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进一步巩固文言句式知识
3.熟读并翻译课文
第一课时诵读全文,重在朗读,培养语感,整体大概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诵读1——4段,重在翻译
第三课时诵读5——10段,重在翻译
第三课时诵读全文,重在理解*的“情”和“**理想”,学习*崇高的精神境界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①辛亥**先驱者林觉民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林觉民(1887-1911)辛亥**先驱,“黄花岗七十二*”之一。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1907年赴日本庆应大学留学,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将发动广州起义,即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起义时,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在督衙受审时,他毫无惧色,且当众演说,声讨清廷*罪行,宣传**思想,后从容就义
②伟人也有美丽感人的丈夫柔情
(《与妻书》摘抄)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棲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並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③惊天地泣**的巨大灵魂
(《与妻书》摘抄)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二、指导朗读:
1、 教师领读
2、 学生齐读
3、 教师直译全文,并提示个别重要的字词、句式和修辞
4、 内容概括:
①忍悲以此书与爱妻陈意映诀别
②至爱爱妻陈意映之情推及以天下人为念,决心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③一忆往事(夫妻情话),表达不忍“以汝之弱,不能禁失吾之悲”,“宁请汝先死”,自担其悲的至爱之情
④二忆往事(初婚情好、爱妻近况),表达“余心之悲”“吾真不能忘汝”的死别深情
⑤⑥愤激面对“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的现状,表达慷慨赴死的决心;立下遗嘱,表达望子“以父志为志”的殷切情怀
⑦希望“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劝慰妻子“不必以无侣悲”
⑧⑨⑩概括段意答案:信末表达“吾爱汝至”深情,临别嘱托“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感情伤恸,决心坚定。
三、作业:
① 熟读全文
② 参考注释,课下完成“练习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情况
二、指导学生读译课文1——4段
① 学生展示“练习卷”完成情况(重点是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② 学生展示“练习卷”完成情况(重点是翻译)
③ 诵读1——4段,选出你最感动的语段:
…………………
文言知识归纳:
(参见“课堂练习卷”)
三、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语段
2、 翻译1——4段(在“课堂练习卷”上)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情况
二、指导学生读译课文5——10段
④ 学生展示“练习卷”完成情况(重点是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⑤ 学生展示“练习卷”完成情况(重点是翻译)
⑥ 诵读5——10段,选出你最感动的语段:
…………………
文言知识归纳:
(参见“课堂练习卷”)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语段
2、翻译5——10段(在“课堂练习卷”上)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情况
二、归纳、拓展。
1、内容概括:
①忍悲以此书与爱妻陈意映诀别
②至爱爱妻陈意映之情推及以天下人为念,决心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③一忆往事(夫妻情话),表达不忍“以汝之弱,不能禁失吾之悲”,“宁请汝先死”,自担其悲的至爱之情
④二忆往事(初婚情好、爱妻近况),表达“余心之悲”“吾真不能忘汝”的死别深情
⑤⑥愤激面对“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的现状,表达慷慨赴死的决心;立下遗嘱,表达望子“以父志为志”的殷切情怀
⑦希望“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劝慰妻子“不必以无侣悲”
⑧⑨⑩概括段意答案:信末表达“吾爱汝至”深情,临别嘱托“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感情伤恸,决心坚定。
2、感人语段摘抄:
3、扩展阅读
《为林觉民塑像的蒙羞而羞》(附后)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诵读全文
3、扩展阅读《为林觉民塑像的蒙羞而羞》
附录:
1、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模块《林觉民·与妻书》课堂练习卷(见“——语文——高一”)
2、(扩展阅读)
慕毅飞:为林觉民塑像的蒙羞而羞
这是一件发生在林觉民故乡福州的事件,一个省会城市,为了改建一个公园,毁掉了一座据说已经不甚美观的林觉民塑像。两年来,塑像的残部,一直废弃在一座公厕旁的杂草丛中,“塑像的脸部完好,目光坚毅地看着前方;而它*膛以下的地方则被烧出一个空洞,空洞里是烂树叶、荔枝壳等一些废弃物”。而“因为上厕所要花3角钱,所以许多人把小便拉在*塑像上”(7月16日《海峡都市报》)。
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叫人羞愧难言的?林觉民,这位24岁为辛亥**献身的黄花岗*,他那荡气回肠的《与妻书》,凡读过高中的人都不会忘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这就是他临刑前留给世人的肺腑之言。他“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家庭的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了……后人拿什么来记念他?特别是*故乡的福州人,用什么来表达应有的敬意呢?
