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的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8-09 12:06:02

《陋室铭》的教案

引言:《陋室铭》是一篇经典,流传千古的名作,是体现诗人刘禹锡的雄心壮志和抱负。现在小编分享一篇比较优秀的关于《陋室铭》的教案,从而各位同学能够更好理解《陋室铭》。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2.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3.诵读课文并翻译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六.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名:动词,出名灵:灵验,神奇。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馨:这里指品德高尚。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七.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人生抱负、志向远大(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五、探究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八.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课文。

拓展阅读

1、《学设计

理解作者借描绘,表现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体会本文语言凝练、声调和谐的特点。

学时数一课时

学方法分析能力训练与朗读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一、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标出不会读的字,查字典给这些字注音。

2.放声读课文,在读准每个字音的基础上,按标点读出停顿。

二、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写“山不在闹,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为比喻因“德馨”而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这里环境的特点?提示:环境幽雅。

3.对居周围环境的描写,与表明作者“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表明作者安居,恬然自得,丝毫不感到荒凉、寂寞。这种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怎样表明作者“德馨”的?提示:作者只与“鸿儒”交往,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这也正是“德馨”的反映。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与表明“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作者用“调素琴、阅金经”的恬淡生活与“丝竹”“牍”的烦乱对比,流露出对*生活的厌恶,抒发了安居的情趣。这种情趣,正是“德馨”的反映。

6.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比的目的是什么?提示:“诸葛庐”“子云亭”都因主人“德馨”而不。作者用来自比,既表明自己的也因“德馨”而不,又以诸葛亮、杨雄自况,表明自己非凡的抱负。7.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提示: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馨”,就不显其的哲理。

8.试用简明的话概括:作者的“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安居,只与鸿儒交往,悠闲自得,胸怀着诸葛亮、杨雄那样的抱负。

三、朗读: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按下面提示练习读出相应的语气:

1.“山不在高……惟吾德馨。”要读出议论语气,即用“有仙”使山着名,“有龙”使水灵,并证明“德馨”使“”不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要读出描写语气,也就是要再现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喜爱这幽雅的环境、安居的感情。

3.“谈笑有鸿儒……无牍之劳形。”要读出叙述语气,仿佛在向人们介绍自己日常在中的活动。要流露出对污浊的*生活的厌恶,安居、自得其乐的感情。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要读出抒情语气,仿佛作者自豪地说:我的啊,多么象南阳的诸葛庐,多么象西蜀的子云亭。我感到骄傲!

5.“孔子云:何之有?”要读出反问语气,表达作者以“行馨”自勉,甘居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经历,谈谈作者表明的“德馨”有哪些积极意义。提示:作者恬淡乐观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他蔑视那些当朝权贵,厌恶污浊的*生活。他的甘居,以诸葛亮、杨雄自比,正是他正直、高尚节操的反映。

2.作者的“德馨”反映出怎样的消极因素?提示:自命清高,超然脱俗的情调是消极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五、背诵这篇课文

2、《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品千古文。

2.悟万世雅人。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1.《》篇幅短小,韵律十足,节奏分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诵读课文并理解文章大意是目标设计之一。

2.《》借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借助文章论文知人,并借助拓展材料论世知人也是本文达成目标之一。

【故事导入】

在大唐历史上,有一位倔强的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此人毫无怨言,随手写下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他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他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见知县如此欺人太甚,此人愤然提笔写下千古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此人何许人也?——刘禹锡

刘禹锡何许人也?——唐代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千古文是什么?——《

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背景材料早知,引导学生更深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借背景了解作者、引出课题,水到渠成。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故事背景介绍也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解题深入】

即是?——简的房子

什么是?——: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学,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有座右和墓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在这篇千古文里自述心志的。

这种文体在课文底下的注释里有,学生应该不难找到,通过学生的回答,既了解了这种文体,也在老师“通过课文底下的注释获取文言知识”的引导下,让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美文美读】

1.读准字音。(温馨提示:借助课文底下的注释疏通文意。随手圈划生字词语,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辨音识字]

德馨xīn 鸿儒hóng rú 苔痕tái 牍dú 调素琴tiáo

[辩词释义]

斯是:斯,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姓。)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牍:指官府的公文。

之有:有什么简的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是为了不”,学最主要的就是要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初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辩音识字,辩词释义,夯实基础。

2.读出韵律。

用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用韵:ing

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朗读指导]

是韵文,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②韵脚稍微拖长音。

3.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之有?

