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流人水调子原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00:33:43

听流人水调子原文及赏析

《听流人水调子》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前言】

《听流人水调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全诗通过交互对接的结构方式表达了诗人在贬谪途中凄清又幽暗的心境。

【注释】

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分付:即发付,安排

【翻译】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消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分付”即发付,安排意。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 的主观感情,岂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又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相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正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

次句刚开始描写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的描写。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下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间。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似乎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心情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听觉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连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写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构成譬喻关系。意喻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黄生评)这首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有益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不显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拓展阅读

1、送赴安西、注释

唐代:岑参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跨上英俊的战马宝刀佩在身边,策马翩翩地飞驰翻越陇山之巅。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自小衷心地希望献身国家危难,哪把*与厚禄耿耿挂于心间。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置身于万里之外乡情化为梦境,眼望那边地明月激起阵阵怀恋。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祝愿亲爱的战友早早扫清顽敌,边庭无事早归来切莫再经秋天!

上马带吴钩,翩(piān)翩度陇(lǒng)头。

胡钩:一种似剑而曲的兵器,一作“吴钩”。翩翩:形容轻捷地驰骋。陇头:指陕西箥陇县西北。陇北地区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三边:幽、并、凉三州为汉时边郡,这里泛指边陲地区。

早须清黠(xiá)虏(lǔ),无事莫经秋。

黠虏:狡猾的敌。虏,古时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经秋:经年。

对友英姿勃发、舍身报国、不计名利的行为极为赞,又进一步饶有兴趣地设想友戍守边疆一定会产生思乡之念,最后祈盼早日荡平虏寇,还边境以安宁。全诗充满爱国主义豪情。

“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诗的开头两句从友登程的情景写起。首句写友身着戎装,跨上战马,勾勒出即将出征的战士的英姿。诗并不泛写戎装,而仅就佩刀提了一笔,既点明了此行性质,也使形象增添了英雄之气。次句对友奔赴边关加以设想:“翩翩度陇头”,写他的轻快、矫健、急切。上下两句,一静一动,用两个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突出了友赴边的英姿勃勃的形象。以上两句从外表写。以下两句则从内心写,直接揭示友的思想境界:“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两句从正、反两方面来肯定友的思想,从而把友的行为提到爱国的`高度。“小来”两字可见这种想法由来已久。从而给首二句提供出思想根据,其中既包含有诗赞佩之情,称慕友不但形象英姿飒爽,而且更有高尚、美好的心灵,同时也就反映了诗立志报国的豪情壮志。这是更为诗所钦敬的一点。

但是,有这种爱国情怀,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毫不留恋家园,恰恰相反,这种情怀是与对家国的深厚感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为保卫它而离开它,但当离开它的时候,往往对它产生深切的思念。诗曾有过经年居留塞外的经历,在《安西馆中思长安》等诗中都曾表露过深沉的思乡之情。“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就是这种感情的集中写照。诗没有去写友在边疆怎样去从军苦战,却去设想他在万里边关对家乡是如何梦绕魂牵,这就写出了友对家国的一往情深,而这种设想同时也就传达出诗对友的思念,充满关怀和爱护。这种情怀写得很深沉,很细腻,诗的情到此而一转,但却并不低抑。

诗的最后两句是诗的祝愿。“清黠虏”是友赴安西的目的。诗居漠北时,亲眼目睹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破坏。战争不仅造成了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而且对战士本身也是一种荼毒。上句愿友建功,下句愿友早归,既表现出诗与友同样以国事为重,又表现出双方的情谊,以深厚的情意扣紧“送”字,为全诗作结。

全诗先写友的英雄风采,再由表里,从报国、思乡的角度讴歌了友的美好心灵,最后告诫友,尽快结束战争,最好是别“经秋”。因为唐朝戍边将领往往拥兵自重,养敌蓄功,常将本可早日结束的战争一拖经年,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所谓“兵闻拙速,未睹巧以久也”,可见诗淳朴的观念中,还饱含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2、凭阑・金陵道中、翻译注释

元代: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添鬓华。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添鬓华。

瘦弱的马驮着我满腹的诗情奔走天涯,飞倦了的乌儿哀鸣着,小山村里只有几户家。柳絮扑打着我的头,给我增添了白发。

瘦马驮(tuó)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添鬓(bìn)华。

凭阑:曲牌名,名本意即咏楼上身倚栏杆的见元邵亨贞《蚁术词选》。单二十四字,四句四平韵。金陵:即今江苏南京市。天一涯:天一方。鬓华:鬓发花白。

前两句写瘦马驮诗的悲苦以不如鸟的羁旅情怀。“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这是一首羁旅之曲,开头引李贺典,李贺年少多才,郁郁不得志,只得将短暂的一生心血付予苦吟。“平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的乔吉以李贺自况,不是偶然的。所以,只“瘦马驮诗”四字就足以想见其悲苦了,何况此刻又在远离故土的旅途之中。而且那“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在天涯”的景象,早就深深地印在们心中。可以说这开头的七个字,已将特定的身世、具体的处境,全都包容了。第二句与上句相对,作者通过“倦”“愁”二字。移情入景,巧妙地抒发了不如鸟的`羁旅愁怀。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鸟倦飞而知还”一句,可视为此曲之典所出。再说,不管此鸟是不是归鸟,在浪心目中,依然可能把它视为一只归鸟。所以倦鸟之愁,无疑代表了浪之愁,这是一种间接抒情的手法。