花草树木是美的,但先驱的精神和灵魂应该更美;想不到福州的公园却容不下他,一个“水文化”的城市雕塑,就有十足的理由取代了*的塑像。少一个塑像,并不会削弱*的伟大;真正的丰碑,留在青史里,矗在后人的记忆中。要拆就好好地拆,何止于毁而弃之,且弃在公厕旁的乱草中?斯人已逝,音容犹在,如此糟贱,记念没了,只剩下亵渎!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不堪入目的一幕,竟能在福州延续了整整两年。两年来,有多少福州人经过这里,他们何至于什么感觉都没有?更有甚者,是谁,把自己的良知与血性,都混在了污辱先驱的垃圾与便溲中。最后,是一个退休工人向媒体作了通报。此前,决定拆毁塑像的领导呢?指挥公园改建的**呢?此后,负责环境卫生与城市管理的人员呢?他们的良知与血性都到哪里去了?
鲁迅去世时,郁达夫愤而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令人羞愧的是,郁达夫要是掉转头来,看到了毁弃在乱草丛中的林觉民塑像,他今天又会怎么说呢?
拓展阅读
1、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2、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一、导入
理解是阅读的基础,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就是和困惑作*。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阅读中也提不出任何问题,那么这是不是就算读懂文章了呢?
读书,作学问,唯独这“懂”字最难说。自以为懂了的东西,事实却往往证明懂的仅仅是表面,或者只是部分;以前以为是懂了的东西,现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全懂。懂是相对的,发展的。
尽管如此,就具体的文章来说,懂与不懂,还是有一个大致的界限的。
二、懂与不懂的界限:
1.应能够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基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能看出基本内容是由那些具体内容构成?这些具体内容与总体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怎样?
3.对作者所说的观点,能判断正误。
4.对作者所叙的事实,能看出其意义。
5.对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内涵。
6.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能说出其凭借。
7.对作者所介绍或阐述的事物或方法,能应用或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
8.能看出写作意图,即作者写这部著作或这篇文章想达到什么目的。
三、以《关于古典文学人民性的几个问题》为例
快速阅读文章,然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这类文章若用读小说的速度来浏览,常常会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相反,如果阅读的是一篇小说,相同的篇幅,甚至更长比如一个长篇,我们看完后也能发表一些自己对小说的看法,为什么?
是不是因为小说有故事?
为什么有故事就容易记?
关键在于,故事有情节,前后环节的承接一般有自然顺序,这种顺序阅读时很容易捕捉到,并且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前后环节间的联系,读过一遍,作品内容的各环节便很自然地在读者的脑子里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四、总结规律
当我们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别种形式的有机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认识和记忆该作品。
由此推出一个相应的阅读基本方法:
要读懂一篇文章,就应当努力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形成别种形式的结构体。
从这个基本方法,我们还可以推出检测自己阅读效果的方法:
当你能顺利地理出作品内容的发展线索时,你的阅读是有成效的;当你对某部分的内容感到茫然时,那主要是由于你没有搞清它和哪些内容有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
怎样去找这条线呢?
回到刚才的例文:
能否留下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决于能否在脑子里形成这样的线:文学的人民性决定于什么—→错误的观点:将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等同—→此观点曾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流行观点—→此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
理清了这条内容脉络,我们才有可能对这五段文字进行概括:
批评将现实主义与文学的人民性等同起来的观点。
五、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一组同题材的文章。
要求:
1.选择一篇作为精读,其他泛读,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作者的行文线索,从而进行概括。
2.做好笔记,课后写一篇题为《棋》的周记。
3、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优秀范文合集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4、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优秀范文合集
1、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
2、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的积极情绪。
一、导入
二、全班齐读第二段,指出作者的生死关是什么?
三、具体研习第二段
1、重点字词:
“或”“取诸”“因”“趣”“曾”“系”“向 ”
2、特殊句式:
悟言一室之内。
当其欣于所遇。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通过串读,理清背诵思路。作者发出“岂不痛哉?”的感叹,原因是什么?
四、具体研习第三段
1、重点字词:
“一”“齐”“致”“斯文”
2、特殊句式:
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亦将有感于斯文。
3、作者感到“悲”的原因是什么?
五、小结
本文的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表达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即所谓“畅叙幽情”,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低沉的调子,但总体来说作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是积极的,是一种“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的样式。
六、作业
景美
乐 人贤
事雅
生命将老 爱好将倦
痛
生死随化 欢乐有尽
“一死生”虚诞
悲 “齐彭殇”妄作
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55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