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伏击希特勒》
“德国人正在研制核武器”。
1941年10月的一天,一份绝密电报送到了英国特别行动委员会。
1940年4月,国际科学家间广泛流传着小道消息,德国威廉大帝研究所正在进行分裂原子的广泛试验。但消息终于得到了证实,德国已将原子核分裂应用于武器制造。
希特勒如果拥有核武器,他是不会有节制地使用这种杀伤规模极大的武器的,世界将面临毁灭,而首先受害的将是英国。
英国特别行动委员会决定组织突击队采取行动,炸毁纳粹唯一的重水(制作核武器铀235的理想减速剂)来源——挪威南部尤坎镇诺尔斯克·海多罗工厂。
艾纳被立即招到了伦敦别动队总部,他是位聪明、体格强壮的工程师,擅长滑雪,枪法极准。更有利的条件是他的家就在尤坎镇附近,他的兄弟和朋友就在海多罗工厂工作。
经过了特别训练的艾纳,学会了操纵短波收发报机和跳伞。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艾纳从英国王家空军的轰炸机跳伞降落在离家不远的山区,然后滑雪回家。他告诉家人他刚结束了一次滑雪旅行。艾纳收集了许多关于海多罗工厂的有用信息,并发往伦敦,同时等待增援小队的到达。
海多罗工厂坐落在一座一千多英尺高的山峡边缘,工厂及所有入口处都由精选的德国部队把守,它周围的高山几乎难于逾越。
按照艾纳的信息,伦敦方面制定了代号为“燕子”的攻击爆炸计划。他们制造了一座海多罗工厂的立体模型。工厂内的重要设施、厂房的位置及结构形式都和真实的工厂一模一样。
四名家住工厂附近,且擅长滑雪的挪威情报员经过必要的训练,也将空投到尤坎镇与艾纳会面,以接应随之而来的突击队。
英国轰炸机载着这些“燕子”两次飞到挪威上空,准备跳伞,但由于云层太厚而被迫返航了。
在1942年10月的一个夜晚,“燕子”们终于再度起飞了,跳伞成功。第二天清晨他们才发现他们距行动的地区还有一百多英里,他们花了两天时间才找到失落各处的装备。
10月9日,伦敦的军官们终于收到了“燕子”的信号,“燕子”已平安到达预定点,可以机降。
11月19日,两架轰炸机各拖引着一架满载空降部队的滑翔机起飞了。几小时后,一名在挪威的特工报告,轰炸机和滑翔机坠毁,所有人员不是死亡就是被俘后处死。
更糟糕的是,一名德国军官在飞机失事现场找到一张地图,地图上尤坎镇被划了一个圆圈,这引起德国人的极大警觉。他们逮捕了每一个有亲英嫌疑的人。
一切又得重新开始,6名特种部队的挪威人将用降落伞空投。
总部用声东击西的方法把德国人的注意力吸引到附近刚建成的水电站去,只有几十人在看守工厂。
6名挪威人在一个晚上空降在白雪覆盖的地区,在“燕子”们隐蔽处的30英里外。但他们并没有找到先遣的“燕子”,只好在高山的背风处造了一间小冰屋。白天不敢出来。他们的粮是每天一片干奶酪、一小棒燕麦粉和饼干。
食物很快吃完了,为了生存,他们被迫吃驯鹿吃的食物苔藓。他们冒险去和艾纳联系,幸运的是,他们汇合了。
11人挨在一起,商量计策。根据艾纳提供的工厂里德军警卫人员的位置和换班时间,“燕子”们决定马上对工厂发动攻击。
他们穿过白雪皑皑的森林,穿过300米深的峡谷,渡过卷着冰块的湍急的河水,攀登上300多米高几乎成冰墙的峭壁……
经过巨大的努力,他们终于安全抵达了峭壁的顶端。“燕子”们快速找到隐蔽处。工厂离他们只有150多英尺了,他们听到了依稀可辨的机器的转动声。
一个队员拿着巨型剪刀剪断工厂一个大门的铁链和挂锁,“卡嚓”的声响如手榴弹爆炸声,幸好工厂里也是机器轰鸣,“卡嚓”声汇入轰鸣声中。
按照模型指示,“燕子”们迅速找到工厂最重要的部位——浓缩室。20包特制低声炸药放在能造成最大损坏处,“燕子”点燃导火索后,迅速跑开。不久,就听到一阵沉闷的爆炸声。
“燕子”们迅速按原路撤回,消失得无影无踪。酣睡的德国兵乱作一团地从房子里跑出来时,一千磅价格不可估计的重水从破裂的储罐里涌出,流入工厂的下水道中。
10名挪威勇士完成任务后,有5人取道瑞士回到英国,有5名分散到各地进行地下抵抗活动。艾纳留在原地,继续监视海多罗工厂。
1943年底,艾纳又向伦敦报告:被破坏的工厂已经修复,重新开始生产重水。盟军最高统帅部派美国航空队的轰炸机炸毁了工厂的发电站,工厂再次陷入瘫痪。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德军决定将海多罗工厂制造重水的设备和储存的重水转送到德国本土继续研制生产。
艾纳要求批准炸沉装运生产重水设备的渡轮。总部批准了。
艾纳和留下来的“燕子”本泽一起研究炸船的计划。本泽伪装了两人的证件,他们混进搬运重水工人的行列,巧妙地把定时炸弹安置在船的底部隐蔽处。
三天后,德国最后一批珍贵的重水和生产重水的设备随着一声轰响,沉入挪威的田晓湖底。
没有了重水,希特勒不得不中断对原子武器的研制工作。人类也因此避免了一场可怕的浩劫。
拓展阅读
1、经典有趣的历史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宇宙是黑糊糊的一圈,好像一个大鸡蛋。盘古就躲在大鸡蛋里,呼噜呼噜地睡着了。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他始终没有醒过来。
到了第一万八千年的某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坐起身子。慢慢地睁开眼睛。结果,他发现四周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