后两句言匆匆春去,岁月蹉跎,游恋乡,身世凄凉。“扑头飞柳花,与添鬓华。”远方浪进而看到不远处的家,这必定更勾起了他“吾乡似此乡,此乡非吾乡”的羁旅思乡之怀。至此作者已百感交集,不料更有那不懂事的柳花,竟然飞上作者的头发,使得头上的白发显得更多了。此处不直言头发之白,而借柳絮言之,可谓妙笔。作者白发从何而来,当然是羁旅之挫和思乡之念所致。全曲从瘦马入笔,至柳絮收笔,不直接写,而已将的羁旅之愁写得入木三分,刻骨铭心。

此曲在结构方面也有其特点。它以三个主要自然意象作线,每个自然意象引出一系列意象,这样贯穿起来,构成全的网络。这三个自然意象是瘦马、倦鸟、柳花。它们依次引出相关意象:瘦马引出的意象有诗、天涯;倦鸟引出的意象有愁、村;柳花引出的意象有、鬓华。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实现意象自然舒展、材料形散实聚、结构简明有序的艺术效果。

3、《秋下荆门》李白诗翻译

【内容】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这首诗写于诗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而今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恺之写信给殷说:“行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张翰在洛阳*,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便归。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自爱名山入剡中”.剡(shàn扇)中,今浙江嵊县,境内多名山佳。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曾说过:“诗之言,不足为实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炼、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诗者也应该“不以辞害意”.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诗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实”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那么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呢?要解答这个问题,还得回到诗的第三句。从张翰所说的话来看,张翰是把“名爵”与“鲈鱼鲙”对立起来,弃其前者,而就其后者,那么李白呢?他对后者的态度明朗-“此行不为鲈鱼鲙”.对前者呢?诗没有明说。可是,“秋下荆门”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没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第二,他还明白地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还希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书》)。这种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用世的精神,不正是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吗?可见诗此时对“名爵”和“鲈鱼鲙”均一反张翰之意,只不过在诗中说一半留一半罢了。当然,这也是“适志”,是“适”其辞亲远游、建功立业之“志”.诗的第四句又该怎样理解呢?饱览剡中的名山佳,诚然也是诗所向往的,早在他出蜀之前这种兴趣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我们知道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树立声誉,以期一举而至卿相。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自己那种高雅士的格,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这种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诗的个性,以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全诗虽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集中地抒发了年青诗“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四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读来无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4、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翻译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朝鸡早。忽忆故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河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中。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使得房屋清洁,纤尘皆无。

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斜倚枕头,想起当年*时,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如隔世。忽然想起故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如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词谱》卷十四云:“此始自晏殊,因词有‘*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柔蓝:柔和的蓝色,多形容。萦:萦绕。《广韵》:萦,绕也。

窈窕:幽深的样

欹眠:斜着身睡觉。袁《瓮牖闲评》卷五:“朝鸡者,鸣得绝早,盖以警入朝之,故谓之朝鸡。”

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历来的评论家,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其实,这首词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色。此词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诗入词。

起首二句写得极为娟秀,为所称誉,乃融化他诗句而来。吴聿《观林诗话》记王安石“尝于江上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词,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萦花草’之句。盖追用其词。”此见词善于融炼诗句,浑然天成。他用“一”来概括“一江春”,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句的内容,提取诗精华,合得巧妙自然。“柔蓝一”,形容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写的《竹里》诗可与此参读:“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到,自有春风为扫门。”此即词中“茅屋数间”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诗的全部情景,但情韵连续,融成一片,更见精严。“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见出词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朝鸡”,恍如隔世。这并非久静思动,却是绚烂归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应。

其比较的结果,马上的鸡声还是比此时枕上的鸟声动。此意由下再补足。“忽忆故今总老”,反衬自己之已老。而此时贪爱闲话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见唐沈既济《枕中记》)。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而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王安石晚年这首山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

创作背景

这是王安石晚年的一首作品。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王荆公不爱静坐,非卧即行。晚卜居钟山谢公墩,畜一驴,每食罢,必日一至钟山,纵步山间,倦则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归。”这种旷日的游历体察,引发词创作了不少描写光山色的景物词。此词即其中之一。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封荆国公。世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中国北宋著名*家、思想家、学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争先。”传世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醉花阴》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的寂寞与相思情怀。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单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

上片写秋凉情景。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比黄花瘦”的因。

下片写重九感怀。首二句写重九菊饮酒。古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菊饮酒的风习。唐诗孟浩然《过故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菊依旧,但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非,今昔异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点击查看更多听流人水调子原文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13974.html

热门阅读

  1. 生命经典语录
  2. 午夜的随笔
  3. 初三班主任期末的工作总结
  4. 女生简短个性自我介绍
  5. 关于祝福妈妈生日快乐的感人句子大全
  6. 叶落生活随笔记
  7. 8月1日建军节的祝福语精选
  8. 桃花心木语文教案
  9. 201年元宵节祝福语
  10. 三字经读后感
  11. 情人节感人的暖心祝福语
  12. 大足石刻导游词
  13. 助理工程师实习报告范文900字
  14. 暑假英语日记及翻译
  15. 体育兴趣小组暑假训练活动计划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