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8-28 11:44:33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倾听文字的声音。

2.理解词意,通过想象、练笔等方式,绘出文字的画面。

3.揣摩感受作者的情趣和心境,品出文字的味道。

4.了解李清照的词风与人生际遇有关,领悟文字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

1. 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 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李清照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致

师:老师这里有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呢?(李清照)你对李清照还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后师补充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朗读,倾听文字的声音

1.师: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词,边读边想:和诗相比,它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句式有长有短,形式活泼,又叫长短句)

2.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有它独特的节奏美、音韵美)

3.师:古人都是“吟诗作赋”,吟诵是情感最丰富的表现,如果你是李清照,会怎样吟这首词呢?(找学生读)

4.师:吟诵的时候要讲究平仄规律。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要拖长音,仄声要读得短促,尾音要拖长。(老师范读)

5.师:我们来合作读,老师读上一句,你们读下一句,让我们在一唱一和中感受词的格律美吧!

三、悟读,绘出文字的画面

1.师:好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首词的意思你读懂了吗?自己先想一想词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然后跟同桌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两个人可以互相请教、互相补充。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学生自由谈)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师生共同解疑)词人和同伴们在溪亭游乐,可能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喝酒聊天、吟诗作画、弹琴唱曲、欣赏风景、对对子、下棋……)

师: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个字?是的,33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水乡日暮醉归图,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来体会体会。

2.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首词里藏着好几幅令人流连的画面,你能找出来吗?(学生发言后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荷湖争渡、惊飞鸥鹭……)

师:请选择一个词语想象成一幅画面,动笔写下来吧。(配乐写)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描绘出的画面?(生配乐读,教师相机点评)

3.师:古代的词不仅可以当做画来欣赏,还可以谱成曲来吟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蔡琴独唱,师生跟着浅吟低唱)

四、赏读,品出文字的味道

1.师:学习古诗词还得有另一种本领,就是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词眼”,你认为,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李清照的心情?写在黑板上。(“醉”)李清照为什么醉了呢?(生答)

2.师:李清照是酣醉于酒,沉醉于景,陶醉于情了。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作家,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情趣盎然的画面,让一千年后的我们了解到了在宋代社会,一个少女所享受到的快乐的生活时光。让我们带着这份了解,再读这首词。

五、移读,领悟文字的真情

1.师:李清照的父亲是著名文学家、学者李格非,她的母亲也是饱读诗书。在这样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经常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游山玩水,看,一次秋游后,她写下了这首词: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

师:连眠卧在沙滩的鸥鹭也埋怨词人抛下这无穷好的美丽景色,早早归去。多么快乐的一次郊游啊!谁来快乐地读一读这首词?(生读)

2.师:李清照少女时代的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乐趣,充满了色彩。18岁时,她嫁给了金石学家赵明诚,二人互相切磋诗词文章,研习钟鼎碑石,志趣相投。看,在这首《减字木兰花》中她写道: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师:把花儿别在发间,让一旁的丈夫比比看,到底是人美还是花儿美?这是何等的幸福!此时李清照会向丈夫讲述自己曾经的快乐:“常记溪亭日暮——”(生诵)

3.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出远门求学,感情丰富的李清照不忍离别,找了一块手帕,写下了这样的词句,让丈夫带在身边: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重阳节的时候,李清照寄给丈夫一首——《醉花阴》,里面有这样的词句: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因为思念丈夫,人比黄花都瘦了。假如这时她想起那首如梦令,她会无限伤感地吟诵道:“常记溪亭日暮——” (生诵)

4.到李清照43岁这一年,金兵大举入侵,当时的宋朝*软弱无能,一味退缩。李清照夫妇只好流亡在外。行至乌江镇,在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李清照奋笔写下了那首豪迈、激昂的《夏日绝句》,(生诵: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拓展阅读

1、·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抒写溪亭荡舟野游的《》,究竟是作者哪一年的作品,迄今未有定论。但从小明快的调子,主人公钟情山水,喜欢野游,且充满少壮的志趣和欢乐来看,应该说是早期之作。

以明白话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年在溪亭野游晚归的情景。从内容看,可分三层。

第一层,一、二两句。首句点出野游的地点和饮酒的时间。野游的地点是溪亭。“溪亭”,天下名泉,位于作者家乡济南,这儿泉水冽,风景秀丽,是作者向往之地。“日暮”,即黄昏。“日入而息”,黄昏该是回家的时候,但作者却畅怀开饮,这不但说明她游兴甚浓,也说明她酒兴甚浓。浓到什么程度,“沉醉不知归路”,竟然醉倒溪亭,连回家都忘却了。

