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沁园春》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24 10:48:45

陆游《沁园春》赏析

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交亲散落如云。又岂料如今馀此身。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词人在公元1178年秋天,他从四川回到了阔别了九年的故乡绍兴。(陆游生于公元1125年)这时候的陆游已经五十三岁了。九年间,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环境的变化会很大,人的变化相对说来不会太大。但是对当时的陆游所处的时代来说,环境的变化相对要小些,而人事的变化会比较的大。作者这首词当是返乡之后所作。

故土久别重回,使词人产生对故乡的陌生感。上片,作者从久别重回故土发出了一系列的感叹。下片由时事变迁,年老体衰,但词人报国的“壮志”初衷未改,表现了词人不甘“溪友为伴”、老骥伏枥的豪情壮志。

起句“孤鹤归来(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辽东化鹤归来,老成凋谢,少者成长,使词人深切地感到人生无常。“孤鹤归来”:典故出自晋朝陶潜《搜神后记》,书中载,有个名字叫丁令威的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学成后化鹤归辽东,停在城门华表柱上,目注家乡物是人非,叹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词人时隔九年重新回归故里,眼见故里的老人谢世,新人成长,“换尽旧人”,恍如隔世。一个“尽”字,表明了作者些许哀伤、些许无奈。这“哀伤”和“无奈”从下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这一处处的荒凉的坟墓中躺着的人啊,曾经在生前有过多少美梦,现在都随着他们的离世而断绝了。“念”在此处表达了词人的联想。有着词人对逝者的怀念和惋惜,有着对的世事不公的愤懑,有着对人生短暂的叹息!“王侯蝼蚁,毕竟成尘”,王侯:大人物;蝼蚁:蝼蛄与蚂蚁,指微小生物,这里比喻地位低微的人。杜甫《谒文公上方》诗有:“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虚。”词人面对“累累枯冢”告诉人们:在岁月面前,无论王公贵戚,平面百姓一律平等,最终都将化为尘土。这一切感想,作者是经过了宦海的多次沉浮,对生命价值的深切反思和沉重感悟。

“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载酒”:携带着美酒。巷陌:街坊,这里指烟花巷。词人在感叹人生短暂的同时,脑海中又很自然地浮现出了过去美好生活的一个个回忆:他曾经携带着美酒,来到春色满园的林园中,对酒赏景;青年的时候,他也曾经在春意昂然中寻花问柳,没有辜负了大好的春光和自己的青春年华。

但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那毕竟是过去了的绮梦,老境来临,沈腰潘鬓消磨,是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当时已经五十三岁了的陆游不能不让人叹息。“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流年:流去的岁月,指光阴。围腰带剩:喻人老病,《南史·沈约传》:“(约)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点鬓霜新:双鬓花白。光阴流得很快,现在我已经人瘦弱衰老了,双鬓已经花白了。承接上句,词人由衷地发出了日月如梭,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的感叹。

词人在上片为读者阐述了一个真理:时间对我们每一个都是平等的。无论是王公贵胄和是平民百姓,最后都会在累累枯冢中,逐渐化为尘土。有道是“世间公道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人生犹如大梦,作者自己又何尝不是处于梦境中呢?面对着这变化了的一切,他回忆起在这片土地上自己的青春岁月,当年也曾载酒寻花,青楼问柳,到处留下足迹,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与和物质文化带来了恩惠,没有辜负青春年华。

下片写了许多**语和旷达语,以掩饰心中的惆怅。“交亲散落如云,又岂料、而今余此身。” “交亲”:知交和亲友。知交和亲友象流云一般地飘散了。这里作者将人事的变换比作流云,因为云的变幻极快,所谓“风云变幻”,亲友都流散了,死的死,走的走。而今未曾料到的只剩下孤身单影,自己一个人回到了故乡。“又岂料、而今余此身”,与词的上片,“换尽旧人”相对应。故乡已经换尽旧人,惟有我未换,累累枯冢我还尚存人间。孑然一身回故乡,眼见亲友故交消亡了,面对累累枯冢,一种莫名的悲凉,怅惘之情,从词人心中油然而起,但作者还是极力安慰自己,“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幸好,我现在眼睛还算看得见,瘦弱的身体还算健康,品茶也能够知道茶的甘甜,吃饭也还能够嚼烂。这是标准的阿Q式的表白。紧接着这是阿Q式的无可奈何的自我标榜,词人又以“非惟我老,更有人贫”为宽慰自己:不要以为自己老迈了,还有许多的穷人活的比我更累呢。对陆游来说,作为一个离职的官宦,家在有佣仆使女,一般的家务琐事无须他处理,而故乡的穷人就不同了。

陆游青壮年时期一心向往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四十八岁那年他曾经到西北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公署里参与军事活动。但是因为朝廷缺乏坚持北伐收复河山一贯的思想,主和苟安,所以他的满腹壮志和愿望只能变成满腔忧愤。他还在《夜读兵书》中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平身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但是一切的努力后来眼看都化作了泡影,“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在词中虽然一再**,但是,从他“躲尽危机,消残壮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心是无法宁静的。他在朝*的时候,为了抗金大业,放言直陈己志,却屡屡遭到朝廷公侯的排挤,屈居下僚。危机虽然侥幸躲过,然而壮志已经消残。

