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15 11:51:54

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设计范文

教材说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十二册第十五课《古诗两首》中杜甫所写的一首诗。此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尽情抒发了失地被收复后作者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对民深沉炽热的爱。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4、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录音、小黑板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师:同学们,查找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能常用。今天,老师将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想知道是什么惊喜吗?

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有请他的到来!(生鼓掌!)

4、出示杜甫肖像

①师:目光深邃幽远,胡须浓密有致,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忽然,传来喜迅,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③指生读

④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胜利的消息告诉前来听课的所有的老师吧!(学大声齐读)

二、分工合作,自学古诗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

2、出示小黑板(诗全文),请一生读。

3、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4、分组自学古诗,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5、学生汇报。

6、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

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并体会加横线词,古今含义的不同。

7、知识讲解:

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看出?(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生读诗,并把意思连贯说一说。

9、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教师送词并板书:喜极而泣。

三、悟境读书

1、导语: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2、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师:看到了什么?

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3、导语:此时此刻,深入正在抒发着自己关心国家国心民生的壮阔胸怀!

4、幻灯出示杜甫《春望》,请生配乐朗读。

5、师渲染气氛: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6、师: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8、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9、杜甫的家乡在哪?(洛阳)

师介绍洛阳并幻灯出示司马光《洛阳看花》,让学生感受洛阳之美。

10、导语: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请小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巫峡),请大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襄阳),请全班读最后一句(评:洛阳到了!)

11、导语:同学们,洛阳真美,你们看见了吗?

12、让学生做动作(踮起脚看),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13、请一生上讲台说看见了什么,并作指导。

14、请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15、学生读自己描写洛阳美景的句子。

16、导语:杜甫曾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不美也是自己的家乡啊!更何况,洛阳如此之美,也难怪杜甫听到胜利的消息会高兴的流下泪来。

17、再次齐读全诗。

四、延伸发散

1、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人高兴得流泪的事?(提示:奥运健儿领奖时,台湾同胞大陆同胞团圆时)

2、引导说出共同点。

3、导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运动员所有的辛劳都得到了肯定,他流泪了。

台湾同胞和大陆的兄弟姐妹分散了几十年,**盼,夜夜盼,终于欢聚一堂,所有的期盼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圆满之前,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或者是煎熬。想一想,这里,杜甫也高兴得流泪了,在朝廷军队收复失地之前,杜甫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4、生:讨论回答。

5、导语:同学们,现在杜甫再也不要过这种滇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他能不高兴吗?他能不流泪吗?

6、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7、再看一眼杜甫,想对他说些什么?

8、生说话训练。

9、小结:

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

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生鼓掌)

下课!

拓展阅读

1、六年级诵读

内容

》是唐代诗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抒发了听到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喜”字,从喜讯,到流喜泪、观喜容、呈喜态、唱喜歌、思喜归、无处不喜。

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结合有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风格。

3. 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和为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归心似箭和为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理念

以读、诵为主线,层层深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落实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课堂的情趣。

过程:

一、聊聊诗人,导入新课

1.简介诗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安子美,府巩县(今巩义市人)杜甫

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的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简介时代背景,揭课题。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以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

相继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写的这首诗《

二、读读古诗,整洁体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全班正音,注意蓟念“jì”,涕念“tì”

3.再读古诗,指导生接古诗的音韵与节奏,读好每一句全班齐读。

三、自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导生自读自悟,感悟诗意。

(1)生回忆交流弄懂古诗诗意的方法。(结合注释,反复读中理解,联系插

图,发挥想象,串联词义等。)

(2)请同综合运用以上方法,默读弄清诗意,不理解的可以打上“?”。

(3)同桌相互合作,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师引导,生全班交流自情况。

(全诗大意:在剑门外忽然听说复了蓟,乍听到这个消息,止不住

的泪水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愁颜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胡乱拾着诗书不禁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纵情饮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直奔那旧都洛阳。)

(1)师评价。(注意侧重生把握意的能力,重点评价生口语表达能力,

遣词造句的精当。)

(2)带着对诗的理解齐读古诗。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师配乐读全诗,引导生想象全诗意境。

2.组织交流,引导生结合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诗人听到“”时,有何感受?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师相机小结:“初涕泪满衣裳”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这

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时,自然想到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当看到亲人们都不在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板书:忽传

涕泪

愁何在

喜欲狂

(2)你还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师相机小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喜悦情感的第三

次爆发。诗人像小孩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尽兴,还需要“放歌纵酒”才能把喜情抒尽。“白日放歌”纵酒,不是借酒消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歌唱。他恨不得立即归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真实写照。“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险峡穿行疾驰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全诗用了好些地名,如“剑外”“蓟”“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等,因为贯穿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并不使人感到丝毫的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的真切,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板书:白日放歌