第二层,三、四句。写归舟迷途。归舟何以会迷途?是由于“晚回舟”。“兴尽晚回舟”的“兴尽”,蕴义丰富,它一方面包含着上述的“游兴”和“酒兴”,反映出作者无忧无虑、恬淡闲适的心绪,另一方面也说明归舟为什么晚回。“兴尽”逼出“晚回舟”,“晚回舟”却淋漓尽致地回答了迷途的原因。

第三层,五、六、七句。写归舟寻路。“争渡”叠用,凸现了作者迷途的慌乱和寻路的急切心情。“惊起”句虽写宿鸟因受惊而起飞,但在构思上和“深山藏古寺”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和尚在山泉边舀水而人想到山里有寺庙,宿鸟的惊飞,不同样使人想到归舟在“藕花深处”何地东撞西闯,奋力挣扎,极欲摆脱困境的形象么?这是多么神妙的弦外之音,画外之境啊!

再回头看,小开头冠以不容忽视的“常记”(也有版本为“尝记”),“常记”,是作者追忆的口吻,但更多的却是说,这次野游晚归,有值得常记的地方。且不说日暮溪亭诱人的黄昏景色,或作者醉倒天下名泉的颓然形象值得追忆了,单是归舟“误入藕花深处”的前前后后的深邃意境,就大有回味的地方。不是么,弥漫着荷花、荷叶香的宁静的初夜;轻快欢乐的小舟由于暝色而突然迷失了路;于慌乱中主人公不能自已地轻唤着“怎么渡呀?怎么渡呀”,当觅到归路时又爆出不可遏制的阵阵狂喜;惊起的鸥鹭飞上了碧蓝碧蓝的天空打破了夜的静谧。这些画的一个个镜头,是此浓重地抹上了作者的记忆之幕。

意境是此的幽深、鲜活,艺术上又是此的成功,这除了作者纯熟高妙的笔法之外,不能不追溯作者特异的感受生活的能力了。作者出身名门,又是书香子弟,加之性别的限制,早年很少出游,一旦出游,无不柳暗花明,无不感到新鲜,摄入笔端,自然是新、美丽的画幅了。

2、》咏海棠诗赏析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一首咏海棠词。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昨夜”一词点出词人写作时间当是晨。“雨疏风骤”,概括了暮春时特定的风雨景象。“浓睡不消残酒”,写词人的生活情景:饮酒酣睡。她为什么要酣饮浓酒? 词中没有直言,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推想得到。“浓睡”的“浓”意,是因酒浓而来,又是因雨疏风骤的特定天气而形成,更是因愁浓而来。昨夜狂风乱吹,雨点飘洒,又值暮春,它勾起了词人多少心事,激起了她多少幽情愁思。寂寞和空虚,烦恼和愁情,无法排遣,只好以酒浇愁。所有这些并没有渲露在词的表面上,不言其情,隐传其意,让读者透过字面去体会,这就造成了这首词的含蓄。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晨到来,卷起门帘窗帘,这里没有点明晨这个特定时间,但从卷帘的动作中,人们完全可以想到风停雨歇,新的一天开始了,这是时间的暗转。“试问”,表明词人一觉醒来,关心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事。为何此关心花事呢?这又得联系上句。“昨夜雨疏风骤”啊!词人描写的立足点是在今晨,事情的发问是在风雨,虽然“试问”句的转折比

较突然,但内在的意脉却十分晰。“试问”的“试”字用得极为传神。既显示出词人询问花事的迫不急待的心情,又显示出她发问时的惴惴不安的情绪,交织着既急切而又担忧的矛盾,是希望其无,又担心其有的复杂的情绪。一个“试”字,把种种心事和盘托出,尽露纸上。词人问过卷帘女后,得到的回答却是“海棠依旧”,海棠花仍然是原来的老样子。但是,这回答并没有使词人满意。于是,文意又迭进一层,涌起了新的波澜: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连续两次显现,诚然为词牌本身的要求所规定,但也表现了词人的语气,是对使女回答的断然否定,又包含着责备之意,为何不亲去察看,就贸然作答? 其中的语意含量十分丰富。最后由词人本身的回答作结。“应是绿肥红瘦。”“应是”,紧接“知否?知否?”之后正面回答,也是对使女的纠正。“绿”、“红”是用修辞的借代,用颜色来代替事物。经过一夜小雨大风,花落该有多少,枝叶又是该添加了多少?“绿肥红瘦”是花残叶茂的意思。恰恰跟这首词的篇首所提风雨相呼应。

