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

发布时间: 2025-07-20 15:40:29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拓展阅读

1、凉州词意思

黄河远上②白云间,

一片孤城③万仞④山。

羌笛⑤何须⑥怨杨柳⑦,

春风不度⑧玉门关⑨。

注释

①凉州词:是唐大乐府《凉州歌》的唱词,不是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原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的歌曲,唐代人多用此调作歌词,描写西北方的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

②黄河远上:黄河的尽头。

③孤城:孤零零的戍(shù)边的城堡,这里指玉门关。

④万仞(rèn):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形容极高。

⑤羌(qiāng)笛: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后常作军乐。羌:我国代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杂文廖郎

⑥何须:有什么必要。

⑦杨柳:指代的一种歌曲《折杨柳》,其中提到行人离别,常常折柳枝相赠,因“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

⑧度:越过。

⑨玉门关:代西北边关名,汉代建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解读翻译

黄河水汹涌奔腾,仿佛来自云端,

孤零零的凉州城外是万仞高的群山。

羌笛何必要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

春风他从来没有吹到过这遥远的玉门关。

2、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人介绍】:

: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他是盛唐时期的著名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用词十分朴实,但是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中,回味无穷。其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的个性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还常与高适、昌龄等相唱和。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7、羌笛: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8、杨柳:《折杨柳》曲。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3、凉州词介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阅读试题:

1. 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外,还指的是 。(1分)

2.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答案

1.(1分)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皇上的恩惠或朝廷的关心)。

2.(2分)D(此虽写的是戍边的将士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颓废的情调。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但悲中有壮,悲中有慷慨。)

4、凉州词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与高適、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篇的情形定名高下。结果三人的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主要意象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5、秋宣城谢眺北赏析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1)谢朓北:在安徽省宣城县阳陵山顶。谢朓是南齐人,此是他任宣城太守时所建。(2)江城:指宣城。(3)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下有凤凰、济川两桥。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4)彩虹:指水中的桥影。(5)人烟:炊烟。(6)谢公:谢朓。

谢朓北是南齐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唐时改名叠嶂,是宣城的览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真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这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人独自上了谢公。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凭高俯瞰,这“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开头两句,人把他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浪话》云:“太白发句,谓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从高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灿色彩。这哪里是桥呢?简直是天上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中去了。读了这两句,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人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给予人们的美感也不一样,而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使人惊叹。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

我们不难想象,当时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如果我们细心领会一下,就会发现他在高度概括中,用笔是丝丝入扣的。

这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览的地点是在“北上”;这北是谢朓所建的,从临到怀,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了。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后,*上一直处于失意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旧游地,现在他又重来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象叠嶂这样的名胜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情感。当李白独自在谢朓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人,虽然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上苦闷彷徨的孤独感;正因为*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译文]宣城优美的风景犹如画中一般,傍晚站在阳陵山北上观赏晴空晚景。宛溪、句溪水流清澈,凤凰、济川二桥的拱门和水中的倒影合成圆形,有如明镜,又像跨过溪水的彩虹。炊烟袅袅飘入桔柚林中,平添了一份寒意;秋意浓浓,梧桐树叶桔黄纷纷落地。谁会想到在这北上,还有人面对秋风怀念人谢朓呢。

点击查看更多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35988.html

热门阅读

  1. 这是你吗职场故事
  2. 2015关于我的老师的作文3000字
  3. 2016国庆祝福语大全
  4. 岁暮天寒诗歌
  5. 笛卡尔名言集锦
  6. 圣诞节祝福语
  7. 找遍全世界诗歌
  8. 经典优美励志的英文句子
  9. 我的压岁钱四年级作文400字
  10. 歌颂父亲的现代诗歌
  11. 大学生钳工实训心得体会
  12. 乡镇卫生院安全生产的自查报告
  13. 假如我会七十二变随笔
  14. 描写一个班级的句子
  15. 年会幽默小品剧本《出人意料》
  16. 幼儿园春节对联带横批
  17. 赞美老师的诗有哪些
  18. 201年谢师宴感谢老师的祝福语精选
  19. 2016年领导生日祝福语精选
  20. 关于马的诗句大全
  21. 有关生产设备承诺书
  22. 个性签名大全
  23. 幼儿变得再也不怕冷了的冬天的教案
  24. 关于大学生学习计划书范文
  25.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400字五年级作文
  26. 小学六年级我的期末考试前复习作文
  27. 怎样写教育随笔观后感范文
  28. 最新的公司新员工转正总结范文
  29. 教育名言集锦精选
  30. 《走上辩论台》教学设计
  31. 爱情的哲理诗句
  32. 《弟子规》读后感600字
  33. 83男人节的祝福短信
  34. 2016五一劳动节祝福语最新
  35. 梁实秋散文孩子
  36. 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途径论文
  37. 圣诞节的日记200字范例
  38. 大学生求职自荐书范文
  39. 暑假应怎么充分安排暑假计划建议
  40. 这是守株待兔的成语故事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24 21:45:11
本页面最近被 306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西藏,TA在页面停留了 69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