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中秋元月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

发布时间: 2025-08-31 12:15:04

一剪梅·中秋元月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

《一剪梅·中秋元月》是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在这首词《一剪梅·中秋元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辛弃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回忆起那个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波荡漾在酒杯中。今晚同样在楼上举杯待月光,可是乌云浸湿了纱窗,雨水打湿了纱窗。

我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天路没法打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满堂只有蜡烛高烧光闪闪,照耀得酒宴上红彤彤。让我们慢慢把酒喝几盅,让我们慢慢把曲唱到终。

上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尤其是花映在杯中,月也在映在酒杯中的描写,生动形象,富于情趣。“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言外之意就是雨夜没有月亮,纱窗外显得格外孤寂,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词的下片写赏月不得的愁绪。“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满堂”三句写出中秋无月的寂寞,只好以饮酒和歌舞来弥补这些遗憾了。

拓展阅读

1、竹枝词·其刘禹锡的诗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声作: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作:还有晴)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注释

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为四川东部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杨柳青翠,江水平静清澈。在这美好的环境里,少女忽然听到自己心上人的歌声,从江边传来。他边朝着江边走来,边唱着歌,他是不是对自己也有点意思呢?少女并不清楚。

因此她想到:这个人有点像黄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东边又还出着太阳。是晴是雨,真令人难捉摸。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首。

这是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却是不可少的。这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的“有”、“无”两字,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常用的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创作背景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首。十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

2、词刘禹锡的诗

自古逢悲寂寥,我言日胜春朝。

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来,**人墨客都悲叹天萧条,我却说天远远胜过春天。

日晴空里,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引便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注释

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指排开云层。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刘禹锡的《词》,反常调,另辟蹊径,它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诗两首,所选的是第首。

“自古逢悲寂寥,我言日胜春朝。”自宋玉于《九辩》留下“悲哉,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种色调,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了。然而,诗人开篇,即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的观念,表现出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天“鹤凌云”,这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了。也许,诗人是“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起,所获得的全然是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创作背景

805年(永贞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时所作。

“自古逢悲寂寥”,诗人开篇,即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的观念,表现出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来,人们每逢到了天就感叹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天,说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筹,这是对自古来那种悲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天“鹤凌云”,这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了。也许,诗人是“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壮美的情境作者心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的“神韵”,使“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起,所获得的全然是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炉,不仅仅表现出是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歌,留下的是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3、生查子通用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年别。

浅画镜眉,深拜楼西。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古诗简介

《生查子·夕戏陈敬叟》是宋代词人刘克庄的作品。此词题为夕戏作,实则抒发人生感慨。上片概说夕之夜,灯繁明,鼓乐通宵,概括了夕的繁盛,物色如旧而情味却别,不觉感慨系之,颇有悲凉之感;下片用典,写佳人西楼拜,镜画眉,待到乐止人散,却又渐入愁乡。全词构思新巧,造语工丽,感情真挚,写景细腻,充分显示了词人的艺术。

宵节的繁灯丽彩夺去了明的光华,喧闹的戏鼓声直响至天亮。习俗风情与前没什么两样,只是人到年,情味有些凄凉。

像汉朝的张敞,对着明镜为佳人描眉,起在楼,祈求天长地久。欢乐的人们渐渐散去,街上如往常般寂静,而我的心情却渐渐感到有些忧伤。

注释

⑴生查(zhā)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调见《尊前集》。始见韦应物词。双调,四十字,仄韵格,前后阕格式相同,各四句两仄韵,上去通押。各家平仄颇多出入。上下阕各与作仄韵五言绝句相仿。单数句不是韵位,但末字限用平声,在双数句用韵。多抒发怨抑之情。此词过片多两衬字,属别体。又名“楚云深”“相和柳”“晴色入青山”“溪渡”“陌上郎”“遇仙楂”“愁风”“绿罗裙”等。

⑵陈敬叟:刘克庄友人。字庄,号溪,建安人。

⑶霁(jì)华:光皎洁。

⑷明发:黎明阳光散开。《诗经·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⑸物色:此指习俗风物。

⑹情味:犹情趣。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九徵》:“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徵,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

⑺浅画镜眉:用张敞画眉事,表现夫妻恩爱。

⑻深:深情。

⑼市声:街市或市场的喧闹声。宋苏舜、苏舜钦《地动联句》:“坐骇市声死,立怖人足踦。”

