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刘十九全诗详细鉴赏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译文: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渣,香气扑鼻。
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是用红泥烧制成的。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
你能来我这里共饮一杯吗?
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全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诗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安排。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绿蚁新醅酒”,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近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次句“红泥小火炉”,粗拙小巧的火炉朴素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家酒。“红泥小火炉”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酒已经很诱人了,而炉火又增添了温暖的情调。诗歌一、二两句选用“家酒”和“小火炉”两个极具生发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容易唤起读者对质朴地道的农村生活的情境联想。后面两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邀请老朋友来饮酒叙旧,更体现出诗人那种浓浓的情谊。“雪”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贵。“家酒”、“小火炉”和“暮雪”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韵了无,但是当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纳入这首充满诗意情境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时,读者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属于单个意象而决定于整体组织的气韵、境界和情味。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 其次是色彩的合理搭配。诗画相通贵在情意相契,诗人虽然不能像雕塑家、画家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但是可以通过富有创意的语言运用,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是很有特色的,清新朴实,温热明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诗歌首句“绿蚁”二字绘酒色摹酒状,酒色流香,令人啧啧称美,酒态活现让读者心向“目”往。次句中的“红”字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人的身子,也温热了人的心窝。“火”字表现出炭火熊熊、光影跃动的情境,更是能够给寒冬里的人增加无限的热量。“红”“绿”相映,色味兼香,气氛热烈,情调欢快。第三句中不用摹色词语,但“晚”“雪”两字告诉读者黑色的夜幕已经降落,而纷纷扬扬的白雪即将到来。在风雪黑夜的无边背景下,小屋内的“绿”酒“红”炉和谐配置,异常醒目,也格外温暖。
最后是结尾问句的运用。“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诗人既可能是特意准备新熟家酿来招待朋友的,也可能是偶尔借此驱赶孤居的冷寂凄凉;既可能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温暖,也可能是平日里朋友之间的常来常往。而这些,都留给读者去尽情想象了。
通览全诗,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白居易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晖,这正是此诗令读者动情之处。
拓展阅读
1、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三》精选经典唐诗鉴赏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本诗是一首咏史诗,所咏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始皇。首二句为全诗“总冒”,统括全篇。而且如高山坠石,呼啸而来: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六合”,天地四方,泛指天下。一个“扫”字见来势之猛。“虎视”,如虎之视,将欲有所攫取。“何雄哉!”赞美感叹,尽在其中。这开头两句生动地表示出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贾谊《过秦论》)的声威。接四句对上二句作具体描述:一则紧承上意仍写秦始皇的武功:他一挥长剑,砍断浮云,六国的诸侯都纷纷向西臣服。一则赞秦始皇的雄图大略:说他的英明果断乃上天所授,他的雄才驾驭了各种人才。“天启”,上天的启发。
在尽情歌赞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伟绩之后,笔锋趋于平实叙述: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上句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集天下兵器,铸“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古函谷关,在今**省灵宝县东北。战国时秦置。因关在谷中,号称天险。战国晚期(前241),楚、赵、魏、韩、卫,合纵攻秦,至此败还。本为东方入秦关口,当六国未灭时,秦驻以重兵,防守启闭甚严。今六国已灭,所以它可以向东开放了。这是统一承平的气象。“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铭功”,即刻石纪功。《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 “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二十八年: “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这两句诗表现出秦始皇大功告成,志得意满,故东巡南游,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立石铭功。在琅邪(今兖州东沂州、密州)大兴土木。
此后诗人的笔锋转向对秦始皇残暴统治骄奢愚妄、采药求仙种种劣迹的谴责和讽刺。“刑徒”二句见《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遣刑徒七十余万人,或在咸阳附近建阿房宫,或在骊山(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修筑陵墓。“隈”,弯曲之处。“尚采不死药”至“楼船几时回”这十句,讽刺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派人入海寻不死之药的荒唐愚蠢。始皇二十八年: “齐人徐市(fu)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但徐市等人入海数年,没有音讯,故云: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这个“尚”字,含有尚且或还意,实含有嘲弄、不屑,故茫然心哀,自在意中。沈德潜云: “既期不死,而又筑高陵,自相矛盾矣。” (《唐诗别裁集》卷二)后来,徐市“以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故曰: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意谓:用连发的弓箭射杀鲸鱼,而大鲸鱼像山一样高大。《本纪》称:秦始皇“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今山东省烟台市),见巨鱼,射杀一鱼。”此“连弩”二句之所本。
接四句自成一组,诗人用夸张手法极写长鲸之崔嵬:它的额头和鼻子似五岳隆起,激荡狂涛,喷吐云雾,其声如雷。那高高的鱼脊和羽状的鱼颔(“”),遮住了天空,海里的蓬莱山可怎样寻觅?这里诗人赋予长鲸以气势伟岸不可临近的神威,便无形中衬托出秦始皇的愚妄渺小。
最后四句更以明显的讽刺作结:徐市白白用船载走了数千童男童女,高大的楼船谁见过它返回?结果只见到深深的土地下,金属棺材里,秦始皇的尸骨早已化成寒灰! “三泉”,极言其掘墓之深,即《本纪》云: “第三泉,下铜而致椁”。这四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数千童男童女葬身大海,穷奢极欲的秦始皇,死后还保留了“始皇一帝”的尊荣!
