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学设计范例

发布时间: 2025-07-22 18:20:16

《理想》教学设计范例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首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理想使……”,大赞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总而言之,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意义。

二、问题研究

1.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2.第2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说得对。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为什么它又是历史的脊梁骨呢?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概括地说,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与第1节第三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都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先要理解每一句诗。“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是说,理想使人乐观。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例如,面对不幸,面对厄运,有了理想,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地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

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概括起来,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内。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第6节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牺牲”是不是指黄金梦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不错。显然,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一个人想发财,想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即使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7.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8.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第一大句的第一小句是承接上一节说的,“不幸”就是指“被误解的寂寥”和“酸辛”。上下两句意思是转折的,写成散文,就是“理想固然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是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可见意思侧重在后一句。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9.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之所以为罪人,是因为丧失了灵魂,为邪恶的念头所驱使,为非作歹。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10.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11.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12.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13.探究这首诗的脉络。

探究脉络,先要明白各节大意,然后把相近的归并在一起,才容易探明白。

2、3两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

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8、9、10、11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

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

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这样合并概括,全诗的脉络就清楚了。

练习说明

一 朗读这首诗,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探究下面的问题。

1.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2.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你同意这些说法吗?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3.你能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本题挑出几个难点锻炼学生探究能力,并联系旧课作比较阅读。有的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有的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学生有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为理想而勤奋学习,做功课的时间就不能看电视,可以说牺牲了看电视的愉快。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句就容易理解了。

参***:

1.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本题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答案不拘一格。)

3.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二、三大题从略。

拓展阅读

1、《雨巷》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认识作者。

3、识记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

2、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雨巷、油纸伞、丁香和我这些意象,体味诗人感情。

重难点

深入意境,把握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戴望舒,现代诗人,中国 现代 派 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 戴朝安 ,又名 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27年写的《雨巷》,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 雨巷诗人 ”的称号。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2、写作背景:

1927年,蒋发动了“四一二”反**政变,对**员和**人士进行大肆*与追捕。诗人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派*派的追缉而被捕。从狱中被放出后隐居杭州,松江避难。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转入了低潮。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大**失败以后幻灭的痛苦。心头沉重的忧郁压抑,极度的苦闷彷徨,使诗人写下了这首抒情诗。

3、字音积累

彳(chì)亍(chù ): 走走停停的样子。

颓圮( pǐ ): 坍塌,破败。

二、分角色朗诵,创情境,导入新课

(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雨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无法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男生3):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跳出发*诗页,我只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展示课件。

三、“走进雨巷”——初读诗歌,总体感受

1、诗歌鉴赏技巧介绍:

1).挖背景 2).探作者 3).找意象 4).抓诗眼

2、生自由朗读、默读都可以,之后让生说说自己感受。

师(引导):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生:这是一首抒情诗。

师: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生:忧愁、哀怨…….

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生:低沉的,感伤的。

四、感悟雨巷——再读诗歌,感悟意象

1、认真听读flash朗诵后思考。

师: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生:油纸伞、我、雨巷、丁香、姑娘。

师:对这些意象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修辞?

2、《罗布泊消逝的汕湖》优秀

1、知识与技能:

积累本文的生字词;通过对比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习报告文的特点及写法。

2、态度与方法:

合作探究法、体验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

使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难点】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总结训。

2、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课时安排】

1 课 时。

一、创情境,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处美丽的仙湖,那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可以堪称为“世外桃源”、“人间奇景”,这就是罗布泊。然而在短短30年之后,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让我们一同来寻找这个答案!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老师读,生听读:

需掌握的词语: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戈(gē)壁 裸(luǒ)露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2、生默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 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发挥你的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⑵ 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⑶ 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感情?

方法指导:带着问题默读,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归纳要点。

3、小组内交流,师参与倾听、指导。

4、全班交流,师点拨、归纳。

三、合作探究

1、语言探究:

⑴ 自由阅读课文,找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哪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生交流:

明确:本文运用了对比、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大大加强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2、写法探究: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请结合有关内容谈一谈

生交流。

明确:举子、列数据。

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它兼有文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四、拓展延伸

1、口语训练: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2、书面习作:

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过去的罗布泊 (仙湖) 现在的罗布泊 (荒漠)

消亡的原因 (改变河道、人口激增、“四盲”)

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3、课文田忌赛马

1.通过习,使生懂得田忌赛马取胜的原因是因为孙膑能仔细观察,进行巧妙安排的结果,培养生观察事物,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2.能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会生字、新词。

懂得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根本原因。

难点同上。

准备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解题,了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全文,了解大意。

习生字。

拼读生字,识别字音、字形、字义。

忌:上部分“己”不出头,不可写成已或巳。

丧:下部分不能多写一笔“丿”。

赢:下部分是三个字组成“月、贝、凡”

习词语。

挖苦:用尖酸刻薄的话讥笑人。

垂头丧气:情绪低落、消沉。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前已经有通盘考虑。

夸耀:向人显示自己(有本领、有功劳、有地位势力等)。

讥讽: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指责或嘲笑对方的错误、缺点或某种表现。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

审题,哪个字最重要?

