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发布时间: 2025-08-15 22:14:1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无题诗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真实情感,描写的对象事物又是什么,都似是而非,莫衷一是。

李商隐的无题诗一直是李商隐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在读者被李诗巨大艺术魅力深深吸引的同时,其纤丽柔媚的风格与雕琢香艳的词句,也唤起了读者的兴趣与想象。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晚唐唯美文学运动中无疑是最为成功的文学创作。但是李诗隐约幽微的诗旨,其晦涩难解的程度,也可谓登峰造极,少有出其右者。无题诗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真实情感,描写的对象事物又是什么,都似是而非,莫衷一是。王国维先生在《观堂集林》卷23《玉生诗年谱序》云:“有唐一代惟玉生诗词旨最为微晦。遗山论诗已有无人作郑笺之叹。”李商隐诗意晦僻,而尤以无题诗为最。

本文也欲围绕李商隐无题诗研究,就以下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观感和浅见。

对无题诗的范围,学者们似乎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张明非介绍了对无题诗界定的几种方法:“一种着眼于题目,认为标明无题、以首二字或篇内二字为题、题目本身无意义或与诗意了不相涉者,均可归为无题;一种着眼于题材,认为一部分写艳情或爱情的诗,即使有题,也可归于无题,如《圣女祠》等;一种着眼于体裁,认为除内容须写爱情外,形式必须是七律。界定方法不同,无题诗范围自然难以确定,一些研究者在讨论时,便将自认为属于无题却未明确标题的统称为准无题诗。”1 因此,不同学者在论文中所标明认定的无题诗具体数目亦各有不同,现略举几例:如汤翼海认为无题诗应为15首,2 刘学锴的《李商隐》中认为有17首,许总所著《唐诗史》中认为有19首,王灿认为有51首,3 何剑平认为有68首,4 阎海翎认为有99首,5 等等。

依照冯浩《笺注李义山诗集》的分类,“无题诗”计有:五古二、七古一、五律二、七律七、七绝五,共17篇。但是“幽人不倦赏”一首,冯浩《笺注》作“失题”,旧本则都连在“八岁偷照镜”之后,题作《无题二首》;《唐音戊签》分入五古中,亦题作《无题》,所以如依旧说,将“幽人不倦赏”一首划入,共得18篇。但汤翼海先生在其文中指出:

无题诗见于通行之玉生诗集以无题为题者十七首。然纪昀谓“幽人不倦赏”五律乃与无题诗相连失去本题误合为一者。可信无疑。又“白道萦回入暮霞”,一曰《阳城》,既别有题,当非无题矣。故均不为考释。又李义山诗集辑评卷上有“蝶三首”,“长眉画了绣帘开”及“寿阳公主嫁时妆”七律两章均归附于此题之下。纪昀谓此二章乃冶游之词,误入于此。冯浩编为无题二首。此二章诚如纪昀所言,盖冶游之词,非写蝶也。拙见以为此二诗编于“含情春晚”无题诗前后,差近之矣。此类诗谓之失题则可,谓之无题则不可矣。

综合以上各家看法,我以为汤翼海先生观点最为可取。从十七/十八首变为十五首的原因,汤先生已经作出解释。至于所谓从体裁(必须是七律)或是题材(爱情诗/艳情诗)着眼,我以为并非无题诗的界定标准。先说体裁。从冯浩的分类来看,无题诗中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七绝均占一定比例,并非七律一家天下。虽然张尔田认为“无题诗格,创自玉。且此体只能施之七律,方可宛转动情”(《李义山诗辨正》《无题四首》后),但已有学者指出了张氏此说和其处理无题四首的自相矛盾之处。6 因此此说不足取。再看题材:如果说有一部分爱情诗/艳情诗应归于无题诗,那么问题是:1.这样的爱情诗/艳情诗归入无题诗的标准是什么?仅仅是因为这样的诗无题吗?抑或接近无题诗的意境?2.如果无题诗以爱情诗/艳情诗为主要题材,为什么历代方家会感叹“无人作郑笺”、“词旨微晦”?爱情诗/艳情诗的诗旨不是一目了然么?至少这类题材的诗不会有“涩僻难解”的声名。那么这样的分类是否值得我们商榷呢?因此,仅仅以爱情/艳情来概括无题的题材似乎有失片面,作为无题诗的界定标准也就失之偏颇。当然,关于无题诗的题材内容之争,“爱情说”、“寄托说”、“泛论说”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各派见仁见智,各有所长。此题不在本节讨论范围之内,另当别论。