盘古伸手往前摸了摸,感到很不舒服,他忍不住高声尖叫:
“好讨厌喔!四周这么黑,什么东西都看不到,而且到处都是粘粘的。”
盘古想了一会儿,然后打定主意说:
“这个昏暗的世界,实在一点生气都没有,我得设法来改变它。”盘古说做就做,他随手抓起一把大板斧,往前跨了一步,用力劈去。
“哗啦!”
一声巨响传来,大鸡蛋突然裂开了。盘古发现周围有许多像蛋白一样,既轻又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还有一部分像蛋黄,重而浊的东西,缓缓下降,变成子“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作起来,就头顶着天,脚踩着地,用力伸长身子,把天和地顶住。
“唷咳!唷咳!”
盘古鼓足了气力,每天将身子伸长一丈。这样再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和地的距离越来越遥远了。
最后,盘古的身高足足有九方里那么长,他就像一根长柱了一样,撑在天和地之间。
盘古孤伶伶地站着,看起来好勇敢喔!这样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的构造已经渐渐稳固,盘古也感到累极了。盘古自言自语地说:
“好累好累呀!这件工作看起来可以结束了。我多么需要休息啊!”
盘古看看四周,认为天和地不会再复拢了。于是,他踉踉跄跄地往前跨了两步,“呼!”地一声,倒在地上*。
盘古临死的时候,感到这个世界只有天和地,实在太单调、也太冷清了。于是,他使嘴里呼出的气息变成风和云,声音则变成“轰隆!轰隆!”的雷鸣。
他把左眼变成明晃晃的太阳,右眼变成美丽温柔的月亮。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筋脉变成一条一条的道路,肌肉也变成了肥沃的土壤。
他的头发和胡须则变成天上的星星,皮肤和汗毛也化做花草树木。
他的牙齿变成了闪闪发光的金属。
他的骨头变做坚硬的石头。
他的骨髓则化为圆亮的珍珠和温润的玉石,身上流下来的汗珠,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
他哭泣时掉下的跟泪,会使江河泛滥。
他爽朗的笑声,则形成了风和日丽的晴天。
他的怒火会让天空布满重重烟云。
他的*化做崇山峻岭。
他心脏的跳动则变成悦耳动听的潮声。
他的四肢变做大地的`四极。
他的脾气化成瞬息万变的天气。
盘古虽然*,但是,他身上的一切,已经和天地紧紧结合在一起,永远滋润着天地万物,永远和万物密不可分了。
边读边想:
问问你的孩子,开天辟地的人叫什么名字。他为什么要开天辟地?他是怎样开天辟地的?
2、经典有趣的历史故事
“如挂角”的典故,说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过瓦冈山反隋义军的首领。李密,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岗军,人称魏王。李密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数说杨广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为后世留下了“罄竹难书”的成语。
3、有关历史书的成语故事
1、太公钓鱼
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只是静静地钓着鱼。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啊?”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上通俗简易。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3、千金一笑
西周末期,周幽王上位后,根本就不理朝政,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会了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坏家伙,他出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队伍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不久,戎(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这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
成语“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4、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5、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叛乱有功,成了郑国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62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