青春作伴

巴峡——巫峡

襄阳——洛阳

3. 指导生诵读全诗,读出诗人喜悦的心情。

4. 指导生背诵全诗。

五、感悟方法,拓展延伸

1.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行,五、六两行讲究对仗。这里,“却看妻子愁何在”与“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酒”与“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仗十分工整,有极其贴切自然。

2.根据诗意,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短

2、《李时珍》的

一、出示像片、介绍人物

二、检查预习

1、分节朗读课

2、区别药方、古方、良方

三、习单元提示

1、明确这单元的习重点是会给课分段。

2、指出给课分段方法很多,我们先习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分段。

3、讲清这种方法的一般步骤:

(1)、认真阅读课,了解全讲什么。

(2)、仔细阅读,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把几个邻近的讲同一意思的自然段归并成一段。如果有的自然段单独讲一个意思,那就独立成为一段。

四、阅读课,按照习提示的一般步骤给课分段。如下表:

小节

节意

分段

小标题

1李时珍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

第一段

立志

第二段

3李时珍决心编写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第三段

编写

4李时珍去各地采药、访问群众

5李时珍编成《本草纲目》

五、重点习课第二大段

1、谁能说说李时珍为什么下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呢?

生:因为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

2、有哪些缺点?

生:不全、不详、不对。

3、那么,他是怎样编写的呢?

生:注意积累经验

到各地去采药

访问群众

4、你能用上一些联词把他怎样编写的过程连起来说吗?

5、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6、为什么说《本草纲目》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时间长、字数多、内容丰富、流传广)

六、总结

过去的,我将这片老课当成一篇初次阅读的新课去认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站在读者、作者、编者、者这四个不同的角度去钻研材,我重新了本课的

一、生经验为起点,丰富习资源,拉近生本对话的距离。

本课内容是真人真事,但是距离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李时珍的不怕艰苦,不怕危险的精神难以激起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如果仅仅利用第一课时导入的几分钟的时间为生介绍时代背景、人物,生不会有较深的体会。因此,课前,我利用中午语阅读时间,引导生阅读有李时珍的书籍,上网查阅李时珍的资料。这样的,源材而高材,在补充材、拓展材、开发材的同时,帮助生建立起了相知识背景,拉近了生与材对话的距离,增强了材的*力。

二、以自主置疑为切入点,捕捉生兴趣点和难点,以

在以往的备课中,我们常常一连串的问题给生。这些问题并非生活中的原始问题,也不是生提出来的,是师为了而精心、加工出来的,往往脱离生实际,甚至还会扼杀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在本课的中,我首先引导生在阅读课外相资料及初读课后,说说为什么称明朝的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家和药物家,从而引出《本草纲目》一书。然后要求生围绕这本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2、为什么要编这本书?

3、他是怎样编写这本书的?

最后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品读课,合作探究,从而实现个性化的阅读,使走出师烦琐提问、生被动应答的局面。

三、深研读、析其疑

根据生提出的三个问题,师要求生选取其中的一个研读专题进行自主阅读。例:

师:你解决了哪个问题?从哪些句子中得到启发的?

出示: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药性和药效;还有一些记错了药性和药效。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旧的药物书有哪些缺点,说说一部比较完善的哟啊物书是怎样的?再来看看这句话的标点,能不能调换次序?

这样的,既强调了生的自主阅读实践,又重视了生言语实践,生在语实践中,把课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又如在解决生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时,我让生说说你从李时珍编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什么?找找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为什么令人感动。

生:我感受到了李时珍编书的艰难。我是从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中体会到的。

生:我深深感受到了;甚至编书所经历的危险。我是从许多药材他都亲自品尝这儿体会到的。

生:我感受到了李时珍的虚心,他本来就是医术高明的医生,还要访问老农、渔民、猎人。

是人性很强的科,本重视了生的独特感悟,让他们带暗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课,让他们在本和自己内心中走了个来回,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对话解决了问题,更深刻感悟到李时珍不怕艰辛编写《本草纲目》的坚定意志及刻苦钻研、勤实践的态度和忘我的精神。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自然是到渠成

3、《送孟浩然之广陵》的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生:①搜集有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

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生自古诗。

要求:以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情况。

(1)生自愿或习小组推荐。

(2)讲解古诗。

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们以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六、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4、《科利亚的木匣》的优秀

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

②抄写课最后一段的小黑板。

第一课时

分步揭题

①板书木匣,匣字注音,习匣的音、形、义。

②完整板书课题。

科利亚是个苏联的。这篇课讲了他的什么事呢?