这是宵观灯戏友感怀之佳作,题为夕戏作,实则抒发人生感慨。全词突出年情怀与往昔的不同,抒写自己年气衰、叹世事沧桑,和对友人和美夫妻生活的羡慕自己生活的愁苦。上片写宵夜晚灯火通明、锣鼓声不决的繁盛景象,景象不改,而自己则已入年,情味自别,虽旷达如陈敬叟者亦不可免,衬托了作者自己的孤独。

“繁灯”二句繁灯夺去光的大胆夸张的联想,彻夜的戏鼓声声,勾画了宵夜热闹非常的喜庆场面。第句写灯光之多与明亮,第二句写人们彻夜狂欢。形声兼备,概括力极强。“物色”二句辞意顿折,“物色同”、“情味别”形成物我、情景不谐和的反差。“年”二字颇有无奈沧桑之感,作者感叹仕途险恶,虽宵佳节景物依旧,却人近年,已失掉青年时代的豪兴。

下片换头转写闺情。“浅画眉”二句写对着明镜为佳人描画新的眉样,共同在楼心深情地礼拜亮,表示对吉日良宵的向往和期待。这里是悬想陈敬叟之妻在家画眉拜,盼夫早归,而陈敬叟却留滞临安,当夜阑人静之时,亦不免愁肠渐生。题云“戏”,便是指调侃友人夫妻恩爱,反衬自己的寂寞,暗寓着羡慕之情。结尾两句与开头两句相呼应,强化了主题,点出主旨:欢乐时,人们可暂时忘却忧伤,但当欢乐过后,孤寂之感便会重新萦绕心头,突出自己忧愁的心绪,昭示出盛筵必散的哲理,有感伤之味。这两句写出种繁华过后是冷寂,欢乐终了入悲愁的情景与体验。个“渐”字,慢慢道出作者委曲幽怨之情。

全词层次分明,构思新巧,造语工丽,感情真挚,写景细腻,有真实的人生体验,含蓄而有余味。

名家点评

唐圭璋:刘克主《陈敬叟集序》云:“敬叟诗才气清拔,力量宏放,为人旷达如列御寇、庄周;饮酒如阮嗣宗、李太白;笔札如谷子云,草隶如张颠、李潮;乐府如温飞卿、韩致光。余每叹其所长,非复事。为颣城黄子厚之甥,故其诗酷似之云。”(《宋词三百首笺注》)

俞陛云:后村序《陈敬叟集》云:“旷达如列御寇、庄周,饮酒如阮嗣宗、李太白,笔札如谷子云,行草篆隶如张颠、李潮,乐府如温飞卿、韩致光。”推许甚至。此词云戏赠者,殆敬叟之旷达,而情入年,易萦旧感,人归良夜,渐入愁乡,其襟怀亦不异常人,故戏赠之。(《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4、生查子通用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去年夜时,花市灯如昼。

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夜时,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湿作:满)

去年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的如同白昼。

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上柳梢头之时同叙衷肠。

今年正十五宵节,光与灯光仍同去年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相思之泪沾湿了春衫的衣袖。

注释

夜:宵之夜。农历正十五为宵节。自唐朝起有观灯闹夜的民间风俗。北宋时从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也是年轻人蜜约幽会,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花市:民俗每年春时举行的卖花、花的集市。

灯如昼:灯火像白天样。

上:作“到”。

见:看见。

泪湿:作“泪满”。

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也指代年轻时的自己。

这是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饶有韵味。词的上阕写“去年夜”的事情,花市的灯像白天样亮,不但是观灯的好时节,也给恋爱的青年男女良好的时机,在灯火阑珊处秘密相会。“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柔情密意溢于言表。下阕写“今年夜”的情景。“与灯依旧”,虽然只举与灯,实际应包括二三句的花和柳,是说闹市佳节良宵与去年样,景物依旧。下句“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表情极明显,个“湿”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与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词描写了作者昔日段缠绵悱恻、难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上片追忆去年夜欢会的往事。“花市灯如昼”极写宵之夜的灯火辉煌,那次约会,两情相悦。周围的环境,花市,彩灯,明丽如同白天;明,柳梢,都是相爱的见证。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夜重临故地,想念伊人的伤感。“今年夜时”写出主人公情思幽幽,喟然而叹。“与灯依旧”作了明确的对比,今天所见,依然如故,引出“泪满春衫袖”这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往情深,却已物是人非的思绪。

此词既写出了情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时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这种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读来咏三叹,令人感慨。

这首夜恋旧的《生查子·夕》其实是朱淑真所作,长期来被认为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联系在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词的下片,笔锋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夜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拉了回来。“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体。词人于人潮涌动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酸无奈之泪打湿了自己的衣襟。旧时天气旧时衣,佳人不见泪黯滴,怎能不伤感遗憾?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末句再把这种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灯、花、、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

