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嗟》 诗词鉴赏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
抑若扬兮,美目扬兮。
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
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
舞则选兮,射则贯兮。
四矢反兮,以御乱。 注释:
昌:形容身体健壮。
抑:懿的借字,美的意思。
扬:即:“阳”字,此指额头。
巧趋:轻巧地疾走
跄:趋步摇曳生姿
名:通作“明”,此形容面目明亮有神。
仪:射箭的仪式,古人射击队箭有一套规定,地位、身份不同,仪式就有不同内容。
侯:射侯。古代贵族举行射仪,放置一个木架,架上加一个方形兽皮,就叫侯。再在侯上加一块小的圆形白布,就叫“正”或者叫“的”。
展:诚然
甥:古女子亦称夫为甥,
四矢反:四箭都从一洞穿过
《猗嗟》赞美射手英俊神武,射艺高超,足以御乱卫国。诗重物形象的描写,从外貌、动作、行为,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刻划出一个足以抗击乱世的的射手的英雄形象。
拓展阅读
1、刘庆云《岳州被逮时口占》爱国诗词鉴赏
壮志澄清付水流, 漫言后乐与先忧。
鬼雄如果能为厉, 死到泉台定复仇。
宁调元
1906年冬,作者参加萍乡、浏阳、醴陵武装起义,次年初在岳州被捕,双手被缚,口占诗十首,此诗为其中之。诗人此时并不怜惜个人生命,在《丙午冬日出亡,作于洞庭舟次》诗中曾誓言:“不惜*利天下,誓捐顶踵拟微尘。”入狱后,所遗憾者乃澄清天下之壮志未酬,诗中一、二句即具写此种情怀。漫言,即空言,与“付流水”意同。“后乐与先忧”,用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语意,既表诗人心怀天下之博大胸襟,也关合“岳州”这一地点。诗中“壮志澄清”与“后乐先忧”同写壮怀,“付流水”与“漫言”皆谓落空,乍看似觉重复。然从用情看,先言未酬,复言成空,实倍增愤切之沉重,所谓“言之不尽,故长言之”也。若细心品味,又会从中感受到某种形象在,“付水流”、“后乐与先忧”,令人想起一壮志未酬之士登楼临水眺望之镜头,此正所谓弦外之响也。
壮志未及酬,身已陷囹圄,诗人已作好就义准备,既觉坦然,又觉愤慨,故三、四句用虚笔写其死后复仇之志。鬼雄,鬼中之雄杰也。厉,本指恶鬼,此借指复仇怒火中烧,意极坚决。泉台,墓穴也,同泉下、泉壤。诗写至此,已由壮志未酬之遗憾转为不屈不挠之沉雄。此前李清照曾有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均充满一种抗敌、杀敌之英雄气概,均为诗中之壮语。
此首七绝自抒胸臆,正所谓“作绝决语而妙者”;用语平易、明快,将现实处境与死后设想相结合,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的坦荡情怀和对*王朝决不妥协的精神,亦抒发了救国救民之志未能实现的悲愤心境。
2、诗词鉴赏: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度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注释
纤云:轻盈的云彩。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
忍顾:怎忍回视。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它们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3、《子夜吴歌 秋歌》古诗词赏析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4、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唐诗鉴赏
【**--教案】
古诗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带拼音版,这首诗是咏叹庐山风景的奇绝,游览飘然,猛发学道成仙之欲望,并进而邀请同伴。全诗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一起学习一下古诗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带拼音版,古诗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赏析,古诗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翻译吧!
