊在外的游客应该长醉,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响钟。

【词语解释】

1、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

2、城阙: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

3、千重:千层,形容夜色浓重。

4、翻疑:反而怀疑。翻:通假字,通“反”。

5、风枝:风吹动树枝。

6、羁旅:犹漂泊。

7、晓钟:报晓的钟声。

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竟怀疑是在做梦。他们在异乡的生活是凄苦的,相逢很不容易,一起畅饮长谈,害怕天亮就要分手,这一切充分表现出同乡间深厚的友情,意境深刻。末句写出无限留恋惜别的心意,语短情长。诗人对秋夜萧疏景物的描绘,烘托了旅况的凄清。

诗写故人在秋夜月满时,居然能偶集京城长安,感慨无限。因为相见非易,应作长夜之欢,故最怕晓钟,担心分手。

首联写相聚时间、地点;颔联写相聚出其不意,实属难得;颈联以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典故,暗寓乡思。尾联写羁旅之愁,应作长醉,款款写来,层次分明,写景有致,抒情深沉。[3]

诗的颈联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书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感。

末联中的“长”“畏”两字用的最好。“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之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

详细阐释: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首联写与故人相聚的时间、地点;颔联写在乱世中相聚实属出其不意;颈联写秋夜的凄凉景色,暗寓他乡生活的辛酸况味;尾联写长夜叙谈,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人相聚的珍惜和朋友间深厚的友谊。全诗叙事写景,情景交融,含蓄婉转,真切感人。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秋夜里,一轮圆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城池沉浸在夜色重重的包围之中。诗的开头两句,一写时间:秋天的满月之夜,一片清辉;一写地点:京城长安,已沉睡在静静的深夜里了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我们不期而遇,一起在长安相聚,却令大家怀疑,是相逢在梦里。虽身在长安,还能与江南故人偶集客舍,倒反而使人怀疑起来,这莫不是在梦中相会吧。“还作”、“翻疑”,感情真挚,笔底传神。为什么会有这样动人的感情呢?因为自己离家在外,心境也是极为凄苦的。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秋风飒飒,惊飞了树枝梢头栖宿的乌鹊,玉露冷冷,秋草里寒虫唧唧地啼泣着。颈联所写的“惊暗鹊”、“泣寒虫”,固切时序写秋景,实寓有怀乡的悲凉况味。“惊”、“泣”二字,含意深刻,写尽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于饮酒,酒醉方能解千愁,大家相互挽留着不肯散去,心里只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又要分手。尾联里,作者直抒胸臆“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羁旅他乡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晓钟一敲,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竟夕长谈,犹不忍分离,这既表现了对故人的深情厚谊,也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韵调清美,悠然不尽。夜深将晓,显示出异地故人相会的喜悦及友人们的真挚感情,衬托出羁旅生活的孤独、寂寞和愁苦。他乡遇故人,是人生之一大极乐,正因为当中浸透着多少的异乡孤寂啊!

拓展阅读

1、韦应物最著名的韦应物《嘉陵水声寄深上

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注释

①嘉陵,在今四川I省境内,为长上游支流。上,唐称僧为“上”。

②泄,渲泄,排放。奔湍,奔腾的激流。

③神禹迹,传说中夏禹治水留下的遗迹。

④自,本来,原来。云,语助词。

⑤相激,相撞击。

⑥雷转,像雷声一样回旋。空山,空寂的山间。

⑦“贻之”二句:贻,赠送。之,指上面提出的问题。

⑧道门,佛门。旧,旧,朋友。道门旧,即深上

⑨了,尽,结束,引申为解决,解答。

⑩物我情,指观外物的实情与主观自我的认识。这二句是说,我把个问题呈请佛门旧友深上,望能给予透彻的解答。

参考

击凿山崖飞泻急速的水流,号称是远古的大禹遗迹。晚上旅馆佛寺的大门喧腾声,独自一夜里睡觉不能安然熟睡。水的特点本是安静的,石头中本来也没有声音。为什么两者互相冲击(水冲击石头),雷鸣幽深少的山林使惊。把这个问题遗留给寺观的旧友,了却它给我的疑问。

《嘉陵水声寄深上》是唐代韦应物的作。这首从嘉陵两岸景物,险崖与急流等景象,让联想到水性与石质,从禅的角度去思考生,显得十分自然。正所谓“水性长静,石亦无声,二缘和合则声生,了知缘起则性空,性空无生灭。”篇不被生灭法转,直契真如。