世事难料,情难如愿。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谁不曾渴慕,谁不曾诚意追索,可无奈造化捉弄,阴差阳错,幸福的身影总是擦肩而过。旧时欢愉仍驻留心,而痴心等候的那个人,今生却不再来。无可奈何花落去,但那只似曾相识的燕子呢?那曾有的爱情真是无比难测吗?如果真的这样,那些两情相悦、缠绵悱恻的美丽韶华难道是在岁流走的吗?谁也不曾料到呵,错过了季竟错过了生。山盟虽在,佳人无音,这是怎样的伤感遗憾,怎样的裂心之痛!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世间总有太多的伤感和遗憾。世事在变,沧海桑田。回眸寻望,昔人都已不见,此地空余断肠人。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佳人无处寻觅,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任君“泪湿春衫袖”,却已“不见去年人”,此情此伤,又怎奈何天?欧阳修的诗词甚多,而我独爱《生查子·夕》。反复低吟浅唱“去年夜时……”无限伤感,隐隐怀愁绪化作声长叹: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绵绵无绝期?

明代徐士俊认为,“称绝”的作品,都是仿效此作而来,可见其对这首《生查子》的赞誉之高。此词言语浅近,情调哀婉,用“去年夜”与“今年夜”两幅夜图景,展现相同节日里的不同情思,仿佛影视的蒙太奇效果,将不同时空的场景贯穿起来,写出位女子悲戚的爱情故事。

词的上片是女主人公对年前与情人约会的回忆。首先明确地交代了时间,点出了词的题目。接着用“花市灯如昼”句描写了当今风光。花市,每年春天举行的卖花、花的集市,是种富有诗意的民间风习。花市未收,华灯已上,照耀得如同白昼般,——这就写出了夜的繁华热闹。因为是三五之夜,此刻那徐徐升起的轮明,正爬上柳树的枝头。灯、交辉,已经为节日增添了异彩;而在婀娜多姿的柳树的映衬下,明更显得妩媚多情,仿佛在注视着人间的切。

这里写“灯”,写“”,固然紧紧扣住了“夜”的特点,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设置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下将要写到的人事的美好。这“人事”自然是指女主人公与情人的约会。你看,她止不住内心的欢悦和激动,终于道出了只属于她与情人之间的秘密:“人约黄昏后。”有了上面的渲染和铺垫,这约会便显得无限甜蜜和温馨。女主人公只用句话轻轻点出,而把约会的具体情事推到“幕后”,不仅多少表现了少女的羞涩,令人想见她的欲言又止的情态,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表现了作者刻画人物心理与裁的精湛技巧

下片是女主人公直抒当前境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情绪,与上片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再度点明那特定时间后,仍从“”与“灯”着笔,而“依旧”二字简而言之,只是由上映带,这就省去了不必要的笔墨。但对人事的叙说有所强化:“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虽然着墨不多,却也勾勒出了位伤心美人的形象,读者从她的衫袖上泪水之多(“湿”)不难看出她感伤情绪的浓重。这完全是由“不见去年人”所引起的。尽管造成这种可悲的现状,是由于某种因而暂时离别,还是由于外力的强制而永远分手,我们不得而知,因而无法判定那种感伤情绪是离愁别恨,还是失恋的悲哀,不过从女主人公深切的怅惆之情,还是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极大痛苦。下片是女主人公直抒当前境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情绪,与上片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再度点明那特定时间后,仍从“”与“灯”着笔,而“依旧”二字简而言之,只是由上映带,这就省去了不必要的笔墨。但对人事的叙说有所强化:“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虽然着墨不多,却也勾勒出了位伤心美人的形象,读者从她的衫袖上泪水之多(“湿”)不难看出她感伤情绪的浓重。这完全是由“不见去年人”所引起的。尽管造成这种可悲的现状,是由于某种因而暂时离别,还是由于外力的强制而永远分手,我们不得而知,因而无法判定那种感伤情绪是离愁别恨,还是失恋的悲哀,不过从女主人公深切的怅惆之情,还是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极大痛苦。

此词的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全词在字句上讲求匀称致,有意错综穿插,它用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上四句与下四句分别提供不同的意象造成强烈的对比。上下阕的第句“去年夜时”与“今年夜时”,第二句“花市灯如昼”与“与灯依旧”,两两相对,把“夜”“灯”作了强调;而“人约黄昏后”与“不见去年人”,则是上阕第四句与下阕第三句交叉相对,虽是重叠了“人”字,却从参差错落显示了“人”的有无、去留的天差地别感情上由欢愉转入忧伤的大起大落,从而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起伏变化。