[朗读指导]

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重音的体现。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读出画面。

让我们化身的主人,描绘一下外景、中人、内事的画面,并赏读。

外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中。)——从这句话可知“”简,环境幽雅(板书)。这句话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渲染了环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悦之情。

[赏析示例]

青苔绿绿的,密密的,像一方绿绿地毯,像一袭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云,落在我的阶前。阶前的石头和那细细的石缝里,都渗出来流出来那醉人的绿呢!阶前的丛丛青草,青青的茎,青青的叶,青青的露水,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正透过我那稀疏的窗帘,打量着我呢,于是我的一片青翠。

中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交际来往的人儒雅(板书)。

[赏析示例]

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绿意方好,日光正暖,我和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抚叫绝,笑声串起优美的乐章飘过窗帘,飘向远方……

内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牍之劳形。(在里可以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生活高雅(板书)。

[赏析示例]

轻抚我的素琴,简单的音符在我的指尖跳动,手握泥金书写的佛经,一股悠然涌上心头。坐在我的小屋子里,没有灯红柳绿的杂音,没有世俗的公文,心情惬意舒畅。“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才是真正的乐趣啊!

[朗读指导]

①“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

②以下两句写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字(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本,并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语言文字描绘画面的方法,品味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细解文意】

吗?从文中哪儿看出?——斯是,惟吾德馨。

德馨:1.由于人的品格高尚,忘却了

2.由于人的品格高尚,为增光添彩。

小组合作:

1.作者是怎样引出中心句的?——用“山”、“水”来比“”,用“不在高,不在深”比“”。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

2.作者既写,为何又写诸葛庐和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说明“”“有德者居之,则”,与前文“斯是,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朗读指导]

①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章主要内容。

②“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阅读学是学生、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 “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学难点。

【悟万世雅人】

【论文知人】

我眼中的刘禹锡

同学们还记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面对淤泥,陶渊明选择了远离,他在心中幻化出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通过学习,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1.和陶渊明一样的避世,否则怎会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想法,而且他的的环境和做的事情,都看出他的隐逸之心。

2.品德高尚。虽身居,但安贫乐道,即使遭遇贬谪,但有高洁傲岸的志趣。从“斯是,惟吾德馨”就可以看出。

【论世知人】

一个永恒的刘禹锡

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每贬到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郎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夔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连州: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扬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他虽然有着“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贬谪境遇,但依然有着“暂凭杯酒长精神”的安贫乐道;他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沉吟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秋天里诗意盎然,在“斯是,惟吾德馨”的房子里坚守理想……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语文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在刘禹锡的精神里牢记文,慢慢地去品。

外景:环境优雅 安贫乐道

中人:交往儒雅 不

内事:生活高雅 高洁傲岸

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

3、《学设计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2、体会《》借助描写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文的特点。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1、从生长环境方面,体态香气方面,风度方面分析莲花有什么值得喜爱的,理解《爱莲说》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点词句输通文意。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体会《》借助描写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文的特点。

1、《爱莲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其一,运用了叠式衬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衬托莲,而作用各别,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题。其二,运用了拟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所写事物的相似特点中,把人的趋势,倨傲、清高等特征,以牡丹的浓艳、菊花的傲霜、莲花的清逸等特点表现出来,写物喻人,生动贴切,含义深刻。

(1)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以"予独爱莲"四字,引出一段莲的颂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风貌和气质:处污秽之境,葆纯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茎贯通正直,表里如一,卓然自立。"香远益清",写莲清香远溢,芳气袭人;"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写莲的形态端庄大方,凛然可敬。