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即“摘首二字为题或以篇内二字为题、题目本身无意义或与诗意了不相涉者”亦为无题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李义山诗集三卷》条下言称:

无题之中,有确有寄托者,“来是空言去绝踪”之类是也;有戏为艳体者,“近知名阿候”之类是也。有实属狎邪者,“昨夜星辰昨夜风”之类是也。有失去本题者,“万里风波一叶舟”之类是也。有与无题相连,误合为一者,“幽人不倦赏”之类是也。其摘首二字为题如《碧城》、《锦瑟》诸篇,亦同此例。一概以美人香草解之,殊乖本旨云云。(纪昀《三家诗评》与此字句近似,而意旨全同。)

纪昀的看法,至少能代表一部分学者的看法。相连误合为一者,汤翼海先生已有所澄清,那么摘首二字或以篇内二字为题呢?我以为这类诗和无题诗还是有区别的。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每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李商隐有意创制无题诗格,自是“诗词之意不能以题尽之”,既然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题目来概括诗旨,那就“无题”好了。而以诗中二字为题,则有欲说还休之意,几近一语道破。否则,为何李商隐不作统一处理,将此类诗全部以“无题”命名,或是以诗中二字为题?何必多此一举?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拙见,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纵观李商隐全部诗作,十五篇的数目只在六百多首诗中占0.33%强。但就是这十几篇无题诗,也成为各派学者研究争论的热点问题。

二、无题诗的研究方法

前人研究无题诗,多结合李商隐生平经历、社会背景来分析创作动因和心理状态,并以史料为依据,对无题诸诗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品评。但因受到“知人论世”、“文以载道”等儒家观念的影响,有时难免矫枉过正,言过其实。叶嘉莹在《关于评说中国旧诗的几个问题》中说:“中国的说诗传统与中华民族固有的思想,实在有极密切的关联。在中国固有的思想中,自当推儒家与道家为二大主流,其影响及于后世者亦最为深广。在中国文学批评方面,当然便也不免受有这二派思想的明显痕迹,形成受儒家影响的‘托意言志’派和受道家影响的‘直观神悟’派。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践道德,故其影响及于文学批评时,便形成‘说理则以可实践者为美,言情则以可风世者为美’的一种衡量标准。因此说诗人乃经常喜欢在作品中寻求托意,并且好以作者之生平及人格为说诗和评诗的依据。…… 中国自《诗经》、《楚辞》以来,比兴讽喻之说可以说早就为此派尊立了悠久的历史传统。”这本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思路,但如果一概而论,认为事事都有托意,自然难免横加猜测,误入歧途。另外,我们知道诗人的作品总是多少带有自己生平经历和内在情感的痕迹,但二者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也并不会因此形成一种映射关系,每一首诗都能在作者的现实生活或生平经历中找到本事。艾略特也曾说过类似的看法:“诗人的心灵活动可能部分地或纯然地依赖诗人本身的经验;然而诗人本身的穷困苦楚和他创作的心灵之间是有分别的;…… 艺术和事实之间永远有*的区别。”7 姑且不说这种区别是不是*的,但至少我们应该明确一个观点:艺术源于生活,却是高于生活的。