词作通过主人公对去年今日的往事回忆,抒写了物是人非之感。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词的语言通俗,构思巧妙,上片写去年,下片写今日,重叠对应,回旋咏叹,具有明快、自然的民歌风味。结尾“泪满春衫袖”句,则通过描写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十分充分。全词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今昔对比、抚今追昔的手法,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凹首之感。语言平淡,意味隽永,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和苦痛体验,体现了真实、朴素与美的统。语短情长,形象生动,又适于记诵,因此流传限广。

创作背景

这首词多被认为是公1036年(景祐三年)作者怀念他的第二任妻子杨氏夫人所作。说朱淑真所作。

5、踏莎行·候馆残欧阳修的词

候馆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客舍前的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注释

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薰,香气侵袭。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

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起。

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芜,草地。

这首词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下面是唐代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词的

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这是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的所见所感。开头三句是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摇征辔”的“摇”字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

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却又容易触动离愁。开头三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溪春水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写闺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种自然的联系。接下来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

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片杂草繁茂的野,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楼头思妇,由实景而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这种透过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艺术手法

这首词是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篇,写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上的离愁,下片写想象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种情怀,全篇的心意旨是表现离愁。主要运用了下四种艺术手法。

乐写愁,托物兴怀。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词的上片展现了这样的镜头:位孤独的行人,骑着马儿,离开了候馆(旅舍),望着已经凋落的花,走过溪上的小桥,拂掠那岸边的柳丝,迎着东风,踏向那散发着芳香的草地。在这画面里,残、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这首词春景写行旅,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寓虚,富于联想,也是这首词的个艺术特点。、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作者从各个角度表现离愁,的确非常耐人寻味,有无穷的韵外之致。

化虚为实,巧于设喻,同样是本篇重要的艺术手段。“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便是这种写法。“愁”是种无形无影的感情。“虚”的离愁,化为“实”的春水;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

逐层深化,委曲尽情,更是这首词显著的艺术特色。整个下片,采用了不同类型的“更进层”的艺术手法,那深沉的离愁,便被宛转细腻地表现出来了,感人动情。

整首词只有五十八个字,但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乐写愁、实寓虚、化虚为实、更进层等艺术手法,便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所成了人们乐于传诵的名篇。

识二

这是首抒写离情别愁的词作。它对句开头。候馆、溪桥,点明征途;残、柳细,点明时节,是番初春的景色。就在这明媚的春色之,出现了远行的旅人。他坐在马上,拉着缰绳,有点行色匆匆的样子。迎面吹来的风是暖和的,地面初长的嫩草散发出的芬芳另人清爽。这第三句,承上启下,由春景过渡到离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可是这明媚的春景并没有给旅人增添点快乐,相反,他离家越来越远,就越来越感到那片离愁的沉重,他似乎在逐渐的扩散开来,变成了片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抽象的感情,在词人的笔下,变成了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感受,容易亲切。“离愁渐远渐无穷”这七字,构思巧妙,着意在“远”与“无穷”的关系上。离愁可说轻重,而这里却说它无穷,而且是越远越无穷。这就把旅人在路上走着的感觉,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上片行抑。先是将春色饱满地描写番,让人觉得春光实在明媚可爱,然后笔锋转,折入旅人的怀乡之情,把离情浓愁加夸张,加渲染,形成强烈的激射。 下片写行者自己感到离愁之无穷无尽,于是推想到楼上的思妇了。她也定有着同样的感觉。她必然会痛心流泪,伤心时,只能登上小楼,眺望远方,可是,能望到的,只不过是望无际的草,那尽头,又有春山挡住了视线,而她牵肠挂肚的人儿,又在春山之外,如何能看得见呢?词人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了家里的她的“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离愁,又由离愁而想到了她临高倚栏远眺,想到了她登高远望而又不见的愁更愁,行上层层深入,有如剥蕉。

最后两句重复“春山”,用意深刻。这春山是倚楼远望的闺人穷尽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象所能达到的极限,远方到底怎样,她不得而知。然而越过了春山,也就是越过了她的目力和想像之所,但她还是要倚那危栏。远行的旅人如此为闺人所想,就显得两人感情的愈加深厚,离别的愈加苦痛了。这就是结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数百年来,不知感动过多少人的缘故吧。

