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两只笔的孩子》教学设计内容

发布时间: 2025-07-12 14:56:35

《挂两只笔的孩子》教学设计内容

知识:

学会5个生字,理解12词语的意思,能摘录课文中有分号的句子,能用关联词“无论……都……”、“虽说……可……”造句。

进一步认识过渡句与过渡段,能说出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能力:

能借助过渡段和过渡句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给课文选择正确的中心思想。

学有余力的同学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的想像,把王老师找陆小亮谈话的内容写下来。

情感:

懂得只有认真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为别人服务的道理。

能借助过渡段和过渡句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给课文选择正确的中心思想。

学有余力的同学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的想像,把王老师找陆小亮谈话的内容写下来。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

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在口袋里挂着笔的人吗?

2、你们想想,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一个挂着笔的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们说第一遍读课文,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

为什么挂两枝笔?挂了笔结果怎样?等。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

4、说说:

除了刚才解决的问题,你还读懂了什么?

三、找出过渡段,给课文分段。

1、这单元我们重点学习的是过渡段。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划出过渡句或段。

2、交流。齐读过渡段。

3、利用过渡段,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落大意。

4、小组内交流。

5、集体交流。

四、学习第一段。

1、抽生读第一段。

2、听后交流。

说说:你从第一段中了解了什么?

你觉得第一段中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

1、出示过渡段,齐读。

2、为什么小亮也有不挂笔的时候呢?展开想像,说说你认为不挂笔的原因。

3、学生自由读第二段。

4、交流:说说陆小亮不挂笔的原因。

5、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陆小亮帮老奶奶写信时的情况?

引出:“费劲”

6、认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亮“费劲”?用笔标上号,并在旁边写上理由。

7、交流。结合指导朗读。理解课文。(重点)

8、作为小亮的朋友,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二、学习第三段。

1、可小亮后来又重新挂上了笔,这是为什么呢?

2、你觉得王老师会对小亮说些什么?请你以王老师的口吻来说说。

3、听了王老师的话,小亮会怎么想?

三、延伸。

1、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觉得小亮该不该再挂上两枝笔?为什么?

2、自由讨论。

3、集体交流。

4、结束语:相信,有了朋友的鼓励,老师的关心,陆小亮同学一定回振作起来的。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

左右为难费劲

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

拓展阅读

1、小儿辩日优秀

知识与技能: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态度,体会无止境的道理。

重难点:

理解课文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态度,体会无止境的道理。

一、游戏激趣导入

猜一猜:——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育家,儒家派的创始人。(孔)请同给大家补充介绍有关他的文常识。孔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能背一句吗?

可这位以博多闻而著称的伟大哲人在往东方各国游历的路上却被个小的争执给难倒了。到底是什么难题难倒了这位对中国历史文化以深刻影响的卓越智者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小儿辩日》去看个究竟。。

二、温故知新

1、(出示幻灯片2温故知新)辨析“辩、辨、辫”并简释文题中的“辩”。

2、“日”与“曰”区分,你能背诵有“日”的诗句吗?。

3.释题:小儿辩日(出示幻灯片3常识简介)

4、质疑:从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出示幻灯片4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二)有韵味地朗读课文。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出示要求:出示幻灯片5读对、读通、读懂。。(出示幻灯片6课文)

(三)小组合作,理解重点词语。

1、结合课下注释,引导生用查字典或联系旧知识的方法理解重点词语。

2、生汇报自情况

3、(师出示幻灯片7、8重点词语的注释,)帮助生理解句意,从而

正确断句

(四)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四、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则殆

(一)(小组习讨论:小儿争辩的观点是什么?朗读,汇报)了解小儿各自不同看法是什么?

1、师:小儿对太阳有不同的看法,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2、让生在文中找出。

3、反馈“辩斗”的观点:(出示幻灯片9)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根据下面的注释理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小儿各自的意见到底是什么?

5、生反馈: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个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6、师板书:日始近、日中远、日始远、日中近

(二)了解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1、师:有理有据才能让人信服,争论的理由有各自是什么呢?你们能找出这一段话吗?