这是一首充满禅趣的妙篇抓住嘉陵水声展开构思。

当时作者正在苏州山寺独宿,嘉陵水的涛喧如雷,使作者不能安席,于是引起了作者对佛性、对物理的思索,主要是思索静的自性怎么会转而成动的喧响,思索间由颇多感触,便写下了这首

发端两句借大禹治水的传说写嘉陵水声的由来。意思是说,大概由于大禹的神奇力量,他凿开险峻的山崖,使飞流急湍奔腾直泻,发出巨响。起笔即紧扣题,显得气势雄伟。

的三、四两句写夜宿出门店,由于水声的喧闹,通夜无法安寝。这两句一方面承接上文,进一步具体写出嘉陵水声之大;另一方面又极自然地引发出下文对水性的议论。这是阐发禅理、表现禅趣的转折点。

而五、六、七、八四句借水声与山石激荡出巨响的自然现象展开议论,颇含折理。大意是说,水性本来是安静的,山石也不会发出声响,可是两者一激荡,竟发出惊雷一样的巨响,完丧失了水石的本性。我们从这一自然现象中,可以悟出很深的禅理:在社会中,应当以无念为宗,不取不,不染不著,任运自然,自在解脱,应当象水石一样保持安静和无声的本性,清静无为,也就具备了佛性。水石保持住本性就具备了佛性,向自性中求取,保持住清静无为的本性,也就具备了佛性。韦应物这种思想带着很浓的消极成分,应予批判。不过,从这首中,却可看出韦应物禅学修养是很深的。

的最后两句,表示自己写这首的目的是以此赠给深上,彼此交流禅学心理,并对深上彻悟物我之情的禅学修养无限向往。[4] 的结尾颇有意味,提出了问题,但是自己并不去回答,而是把疑惑推给了老友,有一种意责难的狡黠。另一方面传达了一种深奥的禅意,表达了对于物性和情的感悟。因为的心性在遇到外物相激时,也会产生强烈反映,物性和情本来就是相通的。我们不知道深上是如何作答的,事实上,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回答。这个结尾,写得既很切题,又留有余味,不失韦氏平淡有味的风格。

2、《杂·生无根蒂》

《杂·生无根蒂》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陶渊明。其古文如下: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

【前言】

陶渊明《杂》共有十二首,《杂·生无根蒂》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公元41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解释】

①蒂(dì帝):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②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③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世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④斗:酒器。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⑤盛年:壮年。

⑥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

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

陶渊明《杂》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公元41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正如明黄文焕《陶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的基调。

这种关于“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十九首》之“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不断地改变着,每一个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深刻的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虽然在他的隐逸文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生如幻的绝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中表露得非常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杂》其五)但他毕竟没有完放弃美好的生理想,他转向*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这种欢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这是陶渊明式的及时行乐,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十九首》)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们引用来勉励年轻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执着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为之感奋。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深省。

3、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的意思及

出自陆游《幽居初夏》

幽 居 初 夏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参考

那湖光山色的美丽地方,就是我放翁的家。槐柳树阴满满啊,小径幽幽,归途袅袅。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湖畔草长鸣蛙处处。新茬的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绽放。时光流逝亦老,不见当年相识。午时梦回茶前,谁共话当年?

南宋陆游的一首七言律。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描述了闲居时的闲适心境。

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八句前六写景,后二结情;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

首句“湖山”二字总冒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关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阖。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这一句暗笔点题。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观”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的视线随鹭飞儿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来写。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一“观”字,更显得静观自得,心境闲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从下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而且,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箨龙”已经过去“头番笋”,则林中定然留有许多还没有完张开的嫩竹;“木笔”才开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展示给读者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的之中的动态的景物。

从章法看,这前六句纯然写景,而承转开阖,井然有序。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章法十分严谨。但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景色;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刘熙载《艺概·概》说:“律中二联必分宽紧远近”,这就在严谨中又有变化。

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怡然自得之乐,读至此,真令以为此翁完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了。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情荡漾。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可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怅怅。所以说这首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4、李商隐《无题两首 其二》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文解释:

层层日幕深垂遮掩着莫愁堂,独卧闺房中觉得静夜漫长。神女遇楚王的事原本是场梦,小姑独处的地方本来就没有情郎。水土的风波虽恶,但我不信菱枝竟脆落得无法抵挡,白露不滋润有芬芳气质的桂叶。即使相思完没有什么好处,也不妨怀抱情痴惆怅终身。

