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孩子他们也行教师随笔

发布时间: 2025-07-12 14:43:11

相信孩子他们也行教师随笔

听了东辰小学的杨老师上《提灯女神》,在最后,杨老师让孩子们在文中插图旁,用诗意的语言诠释自己心目中的提灯女神,听他们孩子念着一则则写南丁格尔的小诗,我真是非常吃惊。我对我的同事们说:“唉,你看人家的孩子,就是不一样!我的孩子,肯定不行!”

在我上了《提灯女神》后,我也让我的孩子用诗意的语言诠释自己心目中的南丁格尔,没想到,孩子们是同样的精彩,于是,我对我的同事们又说:“朋友们,别怨天尤人,相信孩子,他们也行!关键是,我们要引导他们好好体会,我们要学会给他们尽量多的展示训练的舞台!”下面是我摘录的我的孩子们的几篇作品: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呀!

是谁,在霍乱中英勇出进?

是谁,在克里米亚战场上勇敢救援?

是谁,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

是谁,彻底扭转了人们对护士的看法?

是您,是您,弗洛伦斯.南丁格尔!

你是护理业上的明珠,

你是具有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的爱心天使!

——冯渝钦

希望的神,

人类的神,

永恒的神,

无私奉献的神,

我们心目中的提灯女神:南丁格尔!

——谢文阳

南丁格尔,

你是精灵,

你是天使,

你是仙神!

你是黎明前的曙光,

是黑暗中的希望,

是寒风中的太阳,

是我们伤病员的避风港!

你的努力是我们战斗的动力,

你的关怀是我们精神的归宿,

你的呵护是我们坚硬的后盾,

你手中的灯更是我们希望和温暖的源泉!

感激你啊,南丁格尔,

你是提灯女神,

你是希望女神,

你是人类女神,

你更是无私奉献的永恒之神!

——赵尘

拓展阅读

1、之我为什么要读童话

童话故事就像一面神奇的镜,映照出人类的内心世界,映照出我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道路。

童话有用吗?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的《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意义和价值》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这本完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童话心理学研究专著,既帮助成人,特别是那些需要照料和培养的成人,使更充分地意识到童话故事的重要性;像其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各种各样的意义和深度,或能给处于21世纪的我带来一些启发。

一个秘密花园的入口

多次重读《爱丽丝漫游奇境》,却不知道自己想从中寻找什么。直到有一天,在一篇文章中读到一位心理咨询对这个童话的解读:“爱丽丝一个人被扔进了完全无序的世界,她要搞清楚发生了什么,并保护自己。”

这个解释,让我一下穿越到自己刚开始阅读爱丽丝的年纪--一个八九岁的面对当时的生活变化,惊慌失措和难以言说。

再重读,它的隐喻便“昭然若揭”:不够充分的抱持导致儿童跌落进世界的黑洞,独自体验无序的世界,家人则迟钝地沉睡着……

那些已经流散的童年记忆碎片,其实一直限定着今天的生活:面对世界既战战兢兢又兴致勃勃,不能充分表达,不能充分投入,不能充分探索。

我是“爱丽丝”,许你是单腿站立的锡兵,是被只有一根刺的玫瑰驯服的小王……每个人都可以用童话“说”出自己。

一个用来说明道理的法学案例,我一旦掌握法理,便不会一遍遍地去阅读它;但童话却让我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反复阅读。它像一个秘密花园的入口,每次开启,都能带给我不同的体验。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曾说:“在经历原型体验时,人力图更直接地将这种体验传达给别人,这就是童话、寓言故事的起源。”

通俗地理解河合隼雄的话就是,那些能被理性接受的古老经验,浓缩成箴言、韵文;而那些冲击心灵、但又不能被理性整理的情感,则以童话形式呈现。

获得丰富的个人意义

贝特尔海姆提出,童话以象征的语言传达出人类千百年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揭示许多有关人生和人心的基本真理。说,“与儿童所能理解的任何其类型的故事比,从童话中我能了解到更多的关于人类内心问题的息,更多的正确解决困境的办法。”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迅速变化的时期,可能是人生中最困难的一个时期。在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是谁?”如果成功回答了这一问题,就会恰当地认识个人价值,接受并欣赏自己。反之,就会出现角色混乱,影响以后的人格发展。