lú shān yáo jì lú shì yù xū zhōu
lǐ bái
李白
wǒ běn chǔ kuáng rén , fèng gē xiào kǒng qiū 。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shǒu chí lǜ yù zhàng , zhāo bié huáng hè lóu 。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wǔ yuè xún xiān bù cí yuǎn , yī shēng hǎo rù míng shān yóu 。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lú shān xiù chū nán dǒu bàng , píng fēng jiǔ dié yún jǐn zhāng , yǐng luò míng hú qīng dài guāng 。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jīn què qián kāi èr fēng cháng , yín hé dǎo guà sān shí liáng 。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xiāng lú pù bù yáo xiāng wàng , huí yá tà zhàng líng cāng cāng 。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cuì yǐng hóng xiá yìng zhāo rì , niǎo fēi bù dào wú tiān cháng 。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dēng gāo zhuàng guān tiān dì jiān , dà jiāng máng máng qù bù huán 。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huáng yún wàn lǐ dòng fēng sè , bái bō jiǔ dào liú xuě shān 。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hǎo wéi lú shān yáo , xīng yīn lú shān fā 。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xián kuī shí jìng qīng wǒ xīn , xiè gōng xíng chǔ cāng tái méi 。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zǎo fú huán dān wú shì qíng , qín xīn sān dié dào chū chéng 。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yáo jiàn xiān rén cǎi yún lǐ , shǒu bǎ fú róng zhāo yù jīng 。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xiān qī hàn màn jiǔ gāi shàng , yuàn jiē lú áo yóu tài qīng 。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
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
手执*的绿玉杖,早晨我辞别黄鹤楼。
为着寻仙,我遍访五岳不辞遥远,平生中,我最爱好到名山去遨游。
庐山高耸,与天上的南斗星靠近,五老峰的九叠屏,好象云霞展开,山影湖光相映衬,青黑绮丽俊秀。
金阙前香炉峰和双剑峰,高耸对峙,三石梁的瀑布,恰似银河倒挂飞流。
香炉峰的瀑布,与此遥遥相望,峻崖环绕,峰峦重叠直至天上。
苍翠的山色映着朝阳,红霞更加绚丽,在鸟飞不到的峰顶,俯视吴天真宽广。
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悠悠东流去永不回还。
万里黄云起伏,两岸的景色不断变幻,长江九条支流,翻滚着雪山般的白浪。
爱作赞美庐山的歌谣,诗兴都因庐山所触发。
闲对石镜峰窥看,我更加心清意畅,谢灵运当年游处,早已被青苔掩藏。
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尘世情,修炼三丹和积学道已初成。
向远处看去,仙人们正驾驭着彩云,手捧芙蓉到玉京山,去朝拜天尊神。
早已约好*在九天会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5、茶的诗句及鉴赏
《茶的情诗》:是一首寓言式的情诗,通过咏物来咏情。
诗人自喻为开水,将恋人喻为茶叶,泡茶的过程,是水与茶恋爱的过程,也是一对情人感情缱绻的过程。 诗中,爱情的依赖、相溶,爱情的缠绵、苦涩和甘美,读者细细品一品,便不难体察出个中的滋味。
值得注意的,倒是这一类诗的写法。 首先是要善于发现两种毫无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比如由芳草联想到恋人的绿裙,由梅花想到品质的高洁,由木棉的红硕花朵想到爱情的沉重叹息,一如这首诗,由茶与水的结合想到爱情的结合。这种观察和发现,常常会违反我们熟悉的生活经验,需要我们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才能跳出事物对我们的制约,在种种微妙的关系中,找出与心灵相通的有机切点,产生创作的飞跃。
当然,光有观察和发现还不够,还要有“我”的投入(不单是感情的投入,也有形式的投入)。拿《茶的情诗》来说,诗人不是将自己置于物外,简单地描写我与茶的关系,而是将自己置于物中,将自己物化为水,再将茶与水人格化。
这样,我于水中,水即为我。水与茶的对话既是诗人与恋人的对话,又是诗与读者的对话,将诗的传播行建立在多种层次的关系之上,扩大了诗歌的内在表现力。
这首诗还有许多巧处可谈,如寓言式手法,曲喻的运用等等,但根本来说及力于上述两点:发现与投入。 (选载于《台湾爱情诗选析》陈实选编)。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62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