词语解释:

卧后:醒后。

了:完

清狂:痴情。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的独特艺术风貌。描写了女主公身世遭遇,来抒写女主公爱情失意的苦闷。主公在深夜追思往事,独白相思。这首用典自喻,深情款款,诚挚感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的独特艺术风貌。这首七律无题,内容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写少女醒后细品梦中的情景,必然若失,徒自伤感,并表示为了爱情甘愿受折磨,决心追求幸福。

这首侧重于抒写女主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非常概括。一开头就撇开具体情事,从女主公所处的环境氛围写起。层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独处幽室的女主公自思身世,辗转不眠,倍感静夜的漫长。这里尽管没有一笔正面抒写女主公的心理状态,但透过这静寂孤清的环境气氛,读者几乎可以触摸到女主公的内心世界,感觉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

颔联进而写女主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像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却几乎让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典如同己出的程度。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似乎暗示: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托,但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颈联从不幸的爱情经历转到不幸的身世遭遇。这一联用了两个比喻:说自己就象柔弱的菱枝,却偏遭风波的摧折;又象具有芬芳美质的桂叶,却无月露滋润使之飘香。这一联含意比较隐晦,似乎是暗示女主公在生活中一方面受到恶势力的摧残,另一方面又得不到应有的同情与帮助。“不信”,是明知菱枝为弱质而偏加摧折,见“风波”之横暴;“谁教”,是本可滋润桂叶而竟不如此,见“月露”之无情。措辞婉转,而意极沉痛。

爱情遇合既同梦幻,身世遭逢又如此不幸,但女主公并没有放弃爱情上的追求──“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即便相思然无益,也不妨抱痴情而惆怅终身。在近乎幻灭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渝的追求,“相思”的铭心刻骨更是可想而知了。

中唐以来,以爱情、艳情为题材的歌逐渐增多。这类作品在共同特点是叙事的成份比较多,情节性比较强,物、场景的描绘相当细致。李商隐的爱情却以抒情为主体,着力抒写主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她(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生动性,又往往要在中织入某些情节的片断,在抒情中融入一定的叙事成分。这就使的内容密度大大增加,形成短小的体制与丰富的内容之间的矛盾。为了克服这一矛盾,他不得不大大加强句之间的跳跃性,并且借助比喻、象征、联想等多种手法来加强的暗示性。这是他的爱情意脉不很明显、比较难读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正因为这样,他的爱情往往具有蕴藉含蓄、意境深远、写情细腻的特点和优点,经得起反复咀嚼与玩索。

无题究竟有没有寄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离开歌艺术形象的整体,抓住其中的片言只语,附会现实生活的某些具体事,进行索隐猜谜式的解释,是完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像冯浩那样,将《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中的“垂杨岸”解为“寓柳姓”(指的幕主柳仲郢),将“西南”解为“蜀地”,从而把这首和《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说成是“将赴东川,往别令狐,留宿,而有悲歌之作”,就是穿凿附会的典型。但这并不妨碍读者从歌形象的整体出发,联系的身世遭遇和其他作品,区别不同情况,对其中的某些无题作这方面的探讨。这首着重写女主公如梦似幻,无所依托,横遭摧折的凄苦身世,笔意空灵概括,意在言外,其中就可能寓含或渗透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感。熟悉作者身世的读者不难从“神女”一联中体味出在回顾往事时深慨辗转相依、终归空无的无限怅惘。 “风波”一联,如单纯写女子遭际,显得不着边际;而从比兴寄托角度理解,反而易于意会。作者地位寒微,“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仕途上不仅未遇有力援助,反遭朋*势力摧抑,借菱枝遭风波摧折,桂叶无月露滋润致慨。他在一首托宫怨以寄慨的《深宫》中说:“狂飚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取譬与“风波”二句相似(不过“清露”句与“月露”句托意正相反而已),也可证“风波”二句确有寄托。何焯说这首无题“直露(自伤不遇)本意”,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不论这首无题有无寄托,它首先是成功的爱情。即使读者完把它作为爱情来读,也并不减低其艺术价值。

5、国风鄘风墙有茨

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注释

鄘(yōng):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省汲县北。

茨(cí):植物名,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刺。

埽(sǎo):同‘’扫‘’。

中冓(gòu):内室,宫中*之事。

道:说。

所:若。

襄:除去,扫除。

详:借作“扬”,传扬。

束:捆走。这里是打扫干净的意思。

读:宣扬。

参考

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扫不掉。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没法说出口。如果真要说出来,那话就难听死啦。