由这个“赛”字你到什么?

二、习第一段(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写了什么?

2.分析重点句子“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失败了。”

用简练的话说出来。

三、习第二段(三~十二自然段)

分角色读课文。

练习有语气地读。

读文时讲解“胸有成竹”、“得意洋洋”、“讥讽”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习第三段(十三~十七自然段)

1.指名读,每人读一自然段。

读后师讲,这段的结构为总分总。

2.指名读。

抓“又”字,说明是第二次比赛。

分析第一场:赢的是什么马?(上等)输的是什么马?(下等)

找同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安排?第一场比赛起什么作用?

3.用图片表示第

二、三场比赛的结果。

追问:齐威王最后怎么样了?失败。

“目瞪口呆”。什么是目瞪口呆?这表示什么?

再问:是谁起的作用?

板书:孙膑。

五、齐读最后一段(十八自然段)

齐读。

说说田忌为什么能转败为胜?

小结: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巧妙安排,这是取胜的关键。

4、中华少年

1、正确读记翱翔,刚劲,萦绕,蹒跚步,铭记,强悍,璀璨,顶天立地等词语,解顶天立地,蹒跚步,强悍等重要词语。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3、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生自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一、习提纲

1、自生字新词,解词语顶天立地、蹒跚步、强悍等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按总起──祖国养育我──艰难历程──我的誓言──总结把课文分成五部分。

3、自读第一部分,从结构上看,作者采用先( )后( )的写法。

4、自读第二部分,作者先写( )哺育了中华少年,再写( )滋润着中华少年,最后写( )滋养了中华少年。

5、自读第三部分,这部分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谕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 )。第四部分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 )和( )。

6、第五部分是对全诗的( )。

7、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的( )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祖国的( )。

二、练习

1、背诵喜欢的部分。

2、阅读《倾听鸟语》一书的《雄鸡似的中国》。

一、初读课文,自生字新词

1、读通读顺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用词素分析法及查工具书的方法解顶天立地,蹒跚步,强悍。

3、清写作思路:

总起──祖国养育我──艰难历程──我的誓言──总结。

二、指导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感情

1、训练形式:

自由朗读。

分角色朗读。

表演朗读。

2、交流体会,内容:

对诗句的解。

对诗句表达特点的感受。

内心情感的体验转化迁移。

仿照课文其中的小节写诗。

点击查看更多《理想》教学设计范例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40011.html

热门阅读

  1. 怎样撰写毕业实习报告呢
  2. 新学期开学第一课的教案
  3. 火一般的新年作文
  4. 安塞腰鼓的教学设计模板
  5. 送领导的国庆节祝福语大全简短
  6. 早安空间语录
  7. 拼音拼读游戏课学前班教案
  8. 以精彩的暑假为题目的日记
  9. 安妮宝贝励志语录
  10. 201年公司给员工的除夕祝福语
  11. 网站信息员面试自我介绍范文
  12. 重庆市商品房定金协议书
  13. 转眼就忘掉美文摘抄
  14. 幼儿园大班毕业祝福语简短201
  15. 鼠奶奶睡不着童话故事
  16. 企业网站建设合同书标准版
  17. 无节操句子
  18. 幼儿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19. 春节热闹的句子
  20. 格林童话《三个小伙计》
  21. 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
  22. 清明寒食节诗词
  23. 有关通信副队长的竞职演讲稿
  24. 办公室人员的工作总结
  25. 学校办公室人员工作总结范文
  26. 希腊神话故事《伊翁》
  27. 浅谈努力奋斗的故事
  28. 马诺名言的总结
  29. 关于邂逅的优美句子
  30. 善良发言稿范文
  31. 学校新生军训总结
  32. 成功就是打磨自己励志故事
  33. 幼儿园后勤半年工作计划
  34. 人活着真好散文
  35. 最新自我评价范文精选
  36. 关于六盘水师专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探讨及设计论文
  37. 有一种默契只能用心去感受美文
  38. 十一国庆节手抄报
  39. 送给同事的新年春节祝福语
  40. 关于不放弃的句子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2 01:56:46
本页面最近被 646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西藏,TA在页面停留了 192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