这首咏花词,表现了词人对花开花落的关怀。惜花,在古代诗词中不乏其作。孟浩然《春晓》中有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辛弃疾《摸鱼儿》词中也写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然而,这首词却别具一格。它通过主仆二人间的对话来写花事的变化,春意的变化,从而传送出女词人的寂寞心绪和淡淡的哀愁。全词虽有哀愁,但不浓重,情调新,情意挚切。语言富于创造性,“绿肥红瘦”已成千古名句。

3、词典札记·说二首

的两首[]是脍炙人口之作。先看第一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般理解,人在“沉醉”以后是不大会泛舟出游的,故应该讲成在外乘兴游赏,因喝多了酒而沉醉。那么“溪亭”的“亭”,当“旗亭画壁”、“长亭短亭”之“亭”,是指酒家。昼日出游,饮酒至暮,兴尽归舟,却因沉醉而迷路,误把船划进荷丛,出不来了。“争”作实词,有两种解释。一是动词,指与别人竞争;一是动词作形容词用,即“尽快”的意思,用在这里便有争分夺秒的味道了。然则天已傍晚,又在“藕花深处”,同别人赛船是不大可能的;故第一说可置而不论。把“争渡”解为“快划”,虽与上下文可以相连贯,但实际上船入荷丛,障碍极多,想快划也快不了。于是我以为“争”就作另一种解释,即“怎”的同义字。这在宋词中是屡见不鲜的。“争渡”即“怎渡”,这一叠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计想着怎样才能把船从荷花丛中划出来,正我们平时遇到棘手的事情辄呼“怎么办”、“怎么办”的口吻。不料左右盘旋,船却总是走不脱。这样一折腾,那些已经眠宿滩边的水鸟自然会受到惊扰,扑拉拉地群起而飞了。检近人王延梯《漱玉集注》,“争”正作“怎”解,可谓先得我心。

[]的第二首云: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自南宋至近人,论词者对“绿肥红瘦”四字无不推崇备至。然就句型而论,这四个字与首句“雨疏风骤”本同一机杼;何以这末一句独为人所称道?鄙意“疏”和“骤”,原是形容风雨的,用来并不足为奇。而“肥”和“瘦”却是形容人或动物躯体的,且字面极俗;现在与“红”、“绿”字拼合一起,已有耳目一新之感,又用来形容极美的花和极茂密的树,这就不同凡响了。何况作者写的乃是花的精神面貌,并不仅是指花稀叶密而已,自然远非“雨疏风骤”这种人人可以想得出的遣辞造句所能比拟了。然而作者意在这样一首短短小中不避句型之重复,首尾二句似犯而实不犯,抑且愈写愈工,互为映,倘非大手笔,是不会此举重若轻的。

不过这首词我从前并没有读懂,总觉得前两句有矛盾。既然酒醉酣眠,怎么会听得那么仔细,知道雨点稀疏而风势狂骤?果风雨之声历历在耳,则显然入睡未沉,神智醒,又岂能说“浓睡不消残酒”?直到两年前,承老友卞僧慧先生见示,说他的一位同事(他们都是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认为此词的“卷帘人”非为侍婢而实是作者自己的丈夫(现在几乎所有的注本都把“卷帘人”释为侍婢)。这给我以极大启发。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此词乃作者以新淡雅之笔写秾丽艳冶之情,词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所以*不许第三人介入。头两句固是写实,却隐兼比兴。金圣叹批《水浒》,每提醒读者切不可被著书人瞒过;吾意读者读易安居士此词,亦切勿被她瞒过才好。及至第二天晨,这位少妇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在卷帘的丈夫,外面的春光怎么样了?答语是海棠依旧盛开,并未被风雨摧损。这里表面上是用韩偓《懒起》诗末四句:“昨夜三更雨,今朝(一本作‘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的语意,实则惜花之意正是怜人之心。丈夫对妻子说“海棠依旧”者,正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但妻子却说,不见得吧,她该是“绿肥红瘦”,叶茂花残,只怕青春即将消逝了。这比起杜牧的“绿叶成阴子满枝”来,雅俗之间判若霄壤,故知易安居士为不可及也。“知否”叠句,正写少妇自家心事不为丈夫所知。可见后半虽亦写实,仍旧隐兼比兴。果是一位阔小姐或少奶奶同丫环对话,那真未免大杀风景,索然寡味了。