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除不掉。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没法详细说。如果真要说详细,那话说来可长啦。

墙上长满了蒺藜,没有办法打捆走。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不能对说。如果真的传开来,简直就是羞辱啊。

《国风·鄘风·墙有茨》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歌总经》中的一首。这首主要意思是讽刺宣姜不守妇道,和庶子私通,其事丑不可言。三章,每章六句,一唱三叹,在结构上体现出一种递进关系,有效地增强着歌的讽刺力量。

这首内容与《邶风·新台》相承接,主要意思是讽刺宣姜(齐女)不守妇道,和庶子*,其事丑不可言。以墙上长满蒺藜起兴,给的感觉,卫公子顽与其父妻宣姜的私通,就像蒺藜一样痛刺着卫国的国体以及卫国民的颜面与心灵。

一唱三叹,在反复重复的数落中,一层层加深着对这一宫廷丑事的批判。在结构上,叠咏而意义递进,无论在内容、思想感情上都是一层深过一层,有效地增强着歌的讽刺力量。中之“不可埽”、“不可襄”、“不可束”,表面上写墙茨之延伸愈来愈长,几乎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实际上是比兴卫公子顽与其父妻私通已经到了*糜烂、昭然无忌的程度。中之“所可道也”、“所可详也”、“所可读也”,表明们对这种宫廷丑事的议论,在一步一步的升级,几乎已经尽皆知了。中之“言之丑也”、“言之长也”、“言之辱也”,写们对于这种宫廷丑闻的感情态度,由丢脸、气愤到感到耻辱,真有一之祸,祸及国体的感觉。

三章重叠,头两句起兴含有比意,以巴紧宫墙的蒺藜清扫不掉,暗示宫闱中乱的丑事是掩盖不住、抹煞不了的。接着便弄玄虚,大卖关子,宣称宫中的秘闻“不可道”。至于为何不可道,**,却又微露口风,以便吊读者口味。丑、长、辱三字妙在藏头露尾,欲言还止,的确起到了欲盖而弥彰的特殊效果。本来,当时卫国宫闱丑闻是妇孺皆知的,用不着明说,特意点到为止,以不言为言,调侃中露讥刺,幽默中见辛辣,比直露叙说更有情趣。皆为俗言俚语,六十九个字中居然有十二个“也”字,相当今语“呀”,读来节奏绵延舒缓,意味俏皮而不油滑,与的内容相统一。三章排列整齐,韵脚都在“也”字前一个字,且每章四、五句韵脚同字,这种押韵形式在《经》中少见。

点击查看更多《江乡故人偶集客舍》的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62488.html

热门阅读

  1. 赞颂心灵春天的诗歌
  2. 三字经论语者的典故
  3. 人教版语文《江南》教学设计
  4. 金色的蒲公英优秀教学设计
  5. 对秋天赞美的诗句有哪些
  6. 超市临时工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7. 幼儿园大班学期总结范文推荐
  8. 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征文
  9. 小班特色的活动计划范文
  10. 2016猴年企业祝福语
  11. 初一上册语文古诗解释以及译文
  12. 课文詹天佑第2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13. 笛卡尔的经典名言汇编推荐
  14. 关于爱国的诗句古诗
  15. 9月10日教师节祝福语汇总
  16. 2015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集锦
  17. 创作与赚钱杂文随笔
  18. 太阳的解释及造句
  19. 饭桌上的故事五年级记事600字
  20. 关于小狗圆舞曲的音乐教案设计
  21. 沙漠中的绿洲课堂教学设计
  22. 吃薯片的乐趣随笔
  23. 母亲生日祝福语 感人
  24. 校园心理励志情景剧剧本 《梦想的旅程》
  25. 我的班主任学生优秀作文
  26. 毕业典礼教师代表优秀发言稿范文
  27. 有趣的鞋小班综合活动教学设计
  28. 爱情诗歌集
  29. 汽车维修特许合同模板
  30. 龙虾和螃蟹寓言故事
  3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促进国家课程全面落实论文
  32. 三月你好唯美句说说
  33.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34. 清明节的经典诗句
  35. 儿童睡前故事《蜗牛先生的快递公司》
  36. 小学五年级一件后悔的事作文
  37. 大学生幼儿园暑期实践报告
  38. 清明节诗词
  39. 关于新学期开学第一克主题班会教案
  40. 中小学行政办公室工作计划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