以《灰姑娘》为例,它以夸张的形式揭示了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困惑和危机,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它的心理意义在于,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论的人类生命周期中的五个重要人格属性:一是基本赖感。这是通过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而凝结在儿童心里的念,灰姑娘最初与慈母处的经历,给予了她人格中的坚定念,成为她人生的重要支柱;二是自立自强,灰姑娘无人可以依赖,只有靠自己;三是主动精神,灰姑娘在种下小树枝,用泪水和祈祷浇灌它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主动性;四是任劳任怨;五是人格认同,灰姑娘一再从舞会上逃走,是要在获得王新娘这一高贵身份之前,让王认可她作为“灰姑娘”的真实身份。

两个异母姐姐与灰姑娘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争取幸福的道路上,她束手无策,一切按母亲指示事。最后,鸟儿啄瞎了她的眼睛。这似乎是一个象征:没有发展出自我人格的人,只能生活在混沌中。

在另一则童话《莴苣少女》中,12岁的莴苣少女长期被女巫囚禁在塔楼里。这是一个典型的青春期少女故事--一个嫉妒的母亲试图阻止女儿走向自立。但莴苣少女通过自己的身体找到了逃离困境的方法--王攀着她的长发爬进塔楼。一个人的身体可以提供逃离困境的生命线,这会让阅读的,如果情况需要,或她同样可以依靠自身走出困境。

童话的魅力就在于,从童话中获得了丰富的个人意义,故事推动了的自我建设。

自己选择童话

无法确切地知道,某个特定的童话故事,对于某个特定的,在什么年龄最为重要,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选择童话,而不是成人越俎代庖。

做父母的一般开始都会给自己小时候或现在仍然喜欢的童话,如果对这个故事没有什么反应,就意味着故事的主题没能在生活的这一时刻激起有意义的反应。那么,在下一个晚上,最好给讲另一个童话。如果某个特定的故事对十分重要,会要求家长一遍遍地讲给听,直到那些促使对这个故事产生反应的问题被其问题所取代,会带着新问题,寻找新童话。

解释童话故事,会损害童话的魅力,因为童话的魅力很大程度来自于体验在不明白中弄明白的过程。尽管成年人的解释显得合情合理,但却剥夺了儿童独立思考的权利。

其实“套话”从来不骗人

诗人席勒说:更深的意义寓于我童年听到的童话故事之中,而不是生活交给我的真理之中。

童话其实从来不骗人,比如下面这些常常出现在童话里的“套话”。

童话为什么总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童话是用象征语言,而不是用日常的现实语言展开的。“很久很久以前”,把故事确定在独特的童话时间中,把读者带离现实世界,进入精神的内在世界。

童话里的人物为何总是非好即坏?如果所有的痴心幻想都被一个善良的仙女所满足;所有的破坏性愿望都能“嫁祸”于一个邪恶的巫婆;所有的恐惧都幻化成一匹贪婪的老狼;所有的嫉妒都在某种啄瞎主要对手眼睛的动物身上得到体现--那么,就能够整理内心的各种矛盾,而不会陷入混乱不能自拔。

为什么总是“从此以后,王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光明的尾巴,向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息--建立一种真正令人满意的与人生伴侣紧密连的关系,能够消除我因生命有限而感到的痛苦。童话告诉人,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就达到了一个人生存所需的情感安全,和可能获得的恒久关系的顶峰。

2、关注每个的进餐的

吃饭进餐,无疑是幼儿生活中的大事。很多家长为选择幼儿园时以及入园后,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吃”。不但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因此,常常会听到离园时家长问:“今天吃什么?你吃饱了吗?”在幼儿园每学期所做的调查问卷中,关于“吃”的问题,是家长讨论的重点。

同时,吃饭进餐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育与发展价值。如何让幼儿爱吃饭,吃好饭,是幼儿园保育和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红黄蓝幼集团管理与研究的重点。

