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李清照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1)疏:指稀疏。
(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4)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翻译】
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作品介绍】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作者是李清照,被选入《全宋词》。这首小令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赏析】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写作手法】
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集评】
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练,又很形象化。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作者小传】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常记:长久记忆。
沉醉:大醉。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奋力划船渡过。有注“怎渡”者,不宜从。
滩:明·毛晋汲古阁本《漱玉词》作“行”。
【赏析】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拓展阅读
1、忆清照作文800字初中初三作文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古朴典雅,恬静柔美之中,恍然不知自己身在何世。
独自徘徊在香径上,葬花曲徘徊的青楼边,只意味落花时节又逢君。
人生若只如初见。
我独自徘徊在林荫道上,听着山间流水曲,踏着黄花瓣,朦胧间隐约有一个人在前面召唤我的灵魂。
从未想过我的生活是如此的简单,平凡。
重阳节前夕,月照无眠。
喝醉酒后,我斜倚东篱在黄昏后。看着人世间冷暖情怀,笑红尘,莫过悲已。
卷帘看着西窗姑娘的身影早以被岁月磨的不堪重负,夕阳下弱小的影子,激起了醉诗的欲望。我不知道何时能与御风上琼楼?
便写下了一首诗: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水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我出生在贵族的书香世家,可看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便笑罢。
独自,寂寞。
只到有一天,遇到了一个醉心爱的男人,两人情投意合,生活过的非常好,可由于丈夫要外出游学,*。所以常常就只剩下我一个人独自在那西楼下,叹息。
多愁善感。
乱世红尘,国家的动荡不安和离愁别绪,使我越发的憔悴。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我推入深深的苦海,我
像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
已渐入暮年的我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
秋风扫黄叶,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
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
早已被岁月摩擦的我,怎可比得上那年的风华毕露?
2、有关写幸福原来如此简单作文情感作文
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你怎么寻找幸福?带着这些问题,我钻入了记忆的深处,去寻找属于我的幸福。
九月开学季,我升入了初四,各科作业像一座座大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但是同学们都奋斗着。初四如战场,三天一小“站”,五天一大“战”。激烈的战争中我们迎来了第一张卷子,这可是数学,这让原本就爱数学的我感觉势在必得。可真正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卷子发下来,七十六分!这像死神给我下的审判一样,灰灰沉沉的。更不巧的是,那晚乌云压城,滂沱大雨狠狠地砸向大地。不一会,雨雾便笼罩在我周身,让我更觉阴郁。
我的家长并没有如期而至,来给我送伞。我只得,一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艰行着,那时,我感觉世界不幸莫过如此。仰视天空,乌云是那么密,不知如何才能消散,猛地,一把伞遮住了我的视线,哦,原来是我的同学,他的伞靠了过来。“又没带伞?一起走吧!”他向我嬉笑了一下。感受着突然来临的温暖,虽然,鞋,衣服已经湿了,一种幸福的感觉由心而生。哦?这就是幸福吧?
走在路上不知怎么的,雨小了很多,是雨伞老往我这偏,看看同学的手我才明白,哦,原来他是故意像我这偏的!我忙冲他微微笑笑,顺手帮他拍拍早已被雨浇湿的肩头。回到家,唉,姑姑不在家?去哪了?“咚!咚!咚”急促的敲门声响起,姑姑淋成了“落汤鸡”。原来,她去给我送伞了,只是我没看到。她在雨中站了半个多小时,衣服淋透了,才回来。幸福或许就是淋一场雨吧!晚饭后,滂沱的大雨势头小了不少。姑姑跟我一起探讨错题;“这道不对又马虎了吧?”“啊?天哪,这我都能错!”窗外的雨依旧细细地飘着,改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幸福是大雨中伸过来的一把伞,失落时朋友家长鼓励的一句话;写作业到半夜时一杯热热的牛奶……幸福在哪?幸福就在这,就在你身边,你不必刻意去寻觅,闭上眼睛,静静感受,幸福就在你身边,幸福就是如此简单!
3、李商隐《无题》原文赏析
江行无题一百首·其四十三
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
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翻译
战争过后那余下火灰犹存,遭兵洗劫只剩几户穷人家。
拂晓之时江面上无人争渡,寒气袭人向沙滩残月西沉。
注释
余烬:指兵灾之后残存的东西。
创作背景
《江行无题》组诗作品是作者被贬为抚州司马赴任途中所作。晚唐朝庭*黑暗,社会动乱不宁。当时,杨行密与朱全忠等在长江一带混战,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诗人对混战的军阀十分痛恨,有感而作这组诗。
作者对军阀所进行的战争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遭受战争之苦的人民怀着深厚的同情。这首诗描写了遭战火洗劫后江边江面荒凉破败的景象。
在这首诗描绘的画面中有两组镜头:一是兵火过后只剩下几户人家的穷村;一是拂晓之时,在残月余辉笼罩之下无人争渡的冷清的江面。诗一开始便点出了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兵火”。“有余烬“三字,说明这场“兵火”刚刚烧过。这首诗的第二句具体的表现了兵火烧过之后的景象,兵火给人们带来的后果。平时,村落虽然贫穷,但不会只有“数家”。战争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使无数人流离失所,逃往他乡,“贫村”才剩下了“数家”,是战争造的罪孽。一个“才”字表现了诗人痛恨战争的感情,也表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深重的程度。这首诗的第二组镜头境界开阔,但情调凄凉悲苦。平时,一在拂晓之时,江面上是百舸争流,游人争渡的景象,而此时,在兵火过后,江面上没有了“争渡”的情景,只有那兵火无法烧到的“残月”落向那兵火烧不着“寒沙”。这些描写,蕴含羞人民的苦难,深寓着诗人的感情。
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点就是由两组画面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意境。反战的主题,诗人对此争及战争发动者的憎恨和对人民的同情都是从这里表现出来的。由于在诗中诗人以客观抒情诗人的姿态出现,故而使人更加感到诗境、诗情具有冷静的客观真实性,从而加强了诗歌的*力。这首诗语言通顺流畅,短短四句小诗,描绘出众多的形象,语言的概括力是很强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54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