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莲外。显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纵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文中写了莲的七种可贵的品质,一一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恶劣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洁白无瑕,近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涟而不妖"(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怀豁达);第四,"不蔓不枝"(行为正直);第五,"香远益清"(美德远播);第六,"亭亭净植"(洁身清廉,傲然立世);第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气节高尚,英姿威仪)。

(2)运用映衬,烘云托月。

《爱莲说》主要写莲,但用菊和牡丹来作映衬。

首先,要明确作者所写的三种花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把菊花比作"花之隐逸者",是说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贵者",是说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把莲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说莲花高洁清逸,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明确了比喻义,再看看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对莲的褒扬显而易见,是全文的重心,而对菊和牡丹又是什么态度呢?叹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爱菊的隐逸者陶潜,因蔑视世俗,厌恶*而返归田园、寄情山水。应该说,陶潜的品格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为之叹惋的是:陶潜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君子"则不同,他们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隐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逊一筹了。至于牡丹,李唐之世,每当盛开,则权贵趋之若鹜,有种植求利者,株价数万。文人墨客争相赋诗,推波助澜。周敦颐目睹当时世风日下,*混浊,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正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之辈的鄙薄和憎恶。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的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牍之劳形"):写居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

比兴起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推出主题:"斯是,惟吾德馨。"

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牍之劳形。"至此的蕴义已然写足。

:以两个历史人物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最后引《论语》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之有?"

4、《》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 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也是艺术辩证法的总纲。《》是虚实结合的佳作。全文81个字,虚实相生,变化有致,耐人寻味。

开篇以形象的议论起笔:"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推出全文题旨:"斯是,惟吾德馨。"以虚代实,出笔不凡。"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层进入对""的描写。先写清幽景物 "苔痕上阶""草色入帘",渲染恬静气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为实景描写。次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儒雅之风。最后写""中生活之事。"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恶。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处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在对""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实写之中,巧妙地穿*"三无"的虚写,加上 引入题旨的"二有"虚笔,真是虚实相间,烘托有术。最后的结尾,又用"诸葛庐""子云 亭""孔子云"三个历史掌故,类比、引证,以虚映实,反映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虚写占一半有余,如果我们把文中虚写部分去掉,不仅内容会显得单薄、无味, 题旨难以酣畅表达,文章的形式也将变得局促、呆板,绝无此文之多彩风姿。

(2) 若把《》作议论文分析,则明显地具有论点、论证、结论,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论点:"斯是,惟吾德馨。"由"二有"类比推出。

再看论证。

① 物证。"绿苔上阶""草色入帘"可谓矣。但作者却以拟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藓急上阶头,青草欲进住写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羡慕主人的才德,作者虽未直说,但含蓄地表现出来。

② 事证。先说往来的是鸿儒,又说内的活动"调素琴,阅金经",再说内"无丝竹""无牍"。静以养身,俭以养德。作者强调德之难得,而皆有。

③ 人证。列举诸葛亮,扬雄居的事例,证明"德馨"可使

④ 言证。引孔子之语,使人加深对 "德馨"的认识,启发大家遥忆颜回为人,理解"德"与""的关系。

四个论据层层递进,而结论就在"言证"当中,论证推到"言证"结论已出:"君子居之,何之有"。

5、题目有"",文中也说"斯是",而结尾却说,"何之有?"到底这屋子是 还是不呢?

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并不豪华,甚至是简的,但由于屋主人是个品德高尚,有着高洁生活情趣的人,所以这座小屋就变得别有韵味而不显得简了。这正应了孔子说的那 句话:"君子居之,何之有?"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学习《爱莲说》

《爱莲说》

一、组织

二、直接导入

三、解题。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说",(同前面学过的《马说》)。

"说"是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体。

本文特点是托物言志。

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2、师带读

3、分组朗读

五、分析课文

(一) 分析第1段。

1、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

归纳: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结构助词,主谓关系,不译。

焉①,语气助词,啊、呀;焉②,兼词,于之、在其中。

中①,名词,里、内,读zh ng;中②,动词,射中目标,读zh ng。

而①,连词,修饰关系,不译;而②,连词,转折关系,但是、却。

2、同学齐读第1段。

3、讨论、讲析。

① 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

②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申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4、朗读,翻译

(二)分析第2段。

1、朗读读第2段,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鲜①,形容词,少,音xi n;鲜②,形容次,鲜艳,音xi n。

3、再读本段

① 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②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4、朗读,翻译

六、小结

1、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

2、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 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

3、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l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2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 对偶的整句与散句交错有致。

一、组织

二、直接引入

三、解题。

1、《》是一篇记物的文。

2、体裁:

,是古代文体的一种。,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

勉。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

② 本文的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名 灵 馨 鸿儒 白丁 素琴 金经 丝竹 乱耳 牍 劳形

2、师带读

3、分组朗读,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五、分析课文。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2、同学齐读课文

3、讨论、讲析。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牍之劳形"):写居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

4、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 (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 (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山水陪衬

讲析:"斯是",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其二是道破增光,在于德馨。

5、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环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6、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的呢?

提问:在描写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作比,用意在于说明,还含蓄地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 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六、学小结

七、布置作业。



4、唐代诗人刘禹锡《》原文及翻译

》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之有?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虽是简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笑来往的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浅薄之人不会来此。可以弹素朴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任何简的环境,君子居就不是君子?”

:简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在(zài):在于,动词。

名(míng):出名,著名,这里指因。。。而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líng):形容词用作动词,有灵气。

斯是(lòushì):这是简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示判断。:简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xīn):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住屋的人自己。德馨:德行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鸿儒(hóngrú):指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南阳:地名,今**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的小屋子。

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之有:即“有何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之有?”

》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牍之劳形”。

文意:调琴不乱耳(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阅经无劳形(能够背诵《金刚经》不需要牍之劳形),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至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不”。表达了他对当时*礼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礼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点击查看更多《陋室铭》的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51004.html

热门阅读

  1. 未来的星球大战作文
  2. 用哀鸿遍野造句
  3. 201年愚人节给朋友的祝福语
  4. 关于颐和园的导游词
  5. 沈石溪狼王梦读后感400字
  6. 跨越发展先锋行动承诺书范文
  7. 公司向股东的借款协议范文
  8. 孟母三迁的故事ppt
  9.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10. 最新情人节祝福语
  11. 201年鸡年贺岁物流公司新春贺词
  12. 哲理故事感悟人生
  13. 长方体的体积和体积计算教学设计
  14. 幼儿园小朋友的发言稿
  15. 剪贴水彩画小学美术教案
  16. 《父母的心》的教学反思范文
  17. 2016年高中新生入学军训心得体会
  18. 一道全家福生活随笔
  19. 陆游《卜算子咏梅》简析
  20. 2016优秀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心得
  21. 遇见中国最美古诗词
  22. 中学传授班主任教诲练习总结范文
  23. 恋人圣诞祝福语
  24. 关于清明节的诗词
  25. 《陋室铭》的教案
  26. 朋友之间的生日祝福语
  27. 幼儿园睡前小故事 大班
  28. 业务发展部主任竞职精彩演讲稿范文
  29. 祖国在我心中短诗歌朗诵
  30. 一个二逼青年的一天随笔
  31. 鲁迅短小说《头发的故事》
  32. 2018年新春对联11字
  33. 写新年的作文精选
  34. 描写重阳节的诗歌
  35. 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36. 智圣东方朔的故事
  37. 为他人的尴尬解围美文摘抄
  38. 中秋学生手抄报文字资料
  39. 精选重阳节的诗句古诗大全
  40. 出错的招牌美文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25 09:12:27
本页面最近被 374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贵州,TA在页面停留了 112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