学者张尔田在《李义山诗辨正》中的观点:“‘近知名阿候’一首,必有本事,非戏作艳诗也。至‘万里风波’篇,则确系无题,不得谓本有题而失之。其摘诗中二字为题者,只有寄托、本事二种,细玩全集自见。”尽管张尔田认为无题诗俱有本事、寄托,但终不能面面俱到,自圆其说,他也有找不出寄托所在的时候,其时只得语焉不详。他一方面批评纪昀“纪氏于玉一派本未深考,且其妄下注释矣”,另一方面他自己却不能对寄托或本事自圆其说,难以让人信服。

张尔田长于史学,“其年谱部分,应有而有,弗蔓弗枝,诚不愧谱之正宗。史文每条下钩稽条贯,曲达旁通,唐集人事之讨究,自今已前,无有若是之详尽。”张氏在史学方面才干非凡,确实令人瞩目。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史事史料的搜寻比附,是否能完全深入地剖析作品的内涵,直达作者的本意?

黄宗羲较早注意到诗与史的关系:“今之称杜诗者以为诗史,亦信然矣。然注杜诗者,但见以史证诗,未闻以诗证史之阙。虽曰诗史,史固无藉乎诗也。”(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一)但有意识地将诗文作为史料来研究历史,当推陈寅恪先生为首创。陈寅恪认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陈寅恪以诗证史或诗史互证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其所著《元白诗笺证稿》和《柳如是别传》中,其原则是:一是甄别资料,博考而慎取;二是用诗证史,必须辨别“古典”和“今典”;三是诗文证史不仅以诗文为史料,而且诗史互证,方能融会贯通。

卞孝萱先生在《邓之诚与〈清试纪事初编〉》一文中总结了学术上以诗证史的传统,卞先生认为“以诗证史,实有两派:一派为黄宗羲――邓之诚,采用纪事形式;一派为钱谦益――陈寅恪,主要采用笺释形式(如《钱注杜诗》、《元白诗笺证稿》、《钱柳因缘诗释证》)。”8 刘师培也提出,“《全唐诗》中所载感时伤世之诗,均可与史书互证。”(《读全唐诗发微》)

我以为以史证诗(文)和以诗(文)证史是两种可以互相结合、互通有无的研究方法,并不是*排斥的,但以诗(文)证史时,尤其需要注意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几点原则。王静安先生亦云:“……三百年来治之者近十家,盖未尝不以论世为逆志之具;然唐自大中以后,史失其官,武宗实录亦亡于五季。故新旧二书于会昌后事,动多疏舛。后世注玉诗者,仅求之于二书,宜其于玉之志,多所格也。”(《观堂集林》卷23玉生诗年谱序)那么,如果研究者能够避免各位方家指出的片面偏颇之处,研究自然会有心得和成果。当然,亦有学者对“以诗证史”的方法不以为然,认为不足取。9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李商隐研究的方法和视角逐渐多元化,除了已有的研究方法,不少学者尝试使用西方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符号学、结构学、语境学等不同方法,对无题诗的构思、结构、意象、境界、艺术风格/特色以及无题诗的成因等进行探讨,一时间热闹非常。这种局面势必在日后的研究中持续下去,促成新的研究成果问世。

三、结语

囿于篇幅,本文只是选取了李商隐无题诗研究中的两个并非热点的问题,简单谈了谈自己的愚见。关于无题诗,其实还是有大量可供研究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李商隐所作的无题诗虽然数目不算太大,但是李商隐之前基本上没有无题诗,李商隐之后,也没有一位诗人在无题诗上压过他。总而言之,李商隐是无题诗的鼻祖,也是倾注心力创作无题诗的诗人。

