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的案例二则
镜头一:
师:幻灯出示一位学生的绘画作品(即:小獾做的三只小板凳),让学生说说你觉得这些板凳怎么样?
生1:板凳很粗糙。
生2:这板凳看上去有好多波浪线。(指的是板凳坑坑洼洼)
生3:凳子的脚怎么像剪刀,尖尖的。
师:谁知道粗糙的意思?
(生一时答不上来。)
师:请大家用手摸摸自己的桌面,感受一下粗糙的桌面。现在,谁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东西也是粗糙的?
(生思考片刻。)
生1:树皮摸起来挺粗糙。
生2:老人的脸上有很多皱纹,感觉很粗糙。
生3:盖房子用的砖头也很粗糙。
生4:椅子的面摸起来不光滑,也是粗糙的。
师:那么,粗糙的反义词就是--
生:光滑。(齐声)
课后,我总觉得“粗糙”一词的教学有点不自在,似乎缺少点什么。通过查字典,发现“粗糙”一词有两个反义词。一是光滑,二是精致。而课文说“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细细品味,在这种语言环境下,“粗糙”一词应该是说小獾做的板凳不精致,而非不光滑。可由于我事先在备课时对这一知识点没有钻研透彻,对本文中“粗糙”一词的真正含义把握不准确,只是想当然地、凭直觉单纯地认为粗糙的反义词就是光滑。结果,由于我认识的偏颇,导致了课堂教学中引导的偏颇,直至学生对该词的理解也发生了偏颇。因而,就本节课而言,“粗糙”一词的教学是不到位的,它带领学生走入了一个知识点的误区。追根究底,都是我备课时功夫不到家惹的祸。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特级教师于永正曾提倡的“煮书”和“煮课”。“煮书”就是备课前和写好教案后的钻研,认真地跟文本对话,细细品位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煮课”,则是教师上课之前反反复复地说课,细细和纸上的那个“教学假设文本”对话,实现最好的选择、最好的设计、最好的语气语调,力图把孩子们教出灵性和悟性来。特级教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年青教师呢?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我更加深切地意识到备课时吃透教材、吃准教材的重要性,这是每一位教师肩上应该而且必须要担负的责任。
教学再设计:
1、投影出示小獾做的三只小板凳,让学生说说你对板凳的印象?(板书:粗糙)
2、出示几件手工作品,让学生辨一辨你觉得哪些是做工精致的,哪些是做工粗糙的?为什么?
3、联系我们的生活,你有没有发现过哪些做工粗糙的东西?
4、其实,粗糙除了表示物品不精致以外,还可以解释为物品触摸时感觉不光滑。请大家用手摸摸桌面,感受一下桌面的粗糙。
5、那么,文中说小獾做的板凳很粗糙,是指板凳不精致呢?还是说板凳做得不光滑?
镜头二:
师:这篇课文对话很多。下面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分角色表演读,读的时候要想象一下小獾和小刺猬他俩说话的语气、动作、表情等。
(生自由练读后,教师指名任文涛和张博棋一桌上齤台表演,并请潘家辉同学读旁白。要求其他学生仔细看,认真听,为表演后的评价做准备。)
潘家辉:清早,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
众生:啊!读错了!你把“清晨”读成“清早”了。
(只好重新再读,直到表演结束,进入学生评价环节。)
生1:潘家辉读书的时候太拖拉了,而且还不熟。
生2:我觉得任文涛与张博棋在表演的时候配合默契,感觉很不错。
生3:任文涛在表演的时候,把台词“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说成“收下吧,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前后说反了。
生4:任文涛与张博棋在表演的时候,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我要向他们学习。
生5:张博棋扮演的小刺猬背着苹果往家里走时,又碰到了小獾,当他跟小獾说话时,双脚还一直在原地踏步走,我觉得这样做不好。
……
要是在平时的课堂上,学生之间这样褒贬不一的评价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称赞》,教学主旨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给予对方称赞。在这种特殊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应该围绕主题,努力营造出一种浓浓的称赞氛围,以本次的生生评价为契机,引导学生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尽力挖掘别人的长处,学会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点滴进步,达到教学与文本的统一。由于我的惯性思维的作用,当学生习惯性地指出别人的不足时,我没有进行任何的评价引导,任由学生畅所欲言。由于学生年龄偏小,普遍存在着争强好胜、喜欢给别人挑毛病的心理特点,导致了学生的评价缺点多于优点。因而,这节课的评价虽然是真实的,但是缺少了教师的及时引导,使得学生在评价时缺少了一双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的眼睛,那么,这样的评价与本文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使得原本可以精彩纷呈的教学环节变成了本节课难以弥补的教学遗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缺少的不仅仅是一句话的引导,更是缺少了一种随机应变、驾驭全文的教学机智。都说“宝剑锋从磨砺开,梅花香自苦寒来”。同样,一个教师要想在上课时达到行云流水般的教学境界,惟有苦干加巧干,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不断积累,从而得到提升。
拓展阅读
1、语文教学的反思案例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和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在《燕子专列》的第一课时确定了如下的达成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通顺、流利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过程方法目标: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会探究,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学会想象,在老师的鼓励声中,自己学会表达。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增强爱护鸟类的意识。从课堂的实施来看,这几个目标还是基本能达到的。
二、今天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能创设一个个情景,把孩子们带进文中。《新课标》要求: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我在设计时,就尽量不让学生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当作小贝蒂,设身处地地阅读想象,交流感受。如指导理解第三自然段的时候:学生把自己当作小贝蒂,和老师对话:“小贝蒂,雪太大了,路太滑了,小贝蒂,我们回家吧。”“小贝蒂,你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了,我们回家吧”“小贝蒂,那山崖岩缝太危险了,我们回家吧。”再如拓展延伸环节:列车开动了,人类的爱心感动了春天的精灵,车厢里的小燕子在唧唧喳喳,向人类致谢呢。你听,你认真地听,你安静地听,你听到它们说什么了吗?