朗读课,初步了解内容

生自读,把课读正确,想想课讲了什么事。

②指名生朗读,纠正读错的地方。请生说说课的主要内容。(课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默读课,了解叙述顺序

①布置默读。默读课,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

②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与同座讨论。

③全班交流。

a.哪几个自然段讲埋木匣,哪几个自然段讲挖木匣?

b.另外的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有的是讲情况的变化,有的是讲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

习字词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读一读,再组词。

②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生写生字(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复习字词

①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②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听写后对照词语表自我批改订正。

突出重点,加深理解

①提出重点问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思考。

③全班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师出示课最后科利亚说的话。引导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⑤鼓励生把最后一段抄下来。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

布置作业

①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听。

②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准备一下,到口语交际时和大家交流。

5、画杨桃的

目的要求:

1.理解课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生从中受到科思想方法的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1.联系全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为完成本课的要求,达到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及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目的。通过指导预习,初读课了解章梗概。通过第1课时细读课,理清章脉络,习生字新词。通过第2课时讲读、精读课,理解课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生受到科思想方法的育,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通过第3课时的巩固练习,进一步对生进行语基本功训练。

时可采用从课最后一段入手的方法。先分析父亲的话,再围绕一节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重点分析老师说的那段话。在读懂这段话的基础上,把句子与句子联系起来,理清这段话的层次,弄懂这段话的主要意思,领会其中所说的道理。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根据课题,初读课,边读边思考:

当你们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

2.划出中的生字词,或联系上下理解记忆。3.熟读课,解疑疑。

这篇课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生概括课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理清章脉络,知道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3.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4.读课生注意辨析我、同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5.齐读课

6.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写的是我小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7.以问促读,理清章脉络。

(1)课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画。)(这是章的第1部分)

(3)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的重点。

三、细读课,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生读旁白,另外一名生读同甲,一名生读同乙,其余生读大家的话,师读老师的话。

(2)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审(shěn)晌(shǎng):翘舌音。肃(sù):平舌音。笔顺:■(共8笔)熟悉(xǐ):知道得很清楚。

哈(hā):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ǐ),字义是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理清了章的脉络,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进一步理解课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生自己把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

1.从课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之目的。

(1)请同们齐读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出作者写这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他们讲的内容一样。)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特别、十分)

②请同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习课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不会画画的。)

小结: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画的启蒙老师。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的思想方法。

3.习课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板书: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板书: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的老师说的哪句话?(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生看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中写了两个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同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 我画得是否准确。)(板书: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思想对待事物。)从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他是怎样考虑呢?(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

④指导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5)指导习第13至17自然段。

①对认为好笑的同,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育。)(板书:这几个让轮流看)

②第一个同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③引导生找出有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

①老师从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②看投影片。默读老师的话。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并指名读这一句。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的批评?

③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

④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⑤引导生回顾课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A.通过对课的精读、品味,老师的话始终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叙述,是本的重点。包含着两层意思。前三句为第一层,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为第二层,告诉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样做。

B.通过对老师说的五句话的习,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一段话写得条理清楚的,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义与父亲诲的相似之处。

(有条件的班级,可引导生联系习实际、生活实际,适当举些例子,以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并把从阅读中得到的获,练习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

二、指导完成思考·练习第三题。

1.读题目,明确本题有两点要求。

2.读第一个例句,让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这一句讲的是作者在他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否定了平时看到的样子,肯定了当时看到的样子。(2)启发生联系实际,用不像而像练习说话。如:

①小明长得不像他的爸爸,倒像他的妈妈。

②他的这身打扮,不像个生而像个演员。

③我画的这只天鹅一点儿也不像,倒像是一只丑小鸭。3.读第二个例句。让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这个句子否定了忙着发笑的做法,肯定了要考虑人家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做法。

(2)启发生用不要而要造句。如:①在成绩面前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寻找自己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②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三、完成课后第四题作业。启发生用严肃、熟悉造句。

四、指导生抄写生字(注意以下字形)。

级字不要丢了最后一笔丶。

肃字下面的书写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

晌字与时间有,是日字旁,不要写成口字旁。

悉字中间是米不要看成■字头。

五、指导背诵课的后两个自然段。

六、指导生按要求进行小练笔。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设计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27007.html

热门阅读

  1. 榆次区农产品的市场调查实习报告范文
  2. 201年公司跨年祝福语短信
  3. 2016年搞怪万圣节祝福语精选
  4. 《小女巫》的读后感
  5. 应届毕业生校外实习协议范文模板
  6. 问刘十九全诗详细鉴赏
  7. 改变生活态度的语录
  8. 冬天描写梅花的句子
  9. 莫名伤感的季节诗歌欣赏
  10. 最新农民工劳务合同
  11. 中秋节手机短信祝福语
  12. 欢庆春节手抄报文字
  13. 我是教师我自豪演讲稿范文
  14. 机器人传递快乐教案
  15. 雇工受伤赔偿协议书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