这首词写的是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妇在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种情怀,全篇的主题即表现离愁。此词是欧阳修深婉词风的代表作。这是首写个旅人在征途的感受,离情别绪,题材常见,但手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人神远。上片写行者在得意去残,草薰风暖的春天在别馆与恋人离别。他初不经意,信马由缰,悠哉游哉;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仿如迢迢不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居人望归的愁情。居人望尽平芜,望断春山,不见行者;行人还远在春山之外不知何处,居人盼归不见的绝望痛苦心情,可想见。这首词写春景发离愁,景愈传教而愁愈深,语浅淡而情有致。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两句,为全词之眼,不断之春水状无穷之离愁,化抽象为具象,比喻贴切。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信如迢迢不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了行者离情别绪萌生渐深的过程。

词写离情,但写法别致。上阕由远行者落笔,下阕写远行者设想之词。种离愁,两面兼写,情致深婉细切。起三句即宕开离别场面,径写旅途所见。残、柳细、草薰、风暖,分写所见、所闻、所感,冬去春来的季节特征十分强烈。这本来是个感受生命与爱情的季节,但“候馆”、“征辔”两语,透示了词的远行人其实是无暇无心去欣大自然所赐予的美景。且征辔连摇,客观的情形也是十分急迫。春景之热与行者之冷似乎互成隔膜。“离愁”两句拈出主题,与候馆、征辔之义绾合。而“春水”喻愁,暗承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江春水向东流”之意,并与“溪桥”语相应。但与李煜的愁情汹涌不同,这里所表现的主要是种不断加深又持续相生的离愁形成过程。两个“渐”字和“迢迢不断”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特色。

下阕因行者愁极无尽,进而设想对方相思之形,劝慰之倍见体贴之心。“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盖当初离别时即已目睹此景。而此刻在闺在候馆,其伤感当更过离别之时。“楼高”句是劝慰之词,盖近倚危阑也难解愁情,因为登楼所见,不过是望平芜平芜尽处的绵绵春山,而行人早已在春山之外了。煞拍两句语淡而情深。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云:“春水春山走对妙。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望无际矣。尽处是春山,更在春山外,转望转远矣。当取合看。”从全词来看,起得平缓,结得舒徐。上、下阕实写虚写,虚实之浓情浇灌,离愁与词境俱进深进远,堪称是婉约词的杰构。

罗大经《鹤林玉露》曾引时人杨东山对欧阳修的节经典性的评论说:“章各有体。欧阳公所章冠冕者,固其温纯雅正,蔼然为仁人之言,粹然为治世之音,然亦其事事合体故也。”“虽游戏作小词,亦无愧唐人《花间集》。”杨氏所论来衡照欧阳修的这首《踏莎行》,确实是合乎《花间》词体的。它所表现出来的温厚和平与欧阳修作为代儒宗的身份也是十分契合的。

点击查看更多一剪梅·中秋元月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61491.html

热门阅读

  1. 2016年秋天给朋友的祝福语
  2. 游子吟古诗原文孟郊
  3. 签订租房协议书的注意事项
  4. 2016年新春佳节祝福语
  5. 席慕蓉经典名句50句
  6. 关于《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7. 设备主管的个人简历
  8. 安徒生童话《墓里的孩子》
  9. 2016突出主线推动三转心得体会范文
  10. 清新又有诗意的唯美签名
  11. 励志成功的名言警句
  12. 送给同事生日祝福语
  13. 有关于《七颗钻石》的教学设计方案
  14. 大学本科网络教育的自我鉴定
  15.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
  16. 中考动员会教师代表发言稿
  17. 古诗凉州词 唐 王之涣
  18. 关于青春的句子有哪些
  19. 母亲的牵挂比赛演讲稿范文
  20. 201个人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21. 地税所努力创三优推进规范化会议发言稿
  22. 怎么写买卖安置房合同
  23. 描写情人离别的诗句
  24. 高中三年级数学二轮复习计划
  25. 五年级关于春节晚会的话题作文400字
  26. 爱不断在散文
  27. 飞蛾投火寓言故事
  28. 又到中秋月圆时五年级作文
  29. 谨慎的解释及造句
  30. 拼音的教学设计方案
  31. 中班神秘的消防员教案范文
  32. 最个性搞笑生日祝福语
  33. 工程施工班组劳务合同例文
  34. 交通集团总公司经理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
  35. 花木兰的故事
  36. 教师不要让你的事业清贫公众演讲稿
  37. 好朋友订婚祝福语201
  38. 那天中彩的教学设计
  39. 小品剧本《土豆诊所》
  40. 王以宁《虞美人·归来峰下霜如水》阅读答案
← 返回首页