“短艇湖中闲采蒪” 蒪(chun):水生植物名,又名水葵,可作羹。陆游在《寒夜移疾》诗中自注说:“湘湖在萧山县,产蒪绝美。”在“躲尽危机、消残壮志”、回到家乡的日子里,乘着小舟,在湖中悠闲地采蒪。这里,陆游的采蒪和其它人的采蒪有着不同之处,词人并不缺乏美味的菜肴,他采蒪主要还是在表现他的无奈,他的消磨时日。或者说他是去感受一下下湖采蒪的乐趣。当然,自己采来自己尝鲜,也不乏美妙之处。

拓展阅读

1、《醉中感怀》阅读答案及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

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6分)

【参***】

1、画面: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 作用:①衬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二联叙事,第四联抒情,叙事和抒情通过这一句贯穿起来。

2、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识、器重,壮志满怀;抒情主人公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壮志未酬。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识、器重;说自己“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本诗写于孝宗乾道九年(1173)秋代理嘉州知州任上。上年十一月,调任成都安抚使司参议官,约四个月后的乾道九年三月,改任代理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通判,约两个月后又改为代理嘉州(治所在今四川乐山)知州。几个月来频繁的奔波,使他心疲力竭,加之心中悲苦,故情绪抑郁。但诗人竭力鼓励自己,未许消尽任何一点报国之心。

曾在《史馆书事》一诗中的自注中说:“绍兴辛巳,尝蒙恩赐对。”辛巳指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时三十七岁。次年,孝宗即位,他又被召见。他曾建议孝宗振肃纲纪,孝宗也甚称他“力学有闻,言论剀切”,并赐进士出身。此后还给孝宗提了不少朝政建议,这些便是诗的第一句所包含的内容。 但是,十多年之后的今天,往日被君王召见时意气风发的诗人已不复存在,他已成为一个客居边城、心身俱疲的人。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之中颇流露出自己离群索居的悲凉情调,但诗人深感意犹未足,于是再补足两句。这两句是说,身上穿的还是旧日的“青衫”,但白发则在剑外为宦的经历中悄悄爬上头顶。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对偶,两句饱含着对久沉下僚的感叹,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透过这一感慨,不仅可以看到诗人被伤害的心灵,也可以感受到那个郁闷的时代气息。

前四句从叙事中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五、六两句转为写景——— 秋天,古堡上的旌旗在秋风中飘拂,笼罩着一种阴郁惨淡的气氛;夜深了,城头上巡更的刁斗声清晰可闻——— 这显然是一个战士眼中所见之景,心中所念之情。“鬓虽残,心未死”(《夜宫·记梦寄师伯浑》),古戍旌旗,高城刁斗,无不唤起他对南郑军中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上联虽是写景,却是诗中承上启下的枢纽,所以接着便说这两句。诗人壮心虽在,欲试无由,唯有寄托于歌酒之中,但又在酒中竭力鼓励自己:你可千万不要堕了往日的凌云之志啊,因为恢复中原的大业还有待你去完成呢!故醉里听歌,可千万别听那些靡靡之音,要听那些永葆战斗豪情的激越之音啊!

本诗主要抒发自己志向难达的悲哀和至死不堕凌云之志的决心。首二句于今昔变化之中颇流露出自己浓重的感怀之情。三、四句承上,进一步慨叹自己功名未立的悲情。五、六句从写景入手,写对往日战斗生活的怀念和向往。尾联两句再经转折,深刻反映了自己难就功名的无可奈何的心境和愤激不平之情,显示诗人坚贞倔强的性格。诗歌抒情达意淋漓尽致又寓意深蕴,凸现诗人对七律的深厚造诣。

2、《钗头凤·红酥手》的故事及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和词: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人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长似秋千索。角声寒,夜栏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这首词非常有名,却是记载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是关于和他的表妹唐婉的,唐婉的和词也很有名。

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年华的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一夜洞房花烛,唐婉便成了家的媳妇。从此,、唐婉更是鱼水欢谐、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不知所以。待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续、燕好如初。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文士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赵士程对唐婉很好。他是唐家的世交朋友,完全知道和唐婉的事情,他也是的文友,对比较钦佩,也很同情唐婉,想尽力令她幸福。

无奈之下,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阜的识,被荐为魁首。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的试卷剔除。使得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礼部会试失利,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的生活。

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日晌午,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沈是一个布局典雅的林花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花的一个好去处。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山阴城沈家花。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双方很尴尬,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并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赵士程知道他们两人情缘未了,就主动为他们安排一个单独谈话的机会。说:“你表兄来了,你们是亲戚,何不去聚聚呢?”于是,唐婉就带了一个丫鬟,还有一壶酒向走了过来。双方各说分别后事,知道今生缘分已尽,再无复合的机会。说不尽的伤心。唐婉亲手向敬了一杯酒。饮后,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激愤之下,在沈题写了这首著名的《钗头凤》。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后头至尾反覆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