李白此诗,主要事实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但诗与史又有区别。诗首先在凸现人物形象:开头的“扫六合”、“何雄哉”、“决浮云”、“尽西来”何等气概,何等辉煌不可一世!最后的蓬莱不可睹,三泉下仍不免寒灰一团,又何等凄凉,何等无可奈何!这种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无韵之《离**》”(鲁迅语)的《史记》也未必能达到吧。诗人写长鲸的活动前后共六句(“连弩”句至“何由”句),写来气威势雄,虎虎有生气。岂只是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映照和批判吗?应说它永远具有现实意义。
2、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精选经典唐诗鉴赏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这是一首以寓言的形式来指斥时政的诗。诗中诗人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之流,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之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二句以孤鸿与大海相对比,突出了两种不同的物象。沧海是那样的浩瀚广阔,无边无际,而孤鸿是这样渺小,无依无靠。这两种物象的并举对比,已经衬托出了人生于天地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次句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这只孤鸿惊历了大海的惊涛骇浪,以至于都不敢多看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此句反映了诗人屡经*波涛而格外警惕的心态。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二句写政敌的气焰。他们窃据高位,就像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三珠树上。“侧见”二字写这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只能偷偷地“侧”视他们。形象地衬托出了李林甫、牛仙客的嚣张气焰,不可一世。
“矫矫”四句是孤鸿忠告双翠鸟的话:你们不要总是自以为是,不要太得意了!诗人假托孤鸿的口气,以温和友好的口气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忠告。“美服患人指”二句,点出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忠告他的政敌,也流露了当时的处世哲学,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
“今我”二句写自己的打算与态度。既不想重新返回海面,也不留连池潢,猎人们虽然渴望猎取,可是又将从何处去猎取呢?这两句表明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全诗以孤鸿自喻,借物喻人,语意双关,深沉含蓄,寄托遥深。叙事议论,行文缜密。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寓言讽刺诗。
3、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小学生唐诗鉴赏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水部张十八员外: 指诗人张籍。他排行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的官职。
天街:皇城的街道。
酥:酥油。这里形容牛毛细雨滑润无比。
绝胜:远远地超过。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阳(今**省孟县)人,因祖籍昌黎(今河北昌黎),因此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文学成就颇大,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诗气势壮阔、力求新奇,当时自成一家。他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后来的宋诗影响很大。
这是一首描写长安早春雨景的诗。
前两句诗写早春微雨中的景色,极新鲜别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给人以开门见山、脱口而出的快感。牛毛细雨像酥油一样滋润着长安的大道,远远看去地上长出了绿草,走近一看绿色却没有了。“润如酥”把春天的小雨比作油酥,既表现了春雨的珍贵,又表现了春雨的细腻。“近却无”对早春的小草描写极为准确传神。
后两句诗中诗人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这是一年中景色最好的时候,毫无疑问地超过了桃红柳绿、春烟缭绕的晚春。诗人用神来之笔赞美早春,把早春的自然美提高到了另外一种艺术境界。
[1]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语言流畅、自然。
[3]巧用比喻。
4、《十五夜望月》中秋节诗词鉴赏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郎中:官名。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
【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831),字仲初,生于颍川(今**省许昌市人),唐朝著名诗人。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年间考中进士。他是张籍的挚友,而且身世也与张籍有相似之处。出身寒微,虽曾进士及第,却只作过几任小官,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自伤》)。他也以乐府诗著称于世,写下了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风格上也和张籍有相似之处,善写七言歌行,绝少直发议论,语言通俗明快,凝练精悍,确有独到之处,所以世称张王乐府。现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建诗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qlj.top/articles/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