无题诗中,大多是哀怨感伤的作品,呈现浓厚的缺月残花的情调,钱谦益在《注李义山诗集序》《有学集》卷十五称: “义山《无题》诸什, 春女读之而哀, 秋士读之而悲。”虽然“无一言经国,无纤意奖善”(李浩《释怪》评义山诗),但是诚如纪昀所谓的“无题诸诗,大抵祖述美人香草之遣,以曲传不遇之感,故情真调苦,足以感人。”(《诗评》评“何处哀筝随急管”一诗后)。香艳而不轻薄,清丽而不浮浅(刘大杰),仍然不失为名家的文学佳作,而孙德谦所说的“义山之诗韬华耀采,促弦锦瑟,自写其玄愁;香烛哀筝,非关于附物。”(序张尔田《会笺》)也不算是言过其实。

在中国诗歌文学史上,李商隐无疑是最为出色成功的诗人之一,其影响也是深远的。他的影响,不仅及于同时代的温庭筠、段成式、李群玉、彦廉诸人,当日风行一时的“三十六体”,正说明了李商隐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功和影响。并且晚唐之后,源流所及,宋初由杨亿、钱惟演、刘筠诸人所代表的西昆体,更是以李商隐为典范,致力于追求模仿李商隐的无题诗、咏史诗。有学者认为,“从宋初期西昆体初具宋诗风貌,到中期的王安石、黄庭坚等大家,以及江西诗派的典型风格,乃至南宋范大成、陆游、杨万里所承传沿袭的宋诗余波,无不潜存着李商隐诗歌艺术追求的影响,尤其是‘无题诗’所表现出的议论使事之风更是影响至深。”(10) 在诗坛上,李商隐的无题诗这朵奇葩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超越时空*绽放,令人心向神往,叹为观止。

拓展阅读

1、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解】

1.以“”命篇,是的创造。这类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目表现,所以命为“”。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有相思之意,“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思念才会结束。

3.蜡炬:蜡烛。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称烛泪。

4.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5.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此指想念对象的往处。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心上人。

6.青鸟:传说中西*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

7.殷勤:情深意厚。

8.探看:都是探望的意思。

9.东风:春风

10.残:凋零

11.泪:指蜡泪,喻相思泪水。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12.镜:照镜,用作动词。早晨梳妆照镜子;镜:名作动,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13.但::只

14.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

15.夜吟:夜晚吟

16.殷勤:情谊深厚。

17.看:探望

18.丝方尽:这里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翻译】

相见的时候难,分离的时候也是难舍难离,春风没有办法,到了暮春,百花就会凋谢;

春蚕直到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吐尽,红烛燃烧尽头,蜡泪才会流干;——(喻相思)

早晨起来照镜子,黑发都变了颜色;.夜晚吟,觉得月光都是寒冷的;——(思念和孤独)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青鸟啊,麻烦您带去我情深意厚的探望吧。

【韵译】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讲解】

这首,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这是人以“”为目的许多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整首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 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人。继盛唐“大杜”(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杜”。对于歌的贡献,特别在于他所独创的“”。这些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记情,并,从而使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限。据考,所写的以《》为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这首《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更多唐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三百首栏目。

这首记叙的应是两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即又离别的景况,这从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力百花残”可以知道。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东风”即春风,指季节;紧随着用“百花残”点出时令,是为春暮。在这样的时节,两个相爱的人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又不得不面临着分离。相见本已是万分“难得”,而离别就更为“难舍”。按一般而言,歌是先写景,后抒情;在这里,作者却是先述离情,再描悲景,更衬出人处于“两难之境”的伤悲心情。“难”之一字,是为全篇的眼。

紧接着,作者在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早晨对镜梳妆的时候,担心因饱受思念之苦而愁白了头发;夜晚对月低吟的时候,害怕不能表达出那一份思念而倍觉月光的清寒。对“镜”,是顾影自怜;对“月”,则是形只影单;再加上一“晓”一“夜”的时间点示,写尽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

末联“蓬山此去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带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是很恰切的。“青鸟”,是神话中给*娘娘当信使的神鸟。当时,人处于玉阳山东山,虽与恋人同处一山,距离不算遥远,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能见容于社会,所以会遭遇到种种的波折和阻碍。句中的“多路”,可作“没有多远的路”或“没有别的什么路”来理解,但是哪一种解释,人却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

2、翻译及赏析

,晚唐作品。大家是否有阅读到了呢。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乌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1.