4、渔家傲 《渔家傲》王安石词作鉴赏

【**--诗歌】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词作。此词作于作者晚年隐居金陵(今南京)期间。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而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艺术上较为成熟。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渔家傲》王安石词作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⑵。茅屋数间窗窈窕⑶。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⑷。忽忆故人今总老。贪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⑸。

【注释】

⑴渔家傲:词牌名。《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⑵柔蓝:柔和的蓝色,多形容水。萦:萦绕。《广韵》:萦,绕也。

⑶窈窕:幽深的样子。

⑷欹眠:斜着身子睡觉。袁文《瓮牖闲评》卷五:“朝鸡者,鸣得绝早,盖以警入朝之人,故谓之朝鸡。”

⑸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白话译文】

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中。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使得房屋洁,纤尘皆无。

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斜倚枕头,想起当年*时,听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隔世。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

【创作背景】

这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王安石二次罢相隐居金陵以后,心境渐渐平淡下来。叶得《避暑录话》记载:“王荆公不爱静坐,非卧即行。晚卜居钟山谢公墩,畜一驴,每食罢,必日一至钟山,纵步山间,倦则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及归。”这种旷日的游历体察,引发词人创作了不少描写水光山色的景物词。此词即其中之一。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历来的评论家,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其实,这首词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色。此词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诗入词。

起首二句写得极为娟秀,为人所称誉,乃融化他人诗句而来。吴聿《观林诗话》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词,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之句。盖追用其词。”此见词人善于融炼诗句,浑然天成。他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精华,调合得巧妙自然。“柔蓝一水”,形容水色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新、宁静的色彩美。“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写的《竹里》诗可与此参读:“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此即词中“茅屋数间”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诗的全部情景,但情韵连续,融成一片,更见精严。“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恍隔世。这并非久静思动,却是绚烂归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应。

其比较的结果,马上的鸡声还是比此时枕上的鸟声动听。此意由下文再补足。“忽忆故人今总老”,反衬自己之已老。而此时贪爱闲话的午,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见唐沈既济《枕中记》)。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而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宋神宗朝两度任宰相,实行变法。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晚居金陵。卒谥“文”。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诗、文皆有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作不多,风格高峻,一洗五代绮靡旧习。著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文集》《临川先生歌曲》。

点击查看更多如梦令李清照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60989.html

热门阅读

  1. 初一开学第一周作文2500字
  2. 元宵节形容烟花的句子
  3. 《恰到好处的生活之味》的读后感
  4. 十二月你好简短说说
  5. 审美方面自我评价
  6. 201年鸡年新春文艺范的祝福语
  7. 过年趣事作文范文
  8. 散文写作指导
  9. 201年除夕零点辞旧迎新吉祥祝福语
  10. 街道执法队的工作计划
  11. 痛心伤感的句子
  12. 流血的谛听兽的故事
  13. 建军节我们去了军营作文
  14. 幽默的八月十五中秋节祝福语
  15. 企业竞争的模拟心得
  16. 客服年终总结
  17. 回望2016展望201作文
  18. 小学二年级《红领巾真好》教案
  19. 有趣谐音歇后语大全
  20. 安徒生丑小鸭的故事
  21. 描写压力大的句子
  22. 五个一工程活动总结范文
  23. 《望庐山瀑布》原文扩写及鉴赏
  24. 打篮球小学作文600字
  25. 201年结婚祝福语四字词语
  26. 2018年学生管理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27. 我的好老师600字作文
  28. 最新五一劳动节放假通知
  29.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案范文
  30. 热能与动力专业的自荐书范文
  31. 学生会办公室自我介绍
  32. 幼儿园中班教案:有趣的表情
  33. 冬日里的背影随笔
  34. 课文《两件宝》教学设计范文
  35. 农村冬令营的活动总结
  36. 感恩节给老师的祝福语
  37. 毕业留言唯美句子长句
  38. 五四青年节的祝福语精选
  39. 冬天的古诗配画
  40. 初二数学《去分母》说课稿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