2、生找句反馈。(出示幻灯片10)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3、师:你们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说说这一段话的意思吗?

4、反馈意思:一个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一个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一些热而离得远凉些吗?(注意反问的提示朗读)师板书:近大远小、远凉近热。

5、为什么会有不同看法?——观察角度不同。一个是从视觉角度,一个是从感觉角度。看来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我们要注意客观科地分析事情。

6、你对这的辩论有什么评价、看法呢?生应了解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辩论的精神。(自以为有道理);

(三)配乐诵读

读出语气,读出韵味,诵读提示:短文的精彩部分是简洁生动的人物对话。前句说的是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出示幻灯片11、12)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使有对比色调。要读出对比的感觉。

(四)分角色朗读(出示幻灯片13)

五释疑解惑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出示幻灯片14)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生的解释。(出示幻灯片15)师总结归纳:其实,太阳无论在早晨还是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理性看待“孔不能决”。师:孔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2、生反馈:孔不能回答,笑着说,谁说孔的知识又很多呢?

3、你怎样看待孔的“不能决也”?(出示幻灯片16)

4、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依孔当时的名望和识。如果承认不能决定需要相当大勇气的,何况是对着个小。但孔没有妄加论断。他选择了实事求是,他的这种求实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也正如他自己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问题连公认的大问家也有所不知,可见人们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确实不可能无所不知,真是“海无涯啊”!

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示幻灯片17)小儿的辩斗,让我们明白: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地分析事物,要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孔的“不能决也”让我们明白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无止境,更让我们懂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而时习之(出示幻灯片18)

1.熟练背诵《小儿辩日》;复述课文。

2、写一写完本课的收获。

一儿另一儿孔

日始近日初远

日中远日中近不能决

(近大远小)(远热近凉)

2、小儿辩日优秀

材简析

小儿辩日》是人修订版材六下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个小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这样博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无止境,再博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小儿辩日》这篇文章,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实事求是的科态度,体会无止境的道理。

重难点

重点: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时间1课时

课前师生合作背诵(《论语》中的名句)

①师:“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

②师:“知之为知之”,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师:“而时习之”,生——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④师:“曰:人而无信”,生——不知其可也。

⑤师:“曰:朝闻道”,生——夕死可矣。

一、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1、听音写字:bian(第四声)。同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

2、我们今天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小儿辩日》,结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怎样理解的?

“日”字什么意思?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

质疑:辩论的结果怎样呢?谁又参与了这场辩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习。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过哪些文言文?(《杨氏之》《伯牙绝弦》《弈》)你是怎样习的?

交流文言文习方法。

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些方法习。谁能介绍一下《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出处?

生介绍列和《列·汤问》。

二、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1、生自读课文

师:把书打开,我们先来试着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生练读课文,指一生读课文。

3、师范读:同们在断句方面存在困难,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认真听,看看你的停顿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

4、找一生读,师评价。

5、生再练,齐读(课件出示全文断句)

三、理解课文--“辩日”

1、师:读得真好。现在看书,结合书下注释和你自己查阅的资料,想想你都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2、生读文思考,并小组交流。

3、师生交流共议:

东游,见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论。东游:向东游。有一天,孔到东方游,看到个小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

: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个小。孔的生平。(大屏幕适时出示孔像,屏幕介绍:孔,儒家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家、育家,后世尊称为圣人。)

师:听了同老师对孔的介绍,再读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孔虚心,不耻下问;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都被吸引了。)

师引:这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激烈、精彩、引人入胜)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读,评价,自读。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去:离。日中:中午。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师引领生理清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一儿远近

师:课文中有一个小的话没有直接说,你能变成和第一个小一样的句式吗?生说(大屏幕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指导朗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持一个观点,另一个人非和你对着干,你说东,他非说西,你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呀?(很着急想表白自己,不服,想用观点压住对方,想找人评评理。)