句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力百花残。

2. 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句是:

蓬山此去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 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的句: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 如果把此当爱情来读,那么,“蓬山”在中喻指什么?

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5. 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人自己,“晓镜”两句是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

吗?

答: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6. 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7. 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你的理由。

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私奉献。

8. 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因而古今传诵。

的《》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

9. 用一句话概括这首的主

答: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表现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10. 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11.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请简析本的抒情特点。 答:本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春蚕和蜡炬一对最具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

3、《两首》生词解析

端】没有来由地,故地。

【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庄生】庄子。

【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王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

【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珠有泪】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能织丝绸,哭泣时眼泪变成明珠。

【可】难道,哪能。

【惘然】迷惘,茫然。

【马嵬】《通志》:“马嵬坡,在西安府兴平县二十五里。”《旧唐书·杨贵妃传》:“安禄山叛,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曰'贼本尚在'。指贵妃也。帝不获已,与贵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

【海外句】此用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外有仙山”意,指杨贵妃死后居住在海外仙山上,虽然听到了唐王朝恢复九州的消息,但人神相隔,已经不能再与玄宗团聚了。此原注:邹衍云:“九州之外,复有九州。”《史记·邹衍传》:“中国者,于天下八十一分居其一分。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一区中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

【他生句】陈鸿《长恨歌传》: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七夕夜半,“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执手各呜咽。”但来世如何尚不可知,而此生的夫妻已经完结了。

【空闻两句】追述玄宗逃蜀时的情景。虎旅:指跟随玄宗入蜀的禁军。宵柝:夜间报更的刁斗。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筹:计时的用具。

【六军同驻马】参注1。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当时句】当年、杨在长生殿盟誓恩爱,朝朝暮暮,而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个夜晚。

【四纪】四十八年。古人以十二年为一纪。玄宗实在位四十五年。

【卢家莫愁】相传古代洛阳女子。南朝乐府歌辞《河东之水歌》:“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此以平民女子莫愁婚嫁生活的幸福与帝、妃的爱情悲剧对比。

点击查看更多论李商隐的无题诗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54995.html

热门阅读

  1. 桃花心木语文教案
  2. 猴年公司年会新春拜年祝福语
  3. 不安情绪的伤感句子
  4. 情人节情侣说说
  5. 201年元宵节祝福语
  6. 描述花开的诗句81句
  7. 如何写小学生竞选班长发言稿
  8. 三字经读后感
  9. 情人节感人的暖心祝福语
  10. 关于励志的唯美句子
  11. 建筑施工机械租赁合同
  12. 大足石刻导游词
  13. 助理工程师实习报告范文900字
  14. 暑假英语日记及翻译
  15. 体育兴趣小组暑假训练活动计划
  16. 参加招聘会的心得体会
  17. 高一体育教学计划表
  18. 酒店管理暑期社会实践的报告
  19. 《一朵小花》教案
  20. 感恩老师的句子50字
  21. 感慨时光流逝诗句
  22. 梁实秋散文作品《旁若无人》
  23. 2019女人励志早安语录
  24. 职称评定自我鉴定
  25. 三十年交情与三块钱散文
  26. 低碳环保的精彩广播稿
  27. 浅谈席慕容的诗与文
  28. 移动学习在运动员文化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29. 201年周末微信群祝福语
  30. 在挂职锻炼临行座谈会上的表态发言稿
  31. 《青铜葵花》读后感范文00字
  32. 春学期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33. 儿童睡前故事:懒熊买西瓜
  34. 过故人庄优秀教案
  35. 2016年端午节送家人的短信祝福语
  36. 2018学年度下学期小学四年级组工作总结
  37. 中职模具专业自荐书范文
  38. 民间传说《鹿母》
  39. 我的澎湖湾生活随笔
  40. 赞美春花的诗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