唐婉由于伤心过度,不久即郁闷愁怨而死。唐婉的丈夫后来将这和词交与了看后什么心情,没有记载。

此后,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事隔四十年字迹虽然已经模糊,他还是泪落沾襟,写一首诗以记此事,诗中小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主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在诗中哀悼唐婉:“泉路凭谁说断肠?断云幽梦事茫茫。”后七十五岁,住在沈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沈怀旧》:“梦断香消四十年,沈柳老不吹绵,此自行作稽土上,尤吊遗踪一泫然”, 其二:“城上斜阳画角哀,沈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3、关于《秋波媚》的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四十八岁。当时他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在这一时期当中,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计献策,前方的有利形势以及军旅中的实际生活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与其他诗歌一样,词里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激情。

上片写登高酹酒。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悲歌”三句,诗人正面出场,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一是“悲歌击筑”,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二是“凭高酹酒”,这里不只是奠祭为国捐躯的将土,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获得全胜。“此兴悠哉”一句,无保留地抒发了这一壮志豪情,并引出下片。

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幕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十六日晚上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从南郑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诗人仿佛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这首词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词中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韵味。

4、《对酒作》翻译

《对酒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

陕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

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前言】

《对酒作》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描绘的佳丽景致,抒写悠闲中含着隐隐的愁绪。诗中,景色宜人;水如镜,花送香,莺吟歌,蝶飞舞,一片美好,令人悦目心。然携酒催醉,却别有一腔愁闷。意象清丽,以景衬情,情思婉曲,余韵未尽。

【注释】

①投簪:丢下固冠用的簪子。同“抽簪”,比喻弃官。

②山阁:依山而筑的楼阁。

③河梁:河上的桥梁。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

④长镜:长的镜子。形容狭长的水面。

⑤高花:高枝上的花。

⑥断香:阵阵香气。

⑦阅:观。一作“惜”。

⑧年光:光。

丢了官,从官舍来到山阁;在山阁里我拿起酒对着一座桥来喝。窄窄的水流,很像拉着一个长长的镜子;从高处落下来的花,送来了一阵一阵的香味。很多很多的黄莺鸟叫得像唱歌一样,有几个蝴蝶在这里很有次序地飞舞。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色正催人多喝几杯,正叫人不要空空地盯着自己的年岁而还想有什么别的计较。

首联叙述诗人迫不及待亟欲回归人自然和回归后的形象:“下山阁”、“携酒对河梁”。额联具体写诗人见到的美景,写河水、花香,这是静态描写。颈联写动态景物,写莺歌燕舞,有声有态。两联动静结合,抓住天景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写出它们的勃勃生机,流露出诗人喜悦轻松的心情。如同谢朓诗句“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一样清新优美。尾联抒发诗人的陶醉之情,与首联呼应。

诗人尤其擅长调用多种感觉从多方面描写天的景物。额联从视觉、嗅觉两个角度写水、花香,颇似宋代王安石诗中的意境“一陂水绕花身,身影妖挠各占”(《北陂杏花》)。但“长镜”、“断香”充分展示出水和花香的特点,比王安石的诗句写得更细腻传种,角度更新颖。颈联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写天的莺歌燕舞,恰似杜甫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生机盎然,其乐融融。

此诗笔致疏朗,色彩明丽,诗人的兴致、感触通过景物表现出来,情趣盎然,淋漓尽致。

点击查看更多陆游《沁园春》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59003.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初春的散文诗
  2. 看破红尘的诗句
  3. 201年跨年心情说说大全
  4. 七月情思诗歌
  5. 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心得体会
  6. 教学反思的案例二则
  7. 表达思念情人的诗句
  8. 护理专业的个人自荐书范文
  9. 善待自己的15种方式美文
  10. 201新年拜年贺词
  11. 2016大一军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12. 感谢有你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
  13. 201年清明节搞笑祝福短信大全
  14. 元旦节手抄报
  15. 经典的同事生日祝福语汇总
  16. 有关端午节的古诗词简短
  17. 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管理策略分析论文
  18. 沉睡的软驱散文
  19. 幼儿园开展世界水日节水宣传活动总结范文
  20. 猴年幼儿园新年祝福语2016
  21. 第二学期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范文
  22. 财务部拜年贺词
  23. 画风语文课程教学设计
  24. 时迁受教育的美文
  25. 疲惫不堪的造句大全
  26. 开学第一课小学生的读后感
  27. 201元宵对联精选
  28. 乡镇春节活动领导贺词
  29. 选择不是最重要的努力才是美文摘抄
  30. 201年春节给父母的鸡年简短祝福语
  31. 2016关于周末短信祝福语
  32. 送朋友的生日贺卡祝福语
  33. 2019除夕幽默祝福短信
  34. 九月十号教师节短信祝福语
  35. 做好家教树好家风建好家庭大讨论心得体会
  36. 蝶恋花李清照写的诗歌答案
  37. 关于大学生暑期家教实践报告范文推荐
  38. 教师节的贴心祝福短信
  39. 经贸日语专业的自荐信范文500字
  40. 暑假记趣随笔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