反思日常餐桌现象,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不爱吃饭、吃饭慢、挑食、掉饭粒、餐具使用不当、卫生习惯不佳,等等。虽然老在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进餐环境,比如,进餐时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但幼儿进餐始终处于被动管理中,会催促幼儿“快吃”、“吃完”,会不断提醒幼儿注意“规则”,导致幼儿体验不到品尝美食以及进餐本身的快乐,无法发自内心地遵守各种文明进餐的礼仪和规范。

为了充分发挥进餐环节独特的育和发展价值,我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关注每个出发,了解并尊重每个的问题和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育措施,努力让每个都能快乐进餐、文明进餐。

不爱咀嚼的*

“老,我家*吃饭是我最头疼的事情,麻烦您了!”从我刚接手这个新班的第一天,*妈妈的这句话就一直记在我的心里。每次喂*吃饭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饭菜刚到的嘴里,就用舌头使劲地把饭菜顶出来,嘴里还说着:“不吃不吃,就是不吃。”时间久了,*甚至因为吃饭问题不爱上幼儿园了。经过了解才知道,妈妈对*照顾得格外细致,家里只做很软的馒头和面条,水果只吃香蕉泥和苹果泥。看来*不是不爱吃饭,是因为长期吃软烂的食物,咀嚼能力下降,嚼东西对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知道了原因,我决定从“牙齿的故事”人手,先解决不爱咀嚼的问题。我邀请幼儿园的*医带来了牙齿的.模型,给声情并茂地讲了用牙齿嚼东西的重要性。一个个睁着好奇的大眼睛,看得特别认真。*还主动问:“老,要是牙齿不能嚼东西会怎么样啊?”*老说:“牙齿会生病呀!它会不高兴,不愿意和小朋友做朋友了。你看看,大老虎最厉害吧,它的牙齿就经常用,*要像大老虎一样吃饭啊。”听了这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接下来我采取小步递进的方法,逐渐调整食物的种类。*能喝汤,我就先从汤人手,给盛的汤稠一些,过段日再往汤里加米饭,然后慢慢过渡到吃正常的主食。同时,请家长应地改变烹饪方法,增加饭菜的硬度,水果不再做成泥状,可以先切成小小的丁,然后再大点。家园一致,自然就适应得更快,来园时和进餐时的情绪渐渐变得更加自然。

当然,每个的适应都需要一个过程,每当*看到食物的种类发生变化时,都会表现出不愿意接受的情绪。这时,老就会对说:“*最棒了,我的牙齿就像大老虎,啊呜一口就吃掉。”经过两个月的共同努力,*进餐的情绪和对食物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改善,不仅能够和其小朋友一样高高兴兴地吃饭,有时还会说:“老,我还要吃!”*妈妈告诉我回家后是自己吃饭,还要肉吃呢,以前这都是不敢想的事情。听到在家里的进步,看到红扑扑的小脸蛋儿和吃饭时快乐的样,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把青菜留给小兔的天天

平时特别爱吃青菜的天天今天却不吃了,还说:“青菜是小兔最爱吃的,我不要吃。”边说边用勺把青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还说要把切好的青菜送给小兔吃。老走过去,轻声对说:“小兔有青菜吃,这些菜是厨房老给你做的,你吃吧。”听了老的话,天天不但没有高兴起来,反倒急得哭了,边哭边说:“不、不,小兔不够吃了,就要留给小兔,谁不能吃,呜呜……”看了天天的反应,老糊涂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虽然不明白原因,但老没勉强继续吃完,而是决定先和家长沟通一下。

原来,周末时妈妈带去了农家院,天天喂小兔吃青菜,可是喂到一半,青菜没有了。当时,为了赶时间,家长和农家院的主人就告诉天天,青菜吃完了,没有了。没想到,天天可认真了,惦记着小兔,回家后无论如何不吃青菜了,就连家里其不许吃青菜,说要留给小兔。妈妈为此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