你看,那只燕子正朝着一位抱孩子的阿姨张望,它在说什么?你看,那只燕子正不停地朝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挥动翅膀,它在说什么?你看,还有一只可爱的燕子正深情地注视着贝蒂,它又在说什么?。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主人翁的激动,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这样就少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
三、比较遗憾的是:
1、自己相对紧张了,对孩子整体的情绪与表达把握不够。特别是到了后面,感觉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不够到位。
2、教学的整体设计感觉比较浮躁,教师说得多,整顿纪律的时间也用得多了,这样学生就说得少,说得不够好了。
3、朗读的时间不够,特别是教师在范读方面不够。
四、设想与重建:
1、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关注学生的情态发展,挖掘课堂的生成资源,让自己的教学教态更从容,更淡定。
2、在以后教学中,更多把平台让给学生,让他们施展,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孩子们发展。
2、语文教学的反思案例
这篇课文用拟人化手法,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了足球运动的起源及发展概况。文体新颖活泼,符合儿童阅读心理,有利于激起儿童阅读兴趣。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认识“庆祝”两个生字。
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普遍对长句有畏难情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长句由于修饰成分多,学生常读漏、读错,此外,学生不会意群停顿,第二、学生对课文吃不透,感情朗读不到位。
我不由得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一是平时对长句的停顿方法强调、引导不足,造成学生训练不到位,二、学生的对长句停顿的微小进步没有进行及时的正面肯定与强化,造成其自信心不足,三、至于感情朗读方面,教师范读不够,学生缺乏模仿对象。四、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构建一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氛围中,老师真正享受语文教学,学生真正享受语文学习。
我认为要想让学生乐读、爱读书,关键要在于让学生觉得读书是自己的内心需要,是一种自我肯定的途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和获得尊重的需要。因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开辟多种渠道,搭建新的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同时,还要将对适当的有计划渗透长句的朗诵技巧,把目标细化,指定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目标。
3、语文教学的反思案例
一、以写字教学为切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而新教材已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在教材的开始,不再急于讲授课文。而是打破了常规,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学期初,我就注重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经过观察、模仿、练习,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利用写字歌:“学写字,要注意,头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纸放正,一尺一拳要记清,手离笔尖一寸高,写字认真要心静”,来帮忙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求学生写字时,必须要跟写字歌进行对照。教师随时进行督促和指导。一周下来,学生写字时已是个个端坐。除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写好字。每课后的写字练习,不可忽视,每一天应安排必须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良好的写字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耐心细致、精心地指导,并严格反复长期的训练,从而让学生把字写端正写漂亮了。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语新课程标准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构成本事。”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我的学习,课堂上的收获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决心真心实意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三、把握训练训题,注重学生本事的提高。新教材旨在使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把书读活。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本事。就拿口语交际这一训练来说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概括、说话等本事,更是给学生供给了一个创新的天地,想怎样说就怎样说,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从而也为夯实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教这类训练时,要精心组织,重“说”和“演”的训练。如,我在教第六课《小摄影师》时,根据书上的插图,实地模拟进行表演,这样使学生的形象感知变得直观化。学生在简便愉悦的环境下,相互之间对起话来。头头是道,不但“说”得到了锻炼,也使学生感悟了许多道理。
三、多读、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我成为一名学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往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本事只能靠本事去培养,才干仅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能够经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有时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会觉得束手无策。新教材的资料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我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我成为一名学者,我认为平时应当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
总之,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资料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如何去创新。努力帮忙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体现新教材的真正价。
4、语文教学的反思案例
经过几周的教学工作体验,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
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
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
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这是我最近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现作以上总结,供大家参考、指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7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