你们是个小儿,你能辩一辩吗?练习一下。点生角色对话,点评,让生注意语速快点,观点咬字清晰些。再练习。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一儿曰: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理解:及:到。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探汤:把手**热水里。拓展“赴汤蹈火”,理解汤的意思。

“及其”,师追问怎么知道意思的?(联系“及”的意思)课件出示“车盖、盘盂”。

理清个小各自的理由,师板书: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大(如车盖)小(盘盂)

一儿远(苍苍凉凉)近(如探汤)

师: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

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个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指导朗读:他们各自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支撑观点,讲起话来自然理直气壮,胸有成竹。

师引读:一儿曰__________,指一生读。

点评,师再引:一儿曰________,再指一生读。

这是比喻句,把比喻成什么慢点读,反问句应语气强些。

生分角色读,反复读几遍,层层深入,语气渐强。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的辩斗。

不能决也。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孰:谁。汝:你。知:知识。整句话的意思说,孔不能判断,个小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不能决也——这是这件事的结果。孔不能决,你能决吗?点生说。师课件出示图解,中午和早上一样远。

师:孔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家、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这简直……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千多年前,人们的科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也一定有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师:你们能从客观的角度上公正的看问题,非常了不起。那么你们说,个小的笑是嘲笑吗?为什么?

谁能读出这种天真?

生读,点评;师范读,齐读。

四、多种角度思考“辩斗”结果

小儿辩日,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1、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3、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

4、宇宙无限,知识无穷,无止境的道理。

5、小儿天真活泼。

师:这一辩,真是令我们受益匪浅啊!让我们有感情的再读读这篇课文。

生齐读。

五、拓展延伸,背诵课文

1、出示《揠苗助长》原文,生借助注释理解主要。(机动)

3、试背诵课文。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大(如车盖)小(盘盂)孔不能决也

一儿远(苍苍凉凉)近(如探汤)

3、小儿辩日优秀

1、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能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能根据角色演绎故事。

3、理解课文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态度。

自制课件。

一课时。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创多种情景激发生读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文。

一、谈话导入(2分钟)

1、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

2、引用古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诗、古文与我们现在常读的文章是不同的。今天我们一起第一次习一篇古文《小儿辩日》。(板题)

二、读通读懂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范读全文。

2、生跟读全文。

3、师领读全文。

4、生质疑:

日与曰(一个胖点儿、一个瘦点儿)智与知(通假字)

5、借助注释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提问:这个故事里有几个人物?是哪几个人物?

三、扮演角色,感悟课文(18分钟)

过渡:个小和孔之间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先在讨论问题,孔介入……

1、师生分角色读文遍。老师相机指导。

2、生四人小组分角色读文遍:

(二个人读叙述语言,个人各读一小儿,第一遍强调语气,第二遍带上动作。)

3、四人表演读一次,众生评议。

4、生上台对话一次,众生旁白:

过渡:我觉得个都得有板有眼,但这毕竟是古文。能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话,不背课文,有没有难度?

5、生思考后,上台表演次,师充当孔。(相机指导词语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辨别明理(10分钟)

过渡:现在咱们来想一想,争执激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他们坚持自己的看法呢?

1、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板书:

早晨:近大远凉

中午:远小近热

师过渡:这毕竟是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场辩论,如果现在我们做第三个小,第四个小,参与这场辩论,你有什么道理来讲。

2、扮演角色,试着辩论:

师过渡:千多年前的辩论,我们参与了,但是我知道,这个问题呀很难辩明白,如果让现代的科家去辩,可能也很难说清楚,不要紧。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个新的问题,你们觉得这或者孔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习的吗?

3、生自由谈习收获:

(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创新、不怕犯错误等等。)

师过渡:刚才本人扮演孔,我觉得我身上也有一点优点,刚才对大家说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不能决没有装懂,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在这一点上,是否值得我们习?好!我们再一起把课文读一遍。

4、师生齐读课文。

5、课外拓展:

这场辩论到此结束,同们回去后如果有兴趣,可以再查阅相关的资料,看看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

点击查看更多《挂两只笔的孩子》教学设计内容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6941.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