听了妈妈的话我释然了,不禁为天天的爱心而感动。但是,怎样做才能既保护的爱心,又能让高高兴兴地吃青菜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请小兔来帮忙了。结合3岁幼儿常把假象当真实的年龄特点,我和老精心排练了“小兔送青菜”的手偶剧。主要情节就是:小兔吃了天天送来的青菜,长得又肥又壮,身体可棒了。为了感谢天天,它为天天和小朋友送来了一大筐青菜,希望大家都能像它一样长得又快又好。故事结束后,我带着小朋友一起把青菜送到了厨房,天天激动地对厨房的叔叔说:“叔叔,您要把青菜炒得香香的,我今天要吃好多。”通过这个故事,天天又开始爱吃青菜了,而且每次看到青菜都非常高兴,边吃边说:“小兔爱吃,我爱吃!”看到红扑扑的小脸儿,妈妈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爱掉饭粒的豆豆

豆豆每次吃饭老都很头疼,饭粒掉在桌上、地上一大片。这可怎么办?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豆豆掉饭粒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边吃边说,一口还没吃完,就和旁边的小朋友悄悄聊天,结果饭粒就掉出来了;另外就是边吃边东张西望,哪个小朋友有事情都要赶快转过去看看,结果可想而知。吃饭不专心,当然吃不好。老经常提醒豆豆,可是每次都是提醒了就做到了,不提醒,就忘记了。

为此,老分析了豆豆的性格特点:聪明且活泼好动,做起事来雷厉风,提醒的方式只能解决一时,无法内化为豆豆的自主为,长此以往不利于豆豆养成良好的为习惯。我决定利用值日生的制度,让豆豆体会掉饭粒的后果。于是,我想办法巧妙地将扫地的任务分配给了豆豆。

午餐后,值日生开始进收尾工作。豆豆拿起了小笤帚和簸箕一桌一桌认真地扫了起来。当扫到中间一桌的时候,发现地上散落着很多饭粒和渣滓,由于饭粒很黏,扫了半天扫不起来。扫了一会儿,豆豆就失去了耐心,边扫边说:“这是谁掉的饭粒呀?扫都扫不动!”我走过去,悄悄对说:“是呀!真不像话,咱看看这是谁的座位呀!”豆豆马上站起来看了看,脸一下就红了。我小声说:“豆豆,你看,饭粒掉在地上真不好扫,对吧?而且还特别浪费!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豆豆想了想说:“我以后不掉饭粒了。”我又问:“你知道你为什么总掉饭粒吗?”豆豆摇摇头。我说:“你吃饭时要专心,不说话、不东张西望,饭粒就不会掉了。”

从那次做值日开始,豆豆真的开始注意了,吃饭时说话的次数少了,不东张西望了。即使掉了饭粒会马上捡起来。有时忘了,我不再用语言提醒,一个眼神和动作就马上明白了应该怎么做。

幼儿的进餐问题,既有共性,更有个性,要从进餐环节,培养每个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进餐礼仪,既要关注一般幼儿的共性问题,更要了解、尊重、关注每个不同的个性差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3、关注自闭症的成长

陈道宇小朋友患有自闭症,很少说话,但一双眼睛咕噜噜转,可以看出内心 在和世界交流,是知道事的,好多事是一遍看,一遍试探,然后在动,对其是慢了半拍,就拿喝水说吧,分组或男女喝水,许没有听懂,坐着不动,我就专门喊:“陈道宇,喝水”,才来。添饭,每顿饭吃的比较多,一般要添两到三次,每次添饭,只把碗伸过来,我就说: “说,要什么?”小声说“饭”或“汤”,每次点名,点到,不答应,我就使劲喊:“陈道宇,说到”,多喊几遍,举起手来,小声说“到”。平时,爱和小朋友一起嬉戏。

自闭症的是在一定环境中才说话的,比如在儿歌、音乐中,每次早操午操,别的小朋友是跟音乐安静做,陈道宇则是一遍唱一遍做,我不拦,让尽情说去,奇怪,操里边的儿歌、音乐,都会说唱,说明自闭症的`并不笨。

最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午餐后,先吃完,这时,等着没事,竟然想着看电视,就使劲说“开电视”,让我和张老好笑了一下,这个平时很少说话的在着急需要的时候憋出这三个字,实属不易,我就说,别的小朋友还在吃饭,不能开电视。

自闭症的说话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逼出来的。

点击查看更多相信孩子他们也行教师随笔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6478.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