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阅读答案附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3 16:30:42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阅读答案附赏析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这首诗是李白暂别杜甫后寄居沙丘时所作,对杜甫表示了深深的怀念。沙丘,大约在山东汶水流域。

1.“借景抒情”乃诗歌创作中主要手法,请分析李白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3分)

2.“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对杜甫的深深怀念之情的?(3分)

3.该诗前三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何作用?(3分)

4.分析尾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所抒发的感情。(3分)

参***:

1.古树日夕秋声这些特定的景物无疑烘托出一种近乎于哀婉凄凉的心情,由此可见,杜甫的离去使诗人此时此刻的心绪极为不佳;再有,将自己的思 念之情喻为汶水,浩浩荡荡随友而去,亦表现出此情的深远之处。(注:只要在“古树”、“日夕”、“秋声”、“汶水”做文章就可以)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杜甫不在身边,喝酒听歌都不能解愁,由此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注:重在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写“我”的生活,“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的心情。这些内容,对末句的抒情蓄势起烘托作用。

4运用了比喻,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抒发诗人别离杜甫以后备感孤寂、备觉友谊珍贵继而更加“相思”的情感。

《沙丘城下寄杜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寓居沙丘怀念诗友杜甫时所作。此诗以景带出思念之情,言辞朴素无华,率性写出,或行,或卧,或所见,或所感,絮絮叨叨皆入诗来,写得情深意长,凄怆感人,深刻地表现了两位伟大诗人的真挚友谊。全诗流畅自然,而又含蓄蕴藉;感情极苦,而又不失豪放本色。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 “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拓展阅读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及翻译

【宋】 杨万里

毕竟④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⑤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⑥,映日荷花别样⑦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升起。

②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④毕竟:到底。

⑤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⑥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⑦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1)首句似以“突兀”的语气开头,虽然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____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赞叹)

(2)三、四两句诗人用一“____”和“____”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莲叶无边,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_____”与“____”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碧 红 映日 荷花)

(3)诗人先写____,再叙_____,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得效果,让人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全诗明晓畅。 (感受 实景)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2、水很活泼后感水很活泼理解

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天天说: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我说:对,再造一句。天天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我说:对。等等,不对!

天天不懂我要说什么。我的本意是赞她的句子的,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活泼一词经常用在人或动物的身上,造来造去就不新鲜了。这句水很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既要别人看懂,又要有自己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如同他们的画,本来都是很生动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规范自然是规范了,却也枯萎了。当然这仅是我的说法,老师们未必会这么认为。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老师的心里或许也不认为水很活泼就是病句,然而还有监督老师的人。想来想去,事情就复杂了。

我对天天说:你造的句子是一句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天天一脸的不解,问:为什么?是啊,我也想问为什么。

1.习以为常的同义短语是______________。画线的句子中,枯萎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____。

2.水很活泼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认为它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本文的题目水很活泼与结尾所问为什么联系起来看,揭示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完本文,请你就语文教学提两点*的建议。(注意联系自己平时语文学习的实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司空见惯、习惯成自然等 生动、鲜活等(不唯一)

2.拟人。略。

3.联系起来看,作者的目的在于揭示应试教育的危害。

4.这句话痛斥了中国的教育僵化呆板,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5.略。

3、奉高常侍古诗的诗

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

今日朝廷须汲黯,中原将帅忆廉颇。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鹤曰:《旧史》:代宗即位,吐蕃陷京畿,适练兵临吐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为贼兵所陷,以严武代还。据此,则适为成都尹在宝应元年夏武归朝之后,而适代还乃在广德二年三月也。史又云:适代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永泰元年正月卒。《唐书·百官志》:门省左散骑常侍二人,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

汶上相逢年颇多①,飞腾无那敌人何②。总戎楚蜀应全未③,方驾曹刘不啻过④。今日朝廷须汲黯⑤,中原将帅忆廉颇⑥。天涯春色催迟暮⑦,别泪遥添锦水波⑧。

(此为高适入朝,诗以赠之也。上四称常侍才略,是从前事。四惜常侍还京,是目前事。三四言才兼文武,五六言望重朝野。汶上相逢,盖开元间相遇于齐鲁也。总戎楚蜀,淮南、西川两为节度也。方驾曹刘,子建、公幹可与匹休也。负气敢言,故朝须汲黯。旧将召还,敌人忆廉颇。别泪遥添,阙于面送也。无那,无如适者。应全未,未尽其长。不啻过,远过古人。天涯迟暮,遥应汶上年多。)

①《汉书》:汶水,出泰山郡莱芜县原山,入泲,汶上在齐南鲁北。②《楚辞》:“吾令凤凰飞腾兮。”顾炎武曰:六朝人多书奈为那。《三国志注》:文钦与郭淮书曰:“所向全胜,要那后无继何。”《宋书·刘敬宣传》:牢之曰:“平玄之后,令我那骠骑何。”唐人诗多以无奈为无那。③薛道衡诗:“朝端去总戎。”④《绝交论》:“遒文丽藻,方驾曹王。”钟嵘《诗评》:“曹刘殆文章之圣。”《秦誓》:“不啻若自其口出。”⑤《汉书·汲黯传》:黯好直谏,守节死义。⑥孔臧《格虎赋》:帅将士于中原。《史记·廉颇传》:赵王思复得廉颇,王使使者视廉颇。⑦《楚辞》:“恐美人之迟暮。”⑧潘徽诗:“离情欲乌,别泪不因猿。”王嗣奭曰:高交契最久,故赠诗不作谀词。总戎句,不讳其短。方驾句,独称其长。文但云中原相忆,则西蜀之丧师失地,亦见于言外矣。

-----------仇兆鳌 《诗详注》-----------

4、古诗长安遇冯著的训练题

【原文】: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

冯著约在大历四年(769)应征赴幕到广州。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

【翻译】

客人从东方过来,衣服上还带着灞陵的雨。问客人为什么来,客人说为了上山砍伐树木来买斧头。百花正在悄悄地盛开,轻盈的燕子正在哺乳新雏。去年一别如今又是春天,两鬓的头发不知又生出多少。

《长安遇冯著》韦应物作品之一,作于大历四年或十二年,冯著是韦应物的朋友,这首赠诗表达对失意沉沦的冯著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慰勉。在叙事中抒情写景,以问方式渲染气氛,借写景以托寓意。

这首赠诗,以亲切诙谐的笔调,对失意沉沦的冯著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慰勉。

开头写冯著从长安以东而来,一派名流兼隐士风度。接着以诙谐打趣形式劝导冯著对前途要有信心。再进一步劝导他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乳燕焕发才华,会有人关切爱护的。最后勉励他昨日才分别,如今已经是春天了,你的鬓发并没有几缕,还不算老呀!盛年未逾,大有可为。

全诗情意深长,生动活泼。它的感人之处,首先在于诗人的'心胸坦荡,思想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对朋友充满热情。因此,他能对一位邂逅的失意朋友,充分理解,真诚同情,体贴入微,而积极勉励。诗在叙事中写景,借写景以托寓意。情调和风格,犹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委曲宛转,来一览无余,品尝则又回味不尽。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简要分颔联的语言有什么特点?(4分)

【参***】:

(1)全诗叙事中抒情写景,以问方式渲染气氛,让人回味无穷。它的感人,在于诗人心胸坦荡,思想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前途有展望,对朋友充满热情。因此他能对一位不期而遇的失意朋友充分理解,深表同情,体贴入微而又积极勉励。

(2)诗人自为问,诙谐打趣,大意是说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 斫除,显然是为了以轻快的情绪冲淡友人的不快。“采山”句是俏皮话,打趣语,其寓意即谓谋仕不遇,心中不快。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阅读答案附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53509.html

热门阅读

  1. 《星星的新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2. 彼岸杂文随笔
  3. 聘请合同范本
  4. 小学校外见习总结范文
  5. 压岁钱小学优秀作文400字
  6. 好朋友的结婚祝福语
  7. 小学开学的典礼学生发言稿范文
  8. 益智游戏并不益智读后感范文850字
  9. 描写秋天丰收诗句古诗
  10. 只怪自己当初没有抓紧你的手情感美文
  11. 幼儿园办园宗旨的优秀标语
  12. 从石头中找到一匹马哲理故事
  13. 席勒的名言36句
  14. 入职培训心得体会
  15. 关于中国石拱桥的优秀教案
  16. 年度银行客户经理工作总结范文
  17. 2016年教师节感恩祝福语
  18. 食品售后服务的承诺书
  19. 2018年收银员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20. 最新18岁生日祝福语
  21. 秋天送给客户的祝福语
  22. 201年恭喜发财祝福语句
  23. 初中二年级家长会发言稿范文
  24. 写在雨中的文字散文
  25. 从未来到以后诗歌
  26.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江南
  27. 520表白话语摘抄
  28. 201年鸡年春节手机短信祝福语
  29. 校长秋季开学典礼主持词范文
  30.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
  31. 梦曾经过作文范文3000字
  32. 请真诚地尊重老师演讲稿
  33.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1课《挑战第一次》教案
  34. 上学期初中班主任的工作总结
  35. 精选描写爱国的诗句
  36. 清塘荷韵随笔
  37. 小学教育实习工作总结范文
  38. 小学除夕为话题的作文:难忘的除夕400字
  39. 关于在乡镇综治工作会上的表态发言稿
  40. 2